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坂洋次郎

✍ dations ◷ 2025-08-16 06:58:57 #1900年出生,1986年逝世,日本作家,菊池宽奖获奖者,青森县出身人物,庆应义塾大学校友

石坂 洋次郎(日语平假名:いしざか ようじろう,1900年1月25日-1986年10月7日),日本小说家,早期多创作纯文学作品,受现代主义影响,战后则多描写庶民百姓的生活,富有反叛精神。

石坂洋次郎1900年7月25日生于青森县弘前市。他父亲是开旧衣行和当铺的。1913年石坂洋次郎进入弘前中学,因体弱多病成绩渐渐下降,到高年级,他便热衷于阅读冒险小说和谷崎润一郎的作品。1917年他以记录当地传说的文章参加《少年》杂志征文比赛获奖。

1918年他按父母的要求报考庆应大学理财科(经济系)落第后,在东京正则预备校补习了一年。第二年他不顾父母的反对,考入庆应大学文科预科。1921年他修完预科,升入法语本科,同年,他同横滨圣书学院学生今井浦子结婚。不久,他患肺炎,在妻子照料下免于一死,休学回乡静养。1922年4月他复学改入国文科学习。1923年他结识并师事于著名作家葛西善藏,同他保持密切交往直至葛西去世。1925年3月从庆应大学毕业。同年6月,他放弃了在东京就职的打算,回到青森县,在弘前女子高等学校任教。次年转到秋田县立横手女子高等学校,从这时起他开始陆续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他转到了横手中学校。

1938年他的小说《年轻人》获得巨大成功,一个右翼团体控告他的小说《年轻人》犯有不敬天皇和诬蔑军人罪,后虽被法院判免予起诉,但却不得不申请退职,结束了十四年的教员生活。从此,他便走上了专业创作道路。

1941年他被选为文艺家协会评议员。同年12月太平i羊战争爆发,石坂洋次郎被征入伍,做为陆军报导班成员被派到菲律宾。1942年12月又被大本营报导部派到菲律宾视察占领区。同年回国后,他便疏散到弘前妻子的老家。战后,他又开始了旺盛的创作活动,成为最受欢迎的流行作家之一。1948年,他的小说《石中先生行状》被控犯有狠裹嫌疑罪,结果被判暂缓起诉。

1954年,石坂洋次郎夫妇应嫁到美国的女儿夫家之邀到美国旅行,并在儿子的陪同下游厉了欧洲。1966年石坂洋次郎被推选为复刊的《三田文学》杂志会长。同年末,他以“以健全的常识不断创作明诀的作品”的功绩,被授予第倚届菊池宽奖。

1971年8月他的妻子患病,在金婚式前去世。丧妻对石坂洋次郎的打击很大,这以后他除随笔外,几乎没有其它作品发表。

石坂洋次郎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写作,曾用葛西善藏的姓名在杂志上发表习作《老太太》(1925年)。1927年他的处女作《去看海》发表在复刊的《三田文学》上,小说一发表,其具有新鲜感觉的文体便受到文坛的注意。同年7月他又在《三田文学》上发表了〈炉边夜话〉,获当年“水上泷太郎奖”。1928年池在《只田文学》上发表了《坎贝尔夫入访问记》、《一本手记》。这以后经水上泷太郎推荐,石坂洋次郎分别在《文艺春秋》、《时事新报》上短期连载了小说《外交员》(1929年)和《他们是这样想的》(1931年),这两篇都是他们初次在商业性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作品。

1932年他发表了描写他同葛西善藏交往的小说《金鱼》。1933年他在《三田文学》上发表了长篇小说《年轻人》的第一部分,接着在《三田文学》上陆续连载《年轻人》,至1935年连载完。1936年《年轻人》获第一次“三田文学奖”。

