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斑

✍ dations ◷ 2025-04-24 20:19:59 #大红斑
大红斑(英语:Great Red Spot,缩写简称GRS)是一个在木星赤道以南22°存在很久的巨大反气旋风暴。自1830年开始,已经被持续观测了189年。但在1665年-1713年间已有观察的纪录,也有可能是相同的风暴,如此表示它已经持续存在至少350年。这样的风暴在类木行星的大气扰动中并不少见。大红斑是逆时针旋转的,周期大约是6地球日,或14个木星日。它的直径是东西长24,000–40,000公里,和南北宽12,000–14,000公里,大到足以放进2至3个地球。在2004年初,大红斑在经度的方向上只有一个世纪前的一半大小,而之前它的直径是40,000公里,若以目前的速率继续缩减,它在2040年将变成圆形,但是由于邻近喷射气流的畸变作用,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人们不知道大红斑会持续存在多久,或者是否是波动变化的正常结果。红外线的长期资料显示大红斑在这颗行星上比其它云彩更大且更冷(也意味着,高度较高),大红斑的云顶大约在周围的云层之上8km,而且,仔细的追踪大气中的特征,回溯至1966年—,显露了大红斑是逆时钟旋转的,并且从旅行者1号飞掠时拍摄的第一部微速摄影的影片获得证实。这个斑点在空间中的位置由一个在它南方温和的东向喷射气流(顺行)和在它北方的一个非常强的西向气流(逆行)限制着,可是环绕大红斑边缘的风的尖峰速度大约是120米/秒(430公里/小时),内部的流动似乎是停滞的,只有少许的流入或流出.。斑点的自转速度随着时间在减缓,或许是他的大小稳定减少的直接结果。在观测上,大红斑的纬度是非常稳定的,典型的变化只在1度的范围内变动。但是,它的经度却是恒定的在变化著,因为木星在不同纬度上的转速是不同的,天文学家为不同的纬度定义了三个系统。系统II用在纬度超过10°之处,是依据大红斑的平均转速9小时55分42秒为基准定义的。尽管如此,在19世纪初期,大红斑至少有10次 "领先" 系统II,它的飘移速率多年来有着显著的变化,并且曾与明亮的南赤道带连结在一起,在南热带的干扰下出现或消失。大红斑呈现红色的原因尚不是很清楚,实验室的实验支持的理论,假设颜色是由复杂的有机分子,像是红磷或其它的硫化物造成的。大红斑的颜色也有巨大的变化,从红砖的红色到苍白鲑鱼红,甚至是白色。斑点偶尔会“消失”,但都出现在陷入南赤道带时,显然是因为红斑的凹陷造成。红斑与南赤道带结合时会明显可见,当赤道带是明亮的白色时,斑点倾向于暗色;而黑暗时,斑点通常是明亮的。斑点黑暗或明亮的变化并没有规则的周期性,例如在1997年之前的50年当中,在1961–66, 1968–75, 1989–90, and 1992–93,大红斑都是黑暗的。大红斑不可以和卡西尼-惠更斯号探测器在2000年经过时在木星的北极观察到的大黑斑混淆。并且要注意在海王星也有一个称为大黑斑的特征,后者是旅行者2号在1989年发现的影像,并且比较像是大气层的一个大气孔而不是风暴,而且在1994年以后就不存在了(虽然在北半球又曾经出现一个相似的斑点)。第一位看见大红斑的人一般被认为是罗伯特·虎克,他在1664年描述木星上的这个斑点;然而,虎克所描述的斑点是在不同的区带上(北赤道区,但目前的位置在南赤道带)。较令人信服的是乔凡尼·卡西尼在次年描述的一个永久的斑点,卡西尼的斑点从1665年-1713年,在可见光的波段下断断续续的被观测著。现在展示在梵蒂冈的一片是1700年的Donato Creti(英语:Donato Creti)帆布上,有着涉及木星上班点的小奥秘。它是一系列描绘不同被放大的星空部分版画的一部分,是意大利人在各种各样场合作为背景的场景;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天文学家Eustachio Manfredi(英语:Eustachio Manfredi)监督下创造的,具有一定的正确性。Creti的绘画是最早知道对大红斑是红色的描述。在1800年后期之前,不再有对木星大红斑的正式描述。当前对大红斑的第一笔记录始自1830年代之后,并且在1879年之后才有较显著的影像,从17世纪被发现之后,到1830年有长达118年的空白没有被观测的纪录。原来的斑点是否消散并改变重组了,是否退了色,或者只是简单的观测上的贫乏,都无从得知。古老的斑点只有短暂的观测史,只是现在斑点的慢动作,要确认它们的身份是不太可能的。在1979年2月25日,当旅行者1号太空船以920万公里的距离掠过木星时,首度将大红斑清晰的影像传送回地球,可以看清楚160公里大小的横断面。西边(左边)有着五颜六色、波浪般的云彩模式,是大红斑活跃的区域,那里被观察到非常复杂和多变的云彩运动。大气层 (大红斑) · 磁层 · 环阿德剌斯忒亚 · 阿马尔塞 · 墨提斯 · 忒拜埃欧(埃欧的火山) · 欧罗巴 · 甘尼米德 · 卡利斯多穿越木星轨道的小行星 · 特洛依小行星 · 木星族彗星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 · 2009年木星撞击事件 · 2010年木星撞击事件先锋计划 · 旅行者计划 · 尤里西斯号 · 伽利略号 · 卡西尼-惠更斯号 · 新视野号 · 朱诺号 · 欧罗巴木星系统任务木星殖民 · 虚构作品中的木星

