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坂洋次郎

✍ dations ◷ 2025-08-23 14:55:39 #1900年出生,1986年逝世,日本作家,菊池宽奖获奖者,青森县出身人物,庆应义塾大学校友

石坂 洋次郎(日语平假名:いしざか ようじろう,1900年1月25日-1986年10月7日),日本小说家,早期多创作纯文学作品,受现代主义影响,战后则多描写庶民百姓的生活,富有反叛精神。

石坂洋次郎1900年7月25日生于青森县弘前市。他父亲是开旧衣行和当铺的。1913年石坂洋次郎进入弘前中学,因体弱多病成绩渐渐下降,到高年级,他便热衷于阅读冒险小说和谷崎润一郎的作品。1917年他以记录当地传说的文章参加《少年》杂志征文比赛获奖。

1918年他按父母的要求报考庆应大学理财科(经济系)落第后,在东京正则预备校补习了一年。第二年他不顾父母的反对,考入庆应大学文科预科。1921年他修完预科,升入法语本科,同年,他同横滨圣书学院学生今井浦子结婚。不久,他患肺炎,在妻子照料下免于一死,休学回乡静养。1922年4月他复学改入国文科学习。1923年他结识并师事于著名作家葛西善藏,同他保持密切交往直至葛西去世。1925年3月从庆应大学毕业。同年6月,他放弃了在东京就职的打算,回到青森县,在弘前女子高等学校任教。次年转到秋田县立横手女子高等学校,从这时起他开始陆续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他转到了横手中学校。

1938年他的小说《年轻人》获得巨大成功,一个右翼团体控告他的小说《年轻人》犯有不敬天皇和诬蔑军人罪,后虽被法院判免予起诉,但却不得不申请退职,结束了十四年的教员生活。从此,他便走上了专业创作道路。

1941年他被选为文艺家协会评议员。同年12月太平i羊战争爆发,石坂洋次郎被征入伍,做为陆军报导班成员被派到菲律宾。1942年12月又被大本营报导部派到菲律宾视察占领区。同年回国后,他便疏散到弘前妻子的老家。战后,他又开始了旺盛的创作活动,成为最受欢迎的流行作家之一。1948年,他的小说《石中先生行状》被控犯有狠裹嫌疑罪,结果被判暂缓起诉。

1954年,石坂洋次郎夫妇应嫁到美国的女儿夫家之邀到美国旅行,并在儿子的陪同下游厉了欧洲。1966年石坂洋次郎被推选为复刊的《三田文学》杂志会长。同年末,他以“以健全的常识不断创作明诀的作品”的功绩,被授予第倚届菊池宽奖。

1971年8月他的妻子患病,在金婚式前去世。丧妻对石坂洋次郎的打击很大,这以后他除随笔外,几乎没有其它作品发表。

石坂洋次郎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写作,曾用葛西善藏的姓名在杂志上发表习作《老太太》(1925年)。1927年他的处女作《去看海》发表在复刊的《三田文学》上,小说一发表,其具有新鲜感觉的文体便受到文坛的注意。同年7月他又在《三田文学》上发表了〈炉边夜话〉,获当年“水上泷太郎奖”。1928年池在《只田文学》上发表了《坎贝尔夫入访问记》、《一本手记》。这以后经水上泷太郎推荐,石坂洋次郎分别在《文艺春秋》、《时事新报》上短期连载了小说《外交员》(1929年)和《他们是这样想的》(1931年),这两篇都是他们初次在商业性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作品。

1932年他发表了描写他同葛西善藏交往的小说《金鱼》。1933年他在《三田文学》上发表了长篇小说《年轻人》的第一部分,接着在《三田文学》上陆续连载《年轻人》,至1935年连载完。1936年《年轻人》获第一次“三田文学奖”。

