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斑

✍ dations ◷ 2025-02-23 14:53:07 #大红斑
大红斑(英语:Great Red Spot,缩写简称GRS)是一个在木星赤道以南22°存在很久的巨大反气旋风暴。自1830年开始,已经被持续观测了189年。但在1665年-1713年间已有观察的纪录,也有可能是相同的风暴,如此表示它已经持续存在至少350年。这样的风暴在类木行星的大气扰动中并不少见。大红斑是逆时针旋转的,周期大约是6地球日,或14个木星日。它的直径是东西长24,000–40,000公里,和南北宽12,000–14,000公里,大到足以放进2至3个地球。在2004年初,大红斑在经度的方向上只有一个世纪前的一半大小,而之前它的直径是40,000公里,若以目前的速率继续缩减,它在2040年将变成圆形,但是由于邻近喷射气流的畸变作用,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人们不知道大红斑会持续存在多久,或者是否是波动变化的正常结果。红外线的长期资料显示大红斑在这颗行星上比其它云彩更大且更冷(也意味着,高度较高),大红斑的云顶大约在周围的云层之上8km,而且,仔细的追踪大气中的特征,回溯至1966年—,显露了大红斑是逆时钟旋转的,并且从旅行者1号飞掠时拍摄的第一部微速摄影的影片获得证实。这个斑点在空间中的位置由一个在它南方温和的东向喷射气流(顺行)和在它北方的一个非常强的西向气流(逆行)限制着,可是环绕大红斑边缘的风的尖峰速度大约是120米/秒(430公里/小时),内部的流动似乎是停滞的,只有少许的流入或流出.。斑点的自转速度随着时间在减缓,或许是他的大小稳定减少的直接结果。在观测上,大红斑的纬度是非常稳定的,典型的变化只在1度的范围内变动。但是,它的经度却是恒定的在变化著,因为木星在不同纬度上的转速是不同的,天文学家为不同的纬度定义了三个系统。系统II用在纬度超过10°之处,是依据大红斑的平均转速9小时55分42秒为基准定义的。尽管如此,在19世纪初期,大红斑至少有10次 "领先" 系统II,它的飘移速率多年来有着显著的变化,并且曾与明亮的南赤道带连结在一起,在南热带的干扰下出现或消失。大红斑呈现红色的原因尚不是很清楚,实验室的实验支持的理论,假设颜色是由复杂的有机分子,像是红磷或其它的硫化物造成的。大红斑的颜色也有巨大的变化,从红砖的红色到苍白鲑鱼红,甚至是白色。斑点偶尔会“消失”,但都出现在陷入南赤道带时,显然是因为红斑的凹陷造成。红斑与南赤道带结合时会明显可见,当赤道带是明亮的白色时,斑点倾向于暗色;而黑暗时,斑点通常是明亮的。斑点黑暗或明亮的变化并没有规则的周期性,例如在1997年之前的50年当中,在1961–66, 1968–75, 1989–90, and 1992–93,大红斑都是黑暗的。大红斑不可以和卡西尼-惠更斯号探测器在2000年经过时在木星的北极观察到的大黑斑混淆。并且要注意在海王星也有一个称为大黑斑的特征,后者是旅行者2号在1989年发现的影像,并且比较像是大气层的一个大气孔而不是风暴,而且在1994年以后就不存在了(虽然在北半球又曾经出现一个相似的斑点)。第一位看见大红斑的人一般被认为是罗伯特·虎克,他在1664年描述木星上的这个斑点;然而,虎克所描述的斑点是在不同的区带上(北赤道区,但目前的位置在南赤道带)。较令人信服的是乔凡尼·卡西尼在次年描述的一个永久的斑点,卡西尼的斑点从1665年-1713年,在可见光的波段下断断续续的被观测著。现在展示在梵蒂冈的一片是1700年的Donato Creti(英语:Donato Creti)帆布上,有着涉及木星上班点的小奥秘。它是一系列描绘不同被放大的星空部分版画的一部分,是意大利人在各种各样场合作为背景的场景;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天文学家Eustachio Manfredi(英语:Eustachio Manfredi)监督下创造的,具有一定的正确性。Creti的绘画是最早知道对大红斑是红色的描述。在1800年后期之前,不再有对木星大红斑的正式描述。当前对大红斑的第一笔记录始自1830年代之后,并且在1879年之后才有较显著的影像,从17世纪被发现之后,到1830年有长达118年的空白没有被观测的纪录。原来的斑点是否消散并改变重组了,是否退了色,或者只是简单的观测上的贫乏,都无从得知。古老的斑点只有短暂的观测史,只是现在斑点的慢动作,要确认它们的身份是不太可能的。在1979年2月25日,当旅行者1号太空船以920万公里的距离掠过木星时,首度将大红斑清晰的影像传送回地球,可以看清楚160公里大小的横断面。西边(左边)有着五颜六色、波浪般的云彩模式,是大红斑活跃的区域,那里被观察到非常复杂和多变的云彩运动。大气层 (大红斑) · 磁层 · 环阿德剌斯忒亚 · 阿马尔塞 · 墨提斯 · 忒拜埃欧(埃欧的火山) · 欧罗巴 · 甘尼米德 · 卡利斯多穿越木星轨道的小行星 · 特洛依小行星 · 木星族彗星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 · 2009年木星撞击事件 · 2010年木星撞击事件先锋计划 · 旅行者计划 · 尤里西斯号 · 伽利略号 · 卡西尼-惠更斯号 · 新视野号 · 朱诺号 · 欧罗巴木星系统任务木星殖民 · 虚构作品中的木星

