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格勒纳

✍ dations ◷ 2025-10-04 16:42:48 #1867年出生,1939年逝世,德国元帅,德国政治人物,1864年出生,德国政府部长,路德维希堡人

威廉·格勒纳全名是卡尔·爱德华·威廉·格勒纳 (德语:Karl Eduard Wilhelm Groener 1867年11月22日-1939年5月3日) ,是一位德国将军及政治家,最高军衔为陆军中将。

威廉·格勒纳出生于符腾堡的路德维希堡,父亲是军部主计员。1884年,他加入符腾堡军队,于1893至1897年入读军事学院,后来在1899年升任到德国参谋部。在往后十七年之间,他一直从事铁路部门的工作,并在1912年升任主管。1916年11月,格勒纳转而到普鲁士陆军部 (Prussian Minister of War) 担任副部长并监控军事生产。1917年8月,他到乌克兰指挥作战。

1918年10月29日,最高陆军指挥总指挥官 (Quartiermeister) 埃里希·鲁登道夫辞职,格勒纳升任为第二任总指挥官,职位仅次于参谋总长保罗·冯·兴登堡元帅。德军当时在盟军猛攻下节节败退,而士兵哗变、社会动荡不安接踵而来,德国革命爆发。11月,格勒纳向德皇威廉二世表示,后者已经失去军队支持,故此劝喻皇帝逊位。

1918年11月9日,皇帝终于退位。马克思主义的斯巴达克同盟在柏林宣布成立一个苏维埃共和国。新任总理、德国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与腓力·赛德曼希望阻止共产党人 (后来更组成德国共产党) 的行动,他们在没有周详计划下成立了共和国。

作为德军第二号人物的格勒纳,在当晚与艾伯特联络。二人达成了艾伯特-格勒纳协定,并在几年之内将之保守为秘密。艾伯特同意镇压革命,并答应维持被打败的德军作为德国重要支柱之地位;格勒纳则答应他的军队会把权力交给新政府。格勒纳因此在军部不太受欢迎,基于大部分将领都希望借助军队帮助皇帝复辟。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格勒纳其后监督德军的撤退与解散。

1919年9月30日,他退出军队。1920年代,他数次退休及复出。1920至23年,他出任交通部长;1928年,他接替奥托·格斯勒为国防部长,直到1932年;1931至32年,他是内政部长。他支持禁制纳粹党的冲锋队。弗朗茨·冯·帕彭接替海因里希·布吕宁成为德国总理后,格勒纳退出政坛。

格勒纳曾结婚两次,并先后与两位妻子育有两名子女。他在1939年于波茨坦逝世。

相关

  • 病假病假 (或称有薪病假)是劳工能因身体健康因素,留在家里休养,并且不会失去工资。带薪病假在许多国家是法定要求,像是大部分欧洲国家、许多拉美国家,还有一些非洲和亚洲国家在法规
  • 全美第9名这里有三个列表是有关美国各州的,它们分别以总面积、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排列。所有的这些数据来源于美国人口调查局,2000年。请参看:美国各州人口列表、美国各州首府列表总面积
  • 粘土黏土,俗作粘土(均读作niántǔ),是有黏性的泥土,一般指颗粒小于2微米且可塑的多种含水硅酸铝盐矿物混合体(英语:Hybrid)。除了铝外,黏土还包含少量镁、铁、钠、钾和钙等元素。黏土一
  • 晋剧晋剧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流传于山西省中北部,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以及河北省西部地区,大致上是晋语的并州片,吕梁片,张呼片地区以及大包片,五台片的部分地区。因起源于山
  • 集体耕作集体耕作以及共同耕作是多种农业生产中的一种。是由多位农业主合资进行农业生产。这种集体的类型本质上是一个在各农业主在农业活动共同参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农庄的典
  • 塞尔维亚族塞尔维亚族 (塞尔维亚语:Срби)是南斯拉夫人的一支。主要聚居在巴尔干半岛和中欧。塞尔维亚族是塞尔维亚的主要民族,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主要民族之一,也是克罗地亚、
  • 张泉灵张泉灵(1973年6月8日-),祖籍浙江宁波,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文学系,曾任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节目主持人,目前担任傅盛战队顾问,紫牛基金合伙人。1996年,张泉灵毕业
  • 廖芳洁廖芳洁(##年##月##日-),台湾知名新闻主播,现为三立新闻台《台湾大头条》当家主播。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副修传播学程https://www.instagram.com/funjay1104/
  • 1980年美国总统选举吉米·卡特 民主党罗纳德·里根 共和党1980年美国总统选举于1980年11月4日(星期二)举行,是第49次美国总统选举。这次选举主要是现任民主党总统吉米·卡特和共和党候选人,前加
  • 安东尼奥·路易吉·高登齐奥·朱塞佩·克雷莫纳安东尼奥·路易吉·高登齐奥·朱塞佩·克雷莫纳(Antonio Luigi Gaudenzio Giuseppe Cremona)是一位意大利数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几何学研究和意大利高等数学教育改革。他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