1931年石坂洋次郎开始在思想上倾向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文学,并因此招致夫妻不和。1936年他以这段经历为题材创作并发表了长篇小说《麦粒不死》。《麦粒不死》描写了主人公耽于流行思想而导致家庭破裂,批评了被迫解散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作品发表后曾引起了一场论战。小说题目出自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二章,“一粒麦子掉在麦地如不死掉,就只是一粒麦粒而已”。石坂洋次郎称这是仅此一次的拼尽全力的创作,《麦粒不死》是他全部作品中“唯一想留传下来的作品”。

《年轻人》和《麦粒不死》发表之后,石坂洋次郎便在文坛上确立了作家地位。战前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风俗》(1933年)、《壁画》(1934年)、《马骨团始末记》(1934年)、《何处去》(1939年)、《美丽内日历》(1940年)、《一月十三日》(1943年)、《湖水》(1944年)等。

战后,1946年他返回东京,又开始了积极的创作活动。1947年他发表了《割草姑娘》、《马车的故事》和《干草车》。后两篇后来成为《石中先生行状》的一部分。

1948年他在《小说新潮》上连载了长篇小说《石中先生行状》,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石中先生行状》里,石坂利用种种滑稽故事,描写了地方百姓的生活和爱情。在《绿色的山脉》获成功后,各报刊纷纷向他约稿,他即成为写连载小说的大家。他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续石中先生行状》(1953年—1954年)、《女人的脸》(1948年)、《在山的那一边》、《山丘花盛开》(1952年)、《母亲的自画像》、(1951年)、《白色的桥》(1955年)、《向阳的坡道》(1957年)、《八仙花的歌》(1959年)、《在河边》(1961年)、《水写成的故事》(1965年)、《花和果实》(1967年)、《谁的椅子》(1969年)等等。他的小说拥有众多的读者,同时有很多校改编成电影或被电台播出。

相关

  • 犹太会堂犹太教堂(或称犹太会堂)的西文名称是从希腊语συναγωγη而来,转换成拉丁字母是synagogé,直译就是“聚会的场所”。各欧洲语言中称呼类似,如法语和英语的synagogue,意大利语
  • 拿破仑对俄国的进攻法兰西帝国西班牙王国(英语:Kingdom of Spain under Joseph Bonaparte)俄法战争,又称拿破仑征俄战争,是指俄罗斯帝国和拿破仑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在1812年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
  • 温查文明温查文化(Vinča)是欧洲早期考古学文化之一,时间大约为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分布在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多瑙河流域以及马其顿,其足迹在巴尔干半岛、中欧和
  • 德班市德班(英语:Durban,南非语:Durban)是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最大的一座城市,祖鲁语称之为“eThekwini(特克维尼)”,“itheku”在祖鲁语中意为“海港或潟湖”,而“eThekwini”的叫法即是由
  • 区位理论区位论(德语:Standortstheorie,英语:location theory),又称区位理论,是关注经济活动地理区位的理论,已成为经济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空间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区位论要解决的是
  • 郭振清郭振清(1927年8月-2005年8月24日),男,天津人,中国电影演员。毕业于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先后为天津总工会文工团演员,天津艺术剧院演员,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因主演《
  • 金融工程学金融工程学侧重于衍生金融产品的定价和实际运用,它最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创新金融工具,来更有效地分配和再分配个体所面临的形形色色的经济风险,以优化它们的风险-收益特征。较为
  • 私人领域私人领域(英语:private sphere),是一个哲学与社会学概念,与公共领域相对,是指个体享有免于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干扰的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公共领域理论认为,在资产阶级模型中,私人领
  • 深中路深中路(Shenzhong Rd.)是高雄市燕巢区的东西向重要干道,本道路亦经深水地区、高应大及高师大燕巢校区,属台22线旗楠公路。起端衔接深兴路,末端于高师大路口续接深水路往里岭大桥
  • 尔迪雷·巴斯杜克尔迪雷·巴斯杜克 (土耳其语:Yıldıray Baştürk,土耳其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