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是一条可以在许多计算机编程语言中找到的语句。它是英文单词和的组合。当执行这条语句的时候,它将控制流程无条件地转到另一条语句(也叫“跳转”)。跳转语句需要指明标记,在不同语言中,标记可以是标识符或行号。在机器码级别,goto是一种分支的形式。
在一些语言中,可以不用显示地使用goto关键字而实现同样的功能,例如break或continue关键字可以跟随一个标识符。SNOBOL语言支持一种语句的后缀形式,可以在本条语句执行完毕后实现无条件跳转。
GOTO语句被大部分高级语言支持,只有很少的高级语言不支持GOTO语句。例如,goto是一个Java语言的保留字,但是不允许使用。
goto语句通常和IF语句一起使用来实现一个条件跳转。
IF THEN goto ;
编程语言一般对goto
语句跳转的位置加以严格限制。例如,在C中,不允许跳转至另一个函数中的标记位置。Setjmp函数提供了对非本地goto的支持。
以下C++例子中,我们要在二维数组ar
中找寻有没有100这个数。如果找到,要立即停止搜索,节省时间。
for (int i=0; i<n; i++) for (int j=0; j<m; j++) if (ar==100)goto found;...found:...
GOTO语句一直是批评和争论的目标,主要的负面影响是使用GOTO语句使程序的可读性变差,甚至成为不可维护的“面条代码”。随着结构化编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计算机科学家得出结论,即程序应当总是使用被称为“结构化”控制流程的命令,如循环以及if-then-else语句来替代GOTO。甚至在今天,许多程序风格编码标准禁止使用GOTO语句。为GOTO语句辩护的人认为,加以限制地使用GOTO语句不会导致低质量的代码,并且声称在许多编程语言中,一些任务如果不使用一条或多条GOTO语句是无法被直接实现的。如有限状态自动机的实现、跳出嵌套循环以及异常处理。
大概最著名的对于GOTO的批评是艾兹格·迪杰斯特拉在1968年的一篇名称为《GOTO语句有害论》的论文。迪杰斯特拉认为不加限制地使用GOTO语句应当从高级语言中废止,因为它使分析和验证程序正确性(特别是涉及循环)的任务变得复杂。另外一种观点出现在高德纳的 中,文章分析了许多常见编程任务,然后发现其中的一些使用GOTO将得到最理想的结构。
这些批评在一些编程语言的设计上起到了效果。虽然Ada语言的设计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意识到了对于GOTO的批评,这条语句仍旧被包含进去,主要是用来支持自动生成那些goto语句必不可少的代码。但是,作为goto语句目的地的标签必须使用双尖括号括起来(如:<<Start_Again>>),而这个语法在其他语言中都不被使用。这使得检查程序中goto目的地的存在变得容易。goto语句本身使用简单的形式goto Start_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