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撒哈拉沙漠
✍ dations ◷ 2025-04-04 06:28:19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语:الصحراء الكبرى,aṣ-Ṣaḥrāʾ al-Kubrā ,“大沙漠”)是世界最热的荒漠,亦是世界第三大荒漠,仅次于南极和北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其总面积超过9,400,000平方千米(3,600,000平方英里),与美国国土面积相当。撒哈拉沙漠东至红海(包括地中海海岸的一部分),西至大西洋,南部边界则为萨赫勒,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北端地区。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些沙丘高度可达180米(590英尺)。“撒哈拉”为阿拉伯语中“沙漠”(صحارى ṣaḥārā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一词的复数形式。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东抵红海,南达苏丹地区和尼日尔河河谷。撒哈拉沙漠可以分西撒哈拉、中部的阿哈加尔高原、提贝斯提高原和艾尔高原、以及最为干旱的泰内雷沙漠和利比亚沙漠。其最高点在库西山,位于乍得北部的提贝斯提高原,海拔3,415米(11,204英尺)。撒哈拉沙漠是非洲大陆最大的荒漠,南部界限为半干旱热带稀树草原,称“萨赫勒”;萨赫勒南部为南苏丹和刚果河盆地。萨赫勒沙漠大部分为岩漠,沙漠(被沙丘覆盖的大片地带)只占一小部分。数千年前人类便生活在萨赫勒沙漠的边缘。在上一个冰河时期,撒哈拉沙漠比今日要湿润许多。超过30,000幅岩刻在此被发现,其中近一半在阿尔及利亚东南部的阿杰尔高原,描绘了河流中的动物,例如鳄鱼等。此外还发现了包括非洲猎龙、约巴龙和豪勇龙在内的恐龙化石。在公元前1600年之后,地球轴心的转移导致气温上升和降雨减少,撒哈拉由此发展至今日模样,无大面积的植被地带,除了尼罗河河谷、小部分的绿洲以及北部高地的地中海植被。撒哈拉地区的主要族裔群体为柏柏尔人,其中包括图瓦雷克人部落,诸多阿拉伯化的柏柏尔群体例如摩尔人(撒哈威人)、图布人(英语:Toubou people)、努比亚人、札加瓦人、卡努里人(英语:Kanuri people)、豪萨人、桑海人和富拉尼人。撒哈拉地区的重要城市包括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阿尔及利亚的塔曼拉塞特、瓦尔格拉、贝沙尔、哈西迈萨乌德、盖尔达耶和瓦德;马里的廷巴克图;尼日尔的阿加德兹;利比亚的加特以及乍得的法亚-拉若。撒哈拉沙漠包括了阿尔及利亚、查德、埃及、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西撒哈拉、苏丹、突尼斯的大部分。撒哈拉沙漠是非洲的African massive中,三大地形分区(英语:physiographic provinces)中的一个。撒哈拉沙漠的地貌主要是因风成过程而形成,偶尔也有下雨,地貌也包括沙丘、沙丘源、沙质荒漠、岩漠、冰水平原、干谷及盐盘,较特殊的地貌有毛里塔尼亚的理查特结构。在撒哈拉沙漠有一些山岭、高原及火山,包括埃尔山脉、阿哈加尔高原、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提贝斯提高原、阿德拉尔山脉及红海丘陵。撒哈拉沙漠的最高峰是位在北查德提贝斯提高原内的库西山。大部分撒哈拉沙漠的河流都是季节性或间歇性,尼罗河是少数的例外,从中非洲横跨沙漠一直流到地中海。地下的含水层有时会接近地面,形成绿洲,像拜哈里耶绿洲(英语:Bahariya Oasis)、盖尔达耶、提米蒙、库夫拉及锡瓦绿洲。撒哈拉沙漠的中间非常干燥,几乎没有植物。沙漠的北边及南边有高地,有零散的草地及漠境灌木(英语:desert shrub),在干谷中湿气比较集中,会有树木或较高大的漠境灌木。撒哈拉沙漠的北边是地中海旁的埃及及利比亚,但在利比亚的昔兰尼加及马格里布是北非洲的地中海气候区,特征是冬季容易下雨。依照植物学家法兰克·怀特(英语:Frank White)和地理学家Robert Capot-Rey的植物准则,撒哈拉沙漠的北界对应海枣种植的北界以及细茎针草(英语:esparto)的南界,撒哈拉沙漠的北界也对应年降雨量100mm的等雨线。依据撒哈拉沙漠里的岩画内容,可划分它们为几个时期:史前时期在始新世的前后。撒哈拉当时并未很干燥,而是广阔的河流冲积平原。这阶段没有发现人类活动迹象,因此取名史前,并非当时有岩画图像。约从3万5千年前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其岩画主要在阿尔及利亚东南部、乍得和利比亚。它们约画于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之间,使用目前已在当地绝迹的动物奶汁混合颜料画在岩石上。这些动物包括水牛、象、河马和犀牛。画中人物经常戴着圆型盔帽,使用棍棒、斧头、弓箭,并投掷棍棒击打猎物,但未见标枪。约从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地居民开始从事游牧生活,放牧牛、羊。