1931年石坂洋次郎开始在思想上倾向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文学,并因此招致夫妻不和。1936年他以这段经历为题材创作并发表了长篇小说《麦粒不死》。《麦粒不死》描写了主人公耽于流行思想而导致家庭破裂,批评了被迫解散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作品发表后曾引起了一场论战。小说题目出自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二章,“一粒麦子掉在麦地如不死掉,就只是一粒麦粒而已”。石坂洋次郎称这是仅此一次的拼尽全力的创作,《麦粒不死》是他全部作品中“唯一想留传下来的作品”。

《年轻人》和《麦粒不死》发表之后,石坂洋次郎便在文坛上确立了作家地位。战前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风俗》(1933年)、《壁画》(1934年)、《马骨团始末记》(1934年)、《何处去》(1939年)、《美丽内日历》(1940年)、《一月十三日》(1943年)、《湖水》(1944年)等。

战后,1946年他返回东京,又开始了积极的创作活动。1947年他发表了《割草姑娘》、《马车的故事》和《干草车》。后两篇后来成为《石中先生行状》的一部分。

1948年他在《小说新潮》上连载了长篇小说《石中先生行状》,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石中先生行状》里,石坂利用种种滑稽故事,描写了地方百姓的生活和爱情。在《绿色的山脉》获成功后,各报刊纷纷向他约稿,他即成为写连载小说的大家。他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续石中先生行状》(1953年—1954年)、《女人的脸》(1948年)、《在山的那一边》、《山丘花盛开》(1952年)、《母亲的自画像》、(1951年)、《白色的桥》(1955年)、《向阳的坡道》(1957年)、《八仙花的歌》(1959年)、《在河边》(1961年)、《水写成的故事》(1965年)、《花和果实》(1967年)、《谁的椅子》(1969年)等等。他的小说拥有众多的读者,同时有很多校改编成电影或被电台播出。

相关

  • 天宫二号天宫二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太空实验室,也是921-2空间站计划的一部分。空间实验室由中国太空技术研究院研制,设计可同时承载三名航天员在轨工作,用于取代2011年发射的天宫
  • 昆虫分类表下列为现时之昆虫分类表。连同只有已灭绝物种的各个目,现时所有昆虫物种合共有52个目。
  • 蕉岭县蕉岭县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属于梅州市管辖。东边和南边与梅县区相邻,西边与平远县相邻,北边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上杭县相邻。总面积为95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2
  • 国防部军医局国防部军医局是中华民国国防部附属机关,掌理中华民国国军医务及卫生勤务事项,负责国军军医政策、军医经管、军医行政、部队卫生勤务、医疗保健、卫材补给(保修)、军政医学研究发
  • 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英语: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or the Far East;日语:極東国際軍事裁判/きょくとうこくさいぐんじさいばん Kyokutō kokusai gunji saiban */?),又称
  • 格特鲁德·斯泰因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年2月3日-1946年7月27日),美国作家与诗人,但后来主要在法国生活,并且成为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艺术的发展中的触媒。她的一生主要被划分成两段
  • 倭国大乱倭国大乱(日语:倭国大乱〔倭國大亂〕/わこく たいらん ),是指弥生时代后期倭国各地内战,直到卑弥呼被立为邪马台国女王才结束。《三国志·魏书卷30·东夷传·倭人》(《魏志倭人传
  • 奥托·艾舍奥托·艾舍(Otl Aicher,1922年5月13日-1991年9月1日)是德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同时也是国际知名的设计师。奥托·艾舍生于乌尔姆,是最早向周围发起批评纳粹主义行为的
  • again (YUI单曲)《again》是日本唱作女歌手YUI的第十三张单曲碟,于2009年6月3日由STUDIOSEVEN Recordings发行。YUI在2008年8月宣布暂休后的复出单曲。《again》在开卖日录得3.4万张销量,获得
  • dBZdBZ是一个与特定参数Z值来描述雷达反射率之比例的单位,与分贝类似,为对数无量纲量,主要用于描述雷达回波的强度,尤其是气象雷达用于度量大气中特定区域的降水粒子(雨、雪、冰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