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

✍ dations ◷ 2025-09-02 07:44:23 #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通常指学术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国际上通常称学术不端。腐败通常是指政府官员而不是学者的不良行为,而且国际上通常以学术不端(Academic Misconduct)或学术不诚实(Academic Dishonesty)来指学术界的不良现象,主要指剽窃,伪造数据等等,也包括学生(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舞弊抄袭行为。而“学术腐败”一词通常并不包括学生的一般舞弊行为,也无常见的外语对应词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基于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于科学研究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对于大学科研成果的要求也有提高。学术界的不良行为也随之增多,并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因此“学术腐败”一词在媒体上出现的机率也越来越高。有的大陆学者认为“学术腐败”一词不妥,应由“学术不端”或“学术不良行为”代替。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就曾经对记者呼吁,改“学术腐败”为“学术不端”或“学术不良”行为。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个词所指的不良行为远比“学术不端”一般所指的行为范围更广且更严重,不应简单的以“学术不端”来淡化 。学术腐败在个人,科研机构,和学术会议、期刊的表现上有所区别。个人(包括学者和某些官员)的学术腐败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种: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术会议、期刊的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为:目前中国大陆没有一个有效的打击学术腐败的机制。这也是学术腐败在中国大陆泛滥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学术造假也不少,但由于被发现或揭发之后通常能够得到有效处理,被确认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通常在学术活动中会受到很大限制(如若干年不可以申请研究经费,不能在某些期刊上投稿,被解除学术职务等等),很少有人会铤而走险。相反的,在中国大陆,即使学术腐败的行为被揭露之后,事主也有可能毫发无损或仅受到轻微处罚,特别是该造假团队的其他重要成员可能仍然处在活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些民间的打击学术腐败的力量。2006年由于对学术腐败的不满,中国大陆109位教授联名发出公开信,呼吁抵制学术腐败。 新语丝是民间打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00年开始,新语丝上平均每年揭发近百起学术腐败案例,受到处理的只有大概1%。有一些学者对民间的打假行为感到不安,反对以私人的身份进行学术打假(例如傅新元公开信事件)。

相关

  • 灌肠医学的灌肠(enema)是指通过肛门引液体灌洗直肠的操作。有治疗疾病(例如便秘)、另类保健疗法、减重、或者非法虐待(例如性虐待)的用途。使用的器具及液体必须为医用,否则很容易引发
  • 喉返神经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是人体第十对脑神经中,迷走神经(Vagus Nerve)的分支,脑神经出现在所有的脊椎动物上,因此在其他种类的脊椎动物身上也具有喉返神经。控制喉部(la
  • 锁子甲锁子甲或称环锁铠、链甲(英语:Chainmail、Mail或Maille),是一种在铁器冷兵器时代出现的盔甲。汉唐环锁铠为制式铠甲的一种,宋代与北方游牧民族在远程武器弓弩和破甲箭簇都有一定
  • 非洲型稻光稃稻(学名:Oryza glaberrima),又称非洲稻、非洲型稻、西非栽培稻,是人类种植的一种稻属作物。一般认为,光稃稻于两千至三千年前在尼日尔河上游,即今日马里一带得到驯化。光稃稻为
  • 醌是含有共轭环己二烯二酮或环己二烯二亚甲基结构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大部分的醌都是α,β-不饱和酮,且为非芳香、有颜色的化合物。最简单的醌是苯醌,包括对苯醌(1,4-苯醌
  • 肉冻肉冻 (aspic) 是一种菜肴,做法是将清汤加工为类似果冻的形状,并在其中镶入肉块、蔬菜、水果等食物。肉冻和中餐水晶肴肉的做法相似。肉冻的详细配方在中世纪时就已经出现。20
  • 戴森霍费尔约翰·戴森霍费尔(Johann Deisenhofer,1943年9月30日-),德国生物化学家,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了测定内在膜蛋白的第一个晶体结构,即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蛋白质和辅因子的膜结合复
  • 等离子武器等离子武器,一种定向能量武器,以高温的等离子团作为杀伤手段。此武器经常出现在科幻电影、小说、游戏或动画中。其实这种武器是可能出现在未来的。利用激光技术实现把重氢加热
  • 鸟击鸟击,或称鸟撞、撞鸟,航空界俗称吸鸟。此指鸟类与飞行中的飞机、高速运行的火车、汽车等发生碰撞,造成意外的事件。飞机起飞和降落过程是最容易发生鸟击的阶段,超过90%的鸟击发
  • 千秋府坐标:22°36′37″N 120°19′19″E / 22.610408°N 120.321957°E / 22.610408; 120.321957千秋府是一间位于台湾高雄市前镇区篱仔内和平二路上的王爷庙,主祀千秋圣王。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