相关

  • 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是研究在海洋性生存空间(即大海以及大洋)中栖息的生物及其生活历程的科学。 海洋生物的实地考察主要是由海洋考察队实行的。此外渔业也提供了一定的供科学研究的材
  • 2011年中海油康菲渤海湾油田溢油事故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或“2011年渤海湾油田溢油事故”)是指中海油与美国康菲合作开发的渤海蓬莱19-3油田自2011年6月中上旬以来发生油田溢油事件,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内地第一起
  • 儿童权利儿童人权(英文:Children's rights),指的是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是人权的一部分。儿童人权着重强调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及关爱。1989年联合国签署的《儿童权利公约》中将“儿童”
  • 兰州大学坐标:36°2′47.8483677402″N 103°51′29.032959938″E / 36.046624546594501°N 103.85806471109389°E / 36.046624546594501; 103.85806471109389兰州大学是中华人民共
  • 法厄安德鲁·扎卡里·法厄(英语:Andrew Zachary Fire,1959年4月27日-)生于加利福尼亚,美国医学家,斯坦福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2006年因与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克雷格·梅
  • 霍朗赫布霍朗赫布(英语Horemheb)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末代法老(约公元前1319年—约公元前1292年在位)。他恢复了被阿肯那顿废除的传统。重新以孟斐斯为首都。并摧毁崇拜阿顿的新
  • 南极环极洋流南极绕极流(英语: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或称为西风漂流、南极环流,为一个环绕南极洲由西向东的洋流。南极绕极流为南冰洋的主要循环系统特征。这令温暖的海水隔离南
  • 永昼峰永昼峰是指太阳系的天体上能够永远受到阳光照射的点。这取决于天体的旋转以及该点的海拔。因为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接受到太阳能,同时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永昼峰对于外星
  • Wsub6/subClsub18/sub三氯化钨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W6Cl18。它是一种八面体簇合物,为棕色固体,可由二氯化钨的氯化反应得到。这种簇合物有着12个双氯桥配体,其结构和铌或钽的氯化物类似。相比之
  • 芦竹芦竹属(学名:Arundo)是禾本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粗壮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有12种,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