曾经发现陶器和新石器时代经过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头,及一些打猎用的弓箭。放牧的动物是从亚洲引进。后期并发现一些能聚集较多人和牲畜的村落遗迹。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左右。这时期有迹象已引进了马、骆驼和奶牛,并从事大规模农业。从腓尼基人学会使用和锻造铁器,可能在公元前1220年前后。腓尼基人其时在当地建立了横跨整个撒哈拉到埃及的大帝国联盟。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已变成同于目前的大沙漠,是当时人类无法逾越的障碍。仅在其绿洲有一些居民,商业往来很少能穿越沙漠。尼罗河谷是例外,基于水源充分,这里植物生长繁茂,成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虽然尼罗河仍有几个无法通航的大瀑布,构成商业贸易障碍,但埃及设法将铁器技术,和帝王观念传播到南方的努比亚及更偏南的地方。公元前500年时,古希腊和腓尼基人逐渐对此地区产生影响。希腊商人于沙漠东部边缘地带开发商机,在红海沿岸建立许多商业殖民地。迦太基人则于大西洋沿岸的沙漠西部开发,但由于大西洋风浪险恶,当地市场也不足,所以他们的探索从未超过现在摩洛哥的范围。中央集权的国家只分布在沙漠北部和东部边缘,权力达不到沙漠腹地,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们因此常受到沙漠中游牧的柏柏尔人袭击。骆驼是入侵此地的阿拉伯人引进,造成了撒哈拉沙漠历史上的最大变化。它们使贸易往来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长们将马匹和工艺品运到南方,南方的萨赫尔王国由于出口黄金和盐而富裕强大。沙漠绿洲成为商业中心,逐渐被北方的酋长们控制。这情况持续几个世纪,直到欧洲人发明了大帆船。首先是葡萄牙人绕过撒哈拉去掠夺几内亚的资源,随后别的欧洲国家接续跟进,撒哈拉就很快失去了商业价值。撒哈拉沙漠受到当时殖民者忽视,现代却发现很多矿藏具有价值,如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的油气资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矿。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主要的语言是阿拉伯语变体,从大西洋一直到红海。柏柏尔人分布在西埃及到摩洛哥之间的地带,包括西撒哈拉的图瓦雷克人。贝贾人住在埃及东南的红海丘陵及东苏丹。坐标:23°N 13°E / 23°N 13°E / 23; 13
相关
- 佝偻病佝偻病是一种会在儿童时期发生的人类疾病,原因是维生素D的摄取不足。常现于穷困地区,如非洲,起因多为营养不足。软骨症是类似的疾病,发生在成人。维生素D是产生促进钙质吸收的酶
- 不死生物不死生物(英语:undead),又称不死族、亡灵族、死灵族,是指肉体已经死亡却还能活动的怪物,通常被认为是遗留人间的魂魄和具自我意识的尸体。不死生物以不同的型态出现在各地文化的传
- 晒伤晒伤是一种由于过度暴露于紫外线(通常为日光)下导致的射线烧伤。它促进细胞凋亡,引起的症状为皮肤发红、发痛,在少数极端案例中会导致生命危险,而轻度暴露于紫外线下则只会导致晒
-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或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症(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是会导致男性盆腔疼痛(英语:Pe
- 驼峰驼峰或骆驼峰通常指骆驼背上突出的部位,是脂肪组织,也可以指:
- 维生素B群维生素B也作维他命B,是B族维生素的总称,它们常常来自于相同的食物来源,如酵母等。维生素B是身体内新陈代谢必需的一环,每种维生素B都参与了关键的代谢反应,通常以辅酶的形式存在
- 秦和人秦霍人(泰语:จีนฮ่อ),今日泰国人惯称云南人(泰语:คนยุนนาน),是指历史上从中国云南经缅甸或老挝迁移到泰国的移民及其后裔。由于云南回族马帮商人前往泰北的时间最早,商
- 吉布提非洲各国关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病例和其对应措施。当地时间3月2日,根据摩洛哥国家通讯社马格里布阿拉伯通讯社的报道,当地时间3月2日晚,摩洛哥出现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
- 鬼笔鬼笔属(学名:Phallus)属鬼笔目鬼笔科,其中大部分种具有恶臭且有毒,白鬼笔是著名的食用菌,红鬼笔可药用,而近期发现的新种食用菌香鬼笔具有丁香花香气。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在目前的
- 莫霍面莫霍界面,有时简称莫荷面,是地球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首先在1909年由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荷洛维奇(Andrija Mohorovičić)发现。他观察到地震波(特别是P波)在此处波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