软交换(英语:softswitch)是电信网络中的一个中央设备,通过在通用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的软件,跨越电信网络或公共互联网,将来自一个电话线路的电话呼叫(英语:telephone call)完全连接到另一个电话线路。大多数固定电话通过专用电子硬件进行路由;然而,使用通用服务器和VoIP技术的软交换机正越来越受欢迎。
许多电信网络现在使用软交换和更传统的专用硬件的组合。
虽然术语“软交换”可以指任何这样的设备,但是更常用于指处理IP到IP电话呼叫的设备,而“接入服务器”或“媒体网关”这个短语则用来指代传统的“陆线”(硬线)电话呼叫的终端设备。在实际中,这样的设备通常可以两类呼叫都可以做到。举一个实际的例子,Skype到Skype电话是完全基于IP(互联网)的,所以在中间连接呼叫方和被叫方的地方使用软交换。相比之下,接入服务器可能会接收来自传统电话线路的移动电话或呼叫,将其转换为IP流量,然后通过互联网将其发送到另一个这样的设备,而终止呼叫是通过把这个过程倒过来,将IP语音呼叫转换回传统的,用非IP系统传输语音的ISDN/PSTN协议的旧式电路交换数字系统来终止呼叫。
软交换通常用于控制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之间的连接点的连接。既有交换逻辑,也有交换结构(英语:switched fabric)的单个设备可用于此目的;但现代科技倾向于把这个设备分解成呼叫代理(英语:Call Agent)和媒体网关两个部分。
呼叫代理(英语:Call Agent)处理诸如计费、呼叫路由、信令、呼叫服务等功能,提供功能逻辑来完成这些电话元任务。呼叫代理可以通过TCP/IP链路来控制地理上分散的区域中的几个不同的媒体网关。它还用于控制媒体网关的功能,以便与媒体以及其他接口进行连接。此过程用于保持接口清晰,以便接收来自任何电话线的呼叫。
媒体网关将不同类型的数字媒体流连接在一起,为呼叫中的媒体(语音和数据)创建端到端路径。它可能具有连接到传统PSTN网络的接口,例如DS1或DS3端口(在非美国网络的情况下为E1或STM1)。它还可能具有连接到ATM和IP网络的接口,最现代的系统将具有用于连接VoIP呼叫的以太网接口。呼叫代理将指示媒体网关在这些接口之间连接媒体流,以将呼叫全部透明地连接到最终用户。
软交换通常位于由称作交换局或中心局的电信公司的建筑物中。中心局或交换局具有高容量连接,可以通过PSTN呼叫其他该电信公司或其他电信公司的交换局。
从交换机的终端用户看,软交换可以通过TCP/IP网络连接到多个接入设备。这些接入设备可以是向集成接入设备(英语:Integrated access device)(IAD)提供一个RJ11电话插孔的小型模拟电话调节器(ATA),在电缆(VoCable)上使用MGCP/NCS协议eMTA(嵌入式多媒体终端适配器)或可以提供几百个电话连接的PBX。
通常,较大的接入设备将位于电信公司拥有的建筑物中,靠近他们所服务的客户。每个最终用户可以通过一对简单的铜线连接到IAD。
中型设备和PBX最常用于将这些设备放在自己房屋内的企业,而单线设备大多在私人住宅中使用。
在21世纪之交的IP多媒体子系统(或IMS)中,软交换元件由媒体网关控制器(英语:Media Gateway Controller)(MGC)元素表示,术语“软交换”在IMS语境中很少使用。在那时候,它叫做AGCF(接入网关控制功能,Access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
通常内置在呼叫代理/软交换中的功能服务器是提供呼叫相关功能的功能组件。如果网络中实现了呼叫转移、呼叫等待(英语:call waiting)、回拨上一通电话(英语:last call return)和三方视频会议等功能,则会在功能服务器中实现了这些功能。功能服务器与呼叫代理密切配合,可以让媒体服务器提供这些服务。这些功能不需要用户明确地请求,往往是在呼叫处理逻辑内被触发。
VoIP软交换分为两类:第四类和第五类软交换,类似于公共交换电话网络中的传统功能。
用于运营商之间传输VoIP流量的软交换通常被称为第四类软交换。类似于其他第四类电话交换机,第四类软交换的主要功能是路由大量长距离VoIP呼叫。第四类软交换的最重要特征有协议支持和转换、转码、每秒呼叫速率、一次呼叫路由的平均时间、并发呼叫的数量。
第五类软交换适用于最终用户。这些软开关既用于本地也用于长途电话服务。第五类软交换的特点是为终端用户和企业客户提供额外的服务,如IP PBX功能、呼叫中心服务、电话卡平台、授权类型、QoS、业务组和其他第五类电话交换机(英语:Class 5 telephone switch)类似的功能。
由于基础架构及其维护成本高昂,通过托管服务提供商(英语:hosted service provider)模式提供了一些软交换解决方案。用户依靠由第三方管理的软交换基础设施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而无需拥有或运行自己的软交换。
软交换概念的提出最初来自于对处于PSTN/ISDN和IP网络边界的IP电话网关的分解。为了便于实现大容量IP电话网关,一个IP电话网关被分解为由一个媒体网关控制器(MGC)和若干个媒体网关(MG)组成的分布式系统。这里的软交换通常就是媒体网关控制器。
进一步的,随着分组承载技术被引入到PSTN/ISDN内部,PSTN/ISDN交换机本身也可以被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呼叫控制部分、和承载控制部分。这里的软交换通常是指呼叫控制部分。
呼叫信令技术:软交换之间的协议,用于建立呼叫。ITU-T规定了BICC(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作为软交换的呼叫信令(ITU-T REC Q.1902)。具体来说BICC是在承载独立的网络中用于支持窄带ISDN业务的呼叫信令。此外,ITU-T还规定了SIP-I(ITU-T REC Q.1912.5)做为NISDN呼叫穿越SIP/IP网时的呼叫信令。SIP-I是指将ISUP信息封装在SIP消息中转送。在未来IMS占主导地位的NGN网络中,SIP-I对于基于IMS实现PSTN仿真业务(PES)具有主要的意义。
承载控制协议:软交换与承载控制单元(具体表现为媒体网关等)之间,用于承载控制。ITU-T与IETF共同制定了H.248/Megaco协议,用于进行承载/媒体控制。
ITU-T:给出了软交换核心技术的规范,主要包括信令协议及与相关网络的互操作
ETSI:基本采纳了ITU-T的技术规范标准
3GPP:规定了基于软交换的3G CS域核心网(TS 23.205),并且采纳了ITU-T给出的协议标准(TS 2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