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

✍ dations ◷ 2025-04-26 06:50:56 #1714年出生,1787年逝世,德国作曲家,古典主义作曲家,葬于维也纳中央公墓

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里特·冯·格鲁克(德语: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1714年7月2日-1787年11月5日),德国作曲家。

在布拉格学习音乐,后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创作,毕业后去英国旅行。1750年结婚后定居维也纳,四年后任宫廷歌剧院的乐队指挥,并创作了大量的意大利田园剧和法国喜歌剧,1762年,他在《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尝试改革,创立了一种新的意大利歌剧风格。其一生创作了一百余部歌剧,但当中很多已经遗失。作曲家在巴黎写的最后一部法语歌剧首演失败后回到维也纳,在那里逝世。

格鲁克在融合了抒情悲剧因素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对歌剧进行了改革,他针对当时所流行的正歌剧形式中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他主张音乐应该克尽其以表情服务诗歌之职,也就是音乐为戏剧服务,简化音乐及情节,摒弃传统的炫技要求,提倡自然纯朴的表现。他强调歌剧要有深刻的内容,追求戏剧的真实性,并把原由古钢琴伴奏的宣叙调改为用管弦乐伴奏,以此缩短了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的差距。

可是他的这些改革并没有被人们所认可,歌剧上演后,人们较多关注的却是脚本作家Calzabigi,人们拿他和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和英国人莎士比亚比较。但无庸置疑的是,正是格鲁克的改革奠基了现代歌剧的基础。他的这种风格并没有直接被后来的作曲家沿用,但影响了无数人,伯辽兹曾写文章论述他的“改革”歌剧,瓦格纳则上演过他的《伊菲姬尼在奥里德》的修订本。由于不被接受,所以格鲁克创作了三部“改革”歌剧后又回到了传统的老路上。三部中的另外两部是:

相关

  • 贴扎贴扎是一种将胶布贴于皮肤以达到增进或保护肌肉骨骼系统的非侵入性治疗。贴扎技术常用于骨骼肌肉系统伤害的处理,目的为固定关节位置及限制软组织的活动以让软组织在稳定的状
  • 合同异先秦名家思想的两大流派之一,与之对立的思想是离坚白。合同异是中国东周战国时期名家的一派学说,以惠施为代表,认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万物“毕异”本为“毕同”,并无区别。
  • 亨顿虫见内文亨顿虫(学名:Huntoniatonia),又名杭亭顿虫,是生存在早泥盆纪洛霍考夫阶(英语:Lochkovian)海洋中的一属三叶虫。这类三叶虫的外骨骼宽度是其体长的三分之一,头甲前部是短小强健
  • 衍征支序分类学(英语:Cladistics)又称亲缘分支分类学,是一种生物分类的哲学,其指只依据演化树分支的顺序,而不参考形态上的相似性来排列物种。此一学派的主要贡献者一般认为是德国昆虫
  • 仲春农历二月,为农历一年第二个月份(如果一月不是闰年的话),建卯之月(兔月),仲春,律中夹钟。在日本称呼农历二月为“如月”,因为如月的日文发音类似“著更替”,而二月需要穿多点衣服。
  • 陆锡熊陆锡熊(1734年-1792年),字健男,号耳山,晚号淞南老人,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陆深从七世孙。其父陆秉笏。博学强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授内阁中书,累迁刑部郎中
  •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英语:Arab Maghreb Union,缩写:AMU)是一个马格里布阿拉伯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马格里布是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的代称。1989年,在卡扎菲的发起下,摩洛哥、阿尔
  • 李平分李平分(1947年12月-2009年6月8日),河北任丘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剧作家,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原文学部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原副会长。代表作有电影文学剧本《
  • 积极自由积极自由(英语:Positive liberty)是指拥有能满足一个人自身潜能的能力和资源,与消极自由,也即从外部约束中解放出来的自由相对。积极自由的概念往往也包括从内部约束中解放出来的
  • 合福客运专线.mw-parser-output .RMbox{box-shadow:0 2px 2px 0 rgba(0,0,0,.14),0 1px 5px 0 rgba(0,0,0,.12),0 3px 1px -2px rgba(0,0,0,.2)}.mw-parser-output .RMinline{float: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