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洲列岛,地理坐标为19°58′30″N 111°16′24″E / 19.97500°N 111.27333°E / 19.97500; 111.27333,又名“七洲峙”,隶属中国海南省文昌市。七洲列岛位于海南岛东北侧海域,文昌市翁田镇与龙马乡交界的河门、白坪一带海滩,距七洲列岛仅十余海里。七洲列岛主要由北峙(北士)、灯峙、狗卵脬峙、平峙、赤峙、南峙(南士)、双帆等7个主要海岛组成,因此得名。总面积1.03 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74.6米,系花岗岩组成。除赤峙外,各岛均有植被,北峙有水源,并建有太阳能灯塔。北峙及南峙各有一天然海湾。周围海域水深20~68米。距南峙东数百米,就是“双帆”岛。
七洲列岛自古就被称为“文昌八景”之一。七洲列岛拥有世界罕见的海蚀隧道地质奇观:几乎每一座岛屿都有洞穴,双帆岛和灯峙上的洞穴穿透了整座岛屿,形成可行舟的"隧道"。
1996年,中国政府发布关于领海范围的声明,七洲列岛是中国领海基点之一。
史籍里该名称首次出现于南宋钱塘人吴自牧所著的笔记《梦粱录·卷十二·江海船舰》: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迤逦过七洲洋,舟中测水,约有七十余丈。……海洋近山礁则水浅,撞礁必坏船。全凭南针,或有少差,即葬鱼腹。自古舟人云:‘去怕七洲,回怕昆仑’。
中国历史学家韩振华(1921—1993)对此做了详细考证。
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著成的《郑和航海图》原载(明)茅元仪军事著作《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占度载》,图上记述“七洲浮海面故名”,绘有七个岛屿之状,旁注“七洲”,即七洲山,位置在琼州海峡东口之外。
明末学者张燮(1574—1640)《东西洋考·卷九西洋针路》中的七州山、七州洋词条中引用了《琼州志·七州山/七州洋》的记载:在文昌东一百里。海中有山,连起七峰,内有泉,甘冽可食。元兵刘深追宋端,……舟过此极险,稍贪东,便是万里石塘,即《琼志》所谓万州东之石塘海也。舟犯石塘,希脱者。七州洋打水一百三十托,若往交阯东京,用单申针五更,取黎母山。
例子中说明了七洲洋的地理位置是在文昌东一百里。
十六世纪晚期的中国古籍《顺风相送》所述的“各处州府山形水势深浅泥沙地礁石之图”条,七州山:山有七个,东上三个一个大,西下四个平大。七州洋一百二十托水。
成书于明末清初的《指南正法·大明唐山并东西二洋山屿水势》,第117页记载:“单未七更取七洲洋,有屿仔,东有三个西有四个。”这是文昌七洲列岛的典型特征,即东边是三个岛屿,西边是四个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