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7M, 1V7N
· hormone activity
· multicellular organismal development
· blood coagulation
· cell proliferation
· myeloid cell differentiation
· platelet activation
· thrombopoietin-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
· positive regulation of megakaryocyte differentiation
· positive regulation of protein kinase B signaling
促血小板生成素(英语:Thrombopoietin,缩写为“THPO”),亦作“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MGDF),是一种人体内由促血小板生成素(THPO)基因编码的类激素。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主要由肾脏和肝脏分泌,能刺激可以产生大量血小板的巨核细胞的形成和分化,进而促进血小板的生成。这种蛋白质是MLP/C_MPL的配体。MLP/C_MP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白血病病毒癌基因的表达产物。
编码促血小板生成素的基因位于人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q26.3-27)。某些白血病患者和某些遗传性血小板增多症(英语:Thrombocytosis)患者的该区段基因处存在异常。该基因的前155个碱基对与红血球生成素同源。
肝脏中的实质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肾脏中的近曲小管细胞能合成促血小板生成素。另外,横纹肌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也能合成少量的促血小板生成素。在肝脏中,白细胞介素6(英语:Interleukin 6)(IL-6)能够促进促血小板生成素的分泌。
促血小板生成素能够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形成,不过通过去除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研究却表明这种激素亦有促进造血的功能。
促血小板生成素分泌过程中存在的负反馈调节与内分泌学中大部分的反馈调节机制都不一样:负反馈效应是直接作用于激素本身的——MPL受体(CD 110)能将促血小板生成素绑定到血小板上等待分解,从而抑制其与巨核细胞的结合。上述的调节机制使得人体内的促血小板生成素含量能够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尽管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但促血小板生成素到目前为止在临床上还没有发现疗效。理论上讲,促血小板可能可以应用于血小板的捐献、骨髓抑制性化疗后血小板数目的恢复等方面。
有关修改重组促血小板生成素的实验使健康的志愿者体内产生针对内源型血小板生成素的抗体,进而患上血小板减少症,之后实验就停止了。随后,科学家转为采用罗米斯亭(英语:Romiplostim)和艾曲波帕(英语:Eltrombopag)这两种与促血小板生成素结构不同,但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物。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四价肽类的化合物和一些小分子的药剂,以及一些的非肽类配体类药剂,来充当促血小板生成素的代用品。
1994年,5个独立的研究小组成功克隆出了促血小板生成素。在促血小板生成素被研究清楚之前长达30年的时间里,它的功能都被认为是与细胞表面受体相连,在旧的出版物中,促血小板生成素甚至被称为“c-Mpl 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是I类造血细胞因子之一。
医学导航:遗传代谢缺陷
代谢、k,c/g/r/p/y/i,f/h/s/l/o/e,a/u,n,m
k,cgrp/y/i,f/h/s/l/o/e,au,n,m,人名体征
药物(A16/C10)、中间产物(k,c/g/r/p/y/i,f/h/s/o/e,a/u,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