相关

  • 生物量生物量(Biomass)是指一条食物链可支持的生物总质量,一个动物或植物物种的活个体的总量或重量,称为物种生物量,而群落中所有物种活个体的总量或重量,称为群落生物量。生物量通常以
  • 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希腊语:πάθος pathos “痛苦”、“热情” 与 -γενής -genēs “生产者”),在生物学中,从最古老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就是任何可以产生疾病的事物。病原体也可以称
  • 超级细菌抗生素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是抗药性的一种形式,借此特性,一些微生物亚群体,通常是细菌种,能够在暴露于一或多种抗生素之下得以生存;对多种抗生素具抗药性的病原体被视为
  • 沃斯堡沃斯堡(或译渥斯堡,英语:Fort Worth;又名福和市)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第六大城市,塔兰特县的首府。位于达拉斯以西30英里,并与之构成全美大都会区。根据2000年的人口统计,人口有534,69
  • 吉尔伯特·赖尔吉尔伯特·赖尔(英语:Gilbert Ryle,1900年8月19日-1976年10月6日)是一名英国哲学家,是英国日常语言哲学中牛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心的概念》被认为是日常语言学派的重要著
  • devitrifying脱玻作用,又称脱玻化作用,是指之前无结晶(无定形体)的玻璃重新结晶的过程。例如玻璃类物质或产品在加工或退火过程中,停留在极易晶化的温度区域内的时间过长,则可能会发生失去光泽
  • 高钠血症高钠血症(英语:Hypernatremia),亦可拼为 hypernatraemia,是描述患者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过高的状态。早期征象有包含极度的口渴感、无力感、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严重时病患会出现
  • 马赫姆得·阿巴斯马哈茂德·阿巴斯(阿拉伯语:محمود عباس‎,Mahmoud Abbas,1935年3月26日-),绰号阿布·马赞(ابو مازن‎,Abu Mazen),巴勒斯坦政治家,现任巴勒斯坦国总统、巴勒斯坦民族权
  • 卡尔·洛夫卡尔·罗夫(英语:Karl Rove,1950年12月25日-)是美国共和党的一位政治顾问。他在乔治·W·布希担任总统期间曾担任高级顾问。2007年8月31日,他辞去了在白宫的所有职务。在此之后他
  • 维他命K维生素K是指具萘醌基的衍生物2-甲萘醌,是人类的维生素,具疏水性。它是一些特定蛋白质转译后所必需的,尤其是血液凝固中必备的蛋白质。维生素K2(甲萘醌(Menaquinone)和四烯甲萘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