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毫微闪焰
✍ dations ◷ 2025-02-23 20:45:30 #毫微闪焰
毫微闪焰是出现在日冕,太阳外层的大气层,的非常小的闪焰。古德 (Gold) 是最早提出的微闪焰的假说,尝试用来解释日冕的加热,然后经尤金·帕克继续发展。依据帕克的说法,在磁重联的事件中产生毫微闪焰,将储存在太阳磁场中的能量转换至等离子的运动。等离子运动 (如同流体运动) 发生的尺度非常的小,很快就会被湍流清除,然后产生黏度。在这样的方式下,能量很快地转化成热,并且经由自由电子沿着毫微闪焰发生地点邻近磁力线传导。
为了在1"x 1"的区域内产生非常高热的X射线辐射,每20秒钟必须产生1017焦耳的能量,并且在105 x 105公里2的活跃区域内,每秒要发生1000个毫微闪焰。这一理论的基础来自大的闪焰排放和一系列许多微小的毫微闪焰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观测显示太阳磁场在光球被冻结在运动的等离子内,进入日冕成为开放的的半圆形结构。这些冕圈可以在EUV和X射线的影像中观察到 (看左边的图),是很高温的等离子,辐射出像是数百万度的高温。在X射线的影像中,在日冕有许多稳定存在着好几天的流量管,以稳定的速率辐射能量。但是,特别是在活动区,能观察到非常频繁的闪烁、发光、小爆炸、亮点、闪焰和质量抛射。这些宏观的太阳活动迹象被天文物理学家叙述为被紧压的磁场舒张的现象,同时这一部分的日冕被当前的消散或是焦耳效应释放而加热。然而,首先,天文学家相信单一的磁重联事件是非常重要的动态过程,像闪焰和其它的现象,与日冕的活动相连结。换言之,毫微闪焰的理论支持磁重联事件,无论在日冕的何处,在小尺度上同时产生许多并且给予一小部分的能量。这些毫微闪焰可能是很小的闪焰,在很接近的时间和空间,加热了日冕并且导致了太阳活动的现象。在活动区间歇的观测到突然明亮的爆发,像是闪焰和日冕物质抛射可以引起级联效应,类似于上述数学理论的灾难。在这样的假说中,日冕是处在自组临界性的状态,磁长的压力将会倍增强,直到小小的摄动触发许多微小的不稳定,像雪崩一样的一起发生。支持此一理论的实验结果是在硬X射线中观察到的闪焰数量是能量分布函数,跟随着的幕律负光谱指数是1.8
。
如果这种分布在能量较低处也有同的光谱指数,闪焰、微闪焰和毫微闪焰可能提供日冕加热相当大部分的能量。要维持太阳日冕实际上需要的负光谱指数是2。虽然之前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步骤,和在太阳日冕中发现毫微闪焰和其他的证据,但日冕加热的问题仍未解决。储存在太阳磁场的能量可以计算做为日冕加热所必须用来维持等离子的温度和平衡日冕辐射流失。辐射不是日冕能量损失的唯一机制:因为等离子是高度电离的,而磁场是有条理的,热传导是一个竞争的程序。由热传导所损失的能量和辐射有着相同的数量级。在日冕释放出的能量不是表面上的辐照,而是沿着弧线回到色球。在过渡区的温度大约是104-105K,辐射损失的量非常高,不是任何形式的加热机制可以平衡的。在此范围内观察到很高的温度梯度是由增加的导电管供应辐照的能量。换言之,过渡区是太陡峭了 (在100公里的距离内,温度从10,000K上升至1,000,000K),因为来自上面高热气体的热传导必须平衡高辐射的损失,主要是来自为数众多的电离原子 (氧、碳、铁和其它等等) 形成的发射线。太阳的对流可以提供所需要的加热,但还不知道详细的机制。其实,是还不清楚这种能量如何从色球传输 (它可以吸收或反射),然后消散进入日冕,而不是消散进入太阳风。此外,它究竟发生在何处:在日冕底层,还是最高处,而在该处的磁力线是向太阳圈开放的,吹送著太阳风进入太阳系?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科学家都认同磁场的重要性:在活动区和有着高辐射通量 (特别是在X射线) 的强磁场地区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无论如何,基于不同于其它的所有日冕特征,都需要大量能量的事实,日冕加热问题是复杂的。很难相信像是闪焰和日冕物质抛射这种充满动力和高能量的现象,能够在很大范畴的稳定结构上共用相同的能量来源:如果毫微闪焰能够加热整个日冕,它们应该分布在各处并且看起来是均匀与稳定加热的样子。