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成(台湾话:Tshuà Gio̍k-Sîng,1843年-1912年),字汝璧,族谱名苟完,里人多称古员,台湾日治时期在户口誊本则登记为蕴辉,日文官方文献多作蔡汝璧。台湾澎湖厅嵵里澳风柜尾社人,清领时期澎湖乡绅、生员与商人,曾出任文石书院董事,两度操办民团对抗外侮,另有捐款赈灾、鸠建庙宇及开办弃婴收容所等事迹。在日治时期,蔡玉成被应请为澎湖厅参事,并获得台湾总督府颁予的绅章。
蔡玉成祖上来自福建省福州府龙江县,后迁居澎湖嵵里澳铁线尾社(今马公市铁线里),其父蔡耀坤复迁于风柜尾(今马公市风柜里)。:118同治年间,澎湖嵵里、井仔垵(今马公市澎南地区)一带时有海盗滋扰,蔡耀坤家族经营榨油业与金益成报单馆,当时可谓富甲一方,遂出面筹措经费,操练乡众,并四处巡守家园。:137蔡玉成亦曾两度出面筹办民团,支援朝廷守卫乡里、抵抗外侮,时誉有乃父之风。:119
道光23年(1843年),蔡玉成出世于澎湖厅风柜尾。同治11年(1872年)成为贡生(秀才):119,同治13年(1874年)春,日本出征当时台湾清领时期的化外之地-即排湾族部落为主的山区(今屏东县车城乡、牡丹乡),引发“牡丹社事件”。时钦差大臣沈葆桢奉准,著澎湖水师协副将吴奇勋、澎湖通判刘邦宪等征募各地民勇,谕饬蔡玉成出面办团,征调澎湖各澳社壮丁二千余名,守御当地。:127:127
光绪元年(1875年),澎湖农产丰收,文石书院董事蔡玉成乃邀请乡绅陈维新、许树基、黄步梯、蔡荣贤等人重修书院,获得乡众踊跃乐捐,时任澎湖水师协副将吴奇勋、澎湖通判唐世永、举人郑步蟾、武生高其华、郊商黄学周等皆在捐款之列,蔡玉成共募得两千余两,与黄步梯一同督造书院修建,历时两年竣工。:121
蔡玉成为人古道热肠,常替百姓发声,或代书禀帖予官府衙门,内容包括设立民生所需的盐馆,或酌情减收渔民赋税等帖文;此外,澎湖当时尚有杀女婴的风气,乃作禀帖〈设局建学,请全婴命〉一则,主张“男女何分”、“悉堪溺杀”,更感叹此情此景虽可恶,但“实倡率之无人也”,所以更需添建义塾,谆谆善诱,方能改善社会风气;蔡玉成于光绪六年(1880年)间筹办育婴堂,救济穷苦婴孩,可谓身体力行、可感可佩。:129-131
光绪十年(1884年),清法战事起,战火遍布云南、福建和浙江沿海,台湾、澎湖则全境进入戒备状态,时福建巡抚刘铭传由各处抽调军队进驻澎湖,因兵源不足,当时的澎湖通判郑膺杰乃谕令乡绅郭鹗翔、蔡玉成和黄济时等征调各社壮丁约一千名,组成民团巡守乡里,此乃蔡玉成第二次操办民间团练。光绪11年(1885年),法军进犯澎湖,发动澎湖之役,妈宫城隍庙受损严重,郭鹗翔、蔡玉成和黄济时等人捐款重修,战后出任澎湖通判的程邦基在〈重修城隍庙碑记〉碑文中叙述此事。:104
1895年(光绪22年、明治28年),清廷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台湾、澎湖主权至此易帜。蔡玉成于日治时期开始,多使用“蔡汝璧”之名活动。明治30年(1897年),日本政府为借重蔡汝璧威望,拔擢蔡汝璧为澎湖厅参事,并授予台湾绅章,以示敬重。日后由台湾总督府出版的《台湾列绅传》,亦将〈蔡汝璧〉收录在册,肯定其对澎湖地方之贡献。:118-119
日本统治澎湖,禁止百姓学习汉文,蔡汝璧不忍汉学中断,遂暗中设立私塾,并创办“西瀛吟社”,自任首届社长,力保诗学不辍。蔡汝璧从明治38年(1905年)起担任西瀛吟社社长一职,至大正元年(1912年)病逝为止。诗社成员中,尚有后世誉为“澎湖鸿儒”的吴尔聪(1872年-1956年),两人虽年岁有段差距,但交情甚笃,堪称忘年之交;蔡汝璧过身后,吴尔聪不仅亲作挽联,蔡家子孙在铁线尾修建宗祠时,亦请吴尔聪代拟庙柱对联。:129、135
蔡汝璧与其父蔡耀坤合葬于风柜尾,墓地上两付挽联,分别为::138
光绪四年(1878年),澎湖通判蔡麟祥聘金门文人林豪主讲文石书院,并编撰《澎湖厅志》,蔡玉成和黄济时负责协纂,稿成,却因故未获刊行。光绪18年(1892年),林豪获通判潘文凤之邀重编《澎湖厅志》,林豪从蔡玉成处得原稿,再以两个月进行增补,《澎湖厅志》才顺利于光绪19年(1893年)发行。《澎湖厅志》两度编修之际,蔡玉成皆有参与协纂。
蔡玉成长期为文石书院董事,为维持书院运作,特请澎湖通判蔡麟祥出面邀请各绅商设一公斗,并从每斗中抽两文,挹注薪金杂费以及充实文石书院之钱库,必要时得以襄助贫苦学生,给予额外津贴。蔡玉成甚至亲赴台湾府(今台南市中西区),进见道员刘鸿翱,刘应允拨闲款以充实文石书院经费与膏火,后在光绪九年(1883年)达成协议,凡书院有出租的田园,每年向租户课以五百金充入书院,其余田租交由蔡玉成管理。:122-123
光绪11年(1885年),澎湖通判程邦基在妈宫社倡建程朱祠(今马公市重庆里),供奉宋代名儒二程以及朱熹,并以祠为文石书院山长住所。光绪19年(1893年),蔡玉成自行出面筹募经费,又于程朱祠旁建立文昌阁、讲幄与耳房等,提供师生讲课的场所,俨然作为文石书院的妈宫分部,惟日治时期因应“市区改正”计划:62-106,程朱祠、文昌阁等皆已拆除不存。:123
光绪七年(1881年)、明治35年(1902年)澎湖发生饥荒,两次皆是蔡玉成出面向官府请赈。光绪七年(1881年)之饥荒系农历闰七月间遭逢台风,大雨不止,农获受损严重,蔡玉成首先向通判李翊清请赈,不意遭拒,只得远赴台湾府进见道员、知府,九月才获得省城拨送米、地瓜签、槟榔芋、煤粉、稻草等来纾困,当时澎湖十三澳约六万七千五百余丁口,有四万九千余丁口因此得到救助,免遭饥寒之苦。:124-125
明治35年(1902年)五月发生连续长达二十日的强风暴雨,八月初亦是暴雨及浪潮汹涌,造成该年农损甚大。十月初,蔡玉成(蔡汝璧)时任澎湖厅参事,随同谢赞、妈宫街长李其上等在澎湖和台湾各地发动募捐,继而时任澎湖厅长之小林三郎亦上缴饥荒报告,终获台湾总督府提拨救济金,方才顺利纾困:126,相关事迹亦载录于〈小林三郎德政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