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Müll. (1775)
(O.F.Müll.) Pers. (1801)
(O.F.Müll.) Gray (1821)
(O.F.Müll.) Kuntze (1898)
可食用
圆锥钟菌(学名:、英语:bell morel、thimble fungus),是羊肚菌科的一种真菌,有时会与羊肚菌混淆。本种是一种假羊肚菌,特征为菌盖为顶针状且与只与菌柄顶端相连。
圆锥钟菌最先由丹麦博物学家奥托·弗里德里希·穆勒(Otto Friedrich Müller)于1775年描述,并命名为,随后的研究者曾多次更改其分类,1801年Persoon将其分到锤舌菌属(),1821年塞缪尔·弗里德里克·格雷(Samuel Frederick Gray)将其分至属(现为钟菌属的异名),1898年又被奥托·科择(Otto Kuntze)分至属,直到1898年才被奥洛夫·施瓦兹(Olof Swartz)分至钟菌属。
圆锥钟菌的菌盖平滑,呈铃状、圆锥状,宽1.5至4公分,并只和菌柄顶部相接,菌盖的边缘游离呈群状,下方为深棕色。白色的菌柄的高度5至11公分,宽1至1.5公分,表面为光滑或有小毛,通常为中空但较幼小的个体菌柄中间可能有填充棉状菌丝。菌肉细而易碎,菌盖易从菌柄分离。
美国真菌学家大卫·阿罗拉(David Arora)曾发现有样本的菌盖具有皱纹,形似鹿花菌属()。
子囊孢子为椭圆形、光滑且透明,长28至34微米,宽15至19微米。典型的子囊长500至550微米且宽21至27微米,内含八个子囊孢子。侧丝呈棒状,有分枝且具有隔板。
圆锥钟菌可单独、散布地或成群生长于硬木林或松柏林的地面,通常接近河谷或沿着河床,在晚春形成子实体,接近羊肚菌形成子实体的时间。有报导指圆锥钟菌曾在加州查帕拉尔(Chaparral)的灌丛带大量形成子实体。
虽然有些专家认为圆锥钟菌是可食的,但也有人指出食用可能造成肠胃不适。圆锥钟菌常与皱盖钟菌混淆,而皱盖钟菌亦不适合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