另一方面,为了解释像太阳闪焰这种非常快速和充满活力的现象,磁场结构的尺度应该在米的数量级上。阿耳芬波在光球的对流运动生成,能够穿越色球和过渡区,携带的能量流相当于维持日冕所需要的。无论如何,观测到波穿越高处色球和低处的过渡区只是3-5分钟的时间。这些时间超过阿耳芬波穿过一个典型的冕圈所需要的时间,这意味着大多数的耗散机制都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差别只在日冕中所穿越的距离。更可能的是,阿耳芬波负责太阳风在冕洞中的加速度。最初由帕克发展出来的毫微闪焰理论是用来解释日冕加热的一种机制,作为自发性产生电流耗能使磁场弛豫朝向低能量的结构。
磁场的能量转换成电流,然后由焦耳效应成为热。太阳活动 · 太阳天文学 · 太阳发电机 · 太阳望远镜 · 日食 · 太阳光 · 太阳辐射 · 太阳能 · 太阳物理学 · 太阳日 · 太阳系 · 太阳常数 · 太阳微中子问题 · 中微子振荡 · 蒙德极小期 · 太阳星云 ·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 日震学 · 标准太阳模型
相关
- 登革热登革热(法語:La fièvre de la dengue ; 英語:dengue fever),也称为骨痛热症、断骨热、天狗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由蚊媒热带病(英语:tropical disease)。患者大约会在感染后3
- 星裂菌纲星裂菌目 Arthoniales星裂菌纲(学名:Arthoniomycetes)是子囊菌门盘菌亚门下的一纲。本纲仅包含了星裂菌目(Arthoniales)一个目。这一纲的真菌大多是热带与亚热带的地衣。系统发生
- 格拉斯哥坐标:55°51′29″N 4°15′32″W / 55.858°N 4.259°W / 55.858; -4.259格拉斯哥(英语:Glasgow /ˈɡlɑːzɡoʊ, ˈɡlæz-/; 低地苏格兰语:Glesca;苏格兰盖尔语:Glaschu)是英国
- 360百科360百科是一个中文网络百科全书网站,是360搜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测试版于2013年1月5日上线,内容涵盖各领域知识。其宗旨是帮助用户更加及时、便捷地获得最为准确、权威的信息,并
- 碧岳十一世教宗庇护十一世(拉丁语:Pius PP. XI,1857年5月31日-1939年2月10日),原名安布罗吉奥·达米亚诺·阿契尔‧拉蒂(Ambrogio Damiano Achille Ratti)。庇护十一世1857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
- 铃兰铃兰(学名:Convallaria majalis,英文:Lily of the Valley,法文:Muguet de mai),也称山谷百合、风铃草、君影草,是铃兰属中的唯一种,味甜,高毒性。原产北半球温带,欧、亚及北美洲和中国的
- 卢卡帕坐标:8°25′S 20°45′E / 8.417°S 20.750°E / -8.417; 20.750卢卡帕为于安哥拉东部,亦为北伦达省的首府,其人口数由于内战所导致人民迁移而难以估计。城市中主要产业为矿业
- 桑托斯桑托斯(Santos、Santosse)可以指:
- 平板手机平板手机(英语:Phablet,/ˈfæblɪt/,为混成词,取自手机"Phone"与平板电脑"Tablet")是一种结合了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两者功能的移动设备。它的屏幕尺寸原先认知为介于5.3英寸至7.0
- 农禅寺坐标:25°14′25.25″N 121°36′54.4″E / 25.2403472°N 121.615111°E / 25.2403472; 121.615111法鼓山(英语:Dharma Drum Mountain,缩写DDM;或Fagushan),为中华民国的大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