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坞是指在岸边以人工建设,作为造船和修理船舶的地方,亦可用作船只的停泊。船坞亦是一个国家造船的能力强度之一,船坞可以分为旱坞、灌水船坞及浮水船坞等不同类别。
船坞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就有。[1][2]
中国对湿船坞较早的记载,是宋太宗时山东青州临朐人张平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工之际,,他于公元925年生于临朐杨善,历任北宋马步都虞侯、监市木、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厂、崇仪副使、如京使、客省使、盐铁使等职,公元987年病逝,回原籍御葬,"在村西起陵冢,墓前石人石羊,十分显赫"。
公元977年,张平任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厂,住今陕西省宝鸡市以东之阳平镇。当时,在渭河边造船,船容易被水冲走,只好派一船三户守护,一年征调民工上千户,劳民伤财。张平遂命民工在岸边挖一大坑,在其中造船,船造好以后,掘开一口子,引水入坑,船漂起,驶入河中。大坑称之为"船坞"。
宋代较明确的干船坞记载,是宋史·河渠志中提过的黄怀信于金明池所建之“澳”。传为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金明池争标图》 有绘其外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