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

✍ dations ◷ 2025-02-23 14:14:33 #1714年出生,1787年逝世,德国作曲家,古典主义作曲家,葬于维也纳中央公墓

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里特·冯·格鲁克(德语: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1714年7月2日-1787年11月5日),德国作曲家。

在布拉格学习音乐,后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创作,毕业后去英国旅行。1750年结婚后定居维也纳,四年后任宫廷歌剧院的乐队指挥,并创作了大量的意大利田园剧和法国喜歌剧,1762年,他在《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尝试改革,创立了一种新的意大利歌剧风格。其一生创作了一百余部歌剧,但当中很多已经遗失。作曲家在巴黎写的最后一部法语歌剧首演失败后回到维也纳,在那里逝世。

格鲁克在融合了抒情悲剧因素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对歌剧进行了改革,他针对当时所流行的正歌剧形式中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他主张音乐应该克尽其以表情服务诗歌之职,也就是音乐为戏剧服务,简化音乐及情节,摒弃传统的炫技要求,提倡自然纯朴的表现。他强调歌剧要有深刻的内容,追求戏剧的真实性,并把原由古钢琴伴奏的宣叙调改为用管弦乐伴奏,以此缩短了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的差距。

可是他的这些改革并没有被人们所认可,歌剧上演后,人们较多关注的却是脚本作家Calzabigi,人们拿他和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和英国人莎士比亚比较。但无庸置疑的是,正是格鲁克的改革奠基了现代歌剧的基础。他的这种风格并没有直接被后来的作曲家沿用,但影响了无数人,伯辽兹曾写文章论述他的“改革”歌剧,瓦格纳则上演过他的《伊菲姬尼在奥里德》的修订本。由于不被接受,所以格鲁克创作了三部“改革”歌剧后又回到了传统的老路上。三部中的另外两部是:

相关

  • 伯里克利时代伯里克利时代是指古希腊的一个历史时期,其始于波希战争,终于伯里克利离世或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大约由前480年至前404年。在同一时期大批在政治、哲学、建筑、雕塑、历史以及文
  • 换热器换热器(亦称为热交换器或热交换设备)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换热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分类。 按其操
  • 三国同盟三国同盟(英语:Triple Alliance)是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在1882年5月20日签署的条约,是一个军事联盟。三国同意任何一国被其他两个或更多国家攻击时协助对方。而且,德
  • 抑制抑制(inhibition),在神经科学中指某种输入对神经元的膜电位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使膜电位超极化,即向负值移动。抑制性输入降低神经元发生冲动的可能性。抑制性输入可来自多种途径
  • 流浪的迪潘《流浪的迪潘》(法语:Dheepan)是一部2015年贾克·欧迪亚编剧并执导的移民题材的法国剧情片,部分灵感来自于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在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上赢得金棕榈奖,获得第41
  • 软骨硬鳞亚纲软骨硬鳞亚纲(学名:Chondrostei)又名软质亚纲,为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的一个亚纲,是辐鳍鱼纲的基群,保留了辐鳍鱼类一些原始的祖征,如软骨脊索等。软骨硬鳞鱼类具有骨质脑颅,但大部分
  • 英格兰和威尔士法院政治主题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院(英语:Courts of England and Wales)是指负责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审理民事及刑事案件的法院。这些法院采用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律,并经由英国国会的
  • 原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坐标:25°01′35″N 121°31′38″E / 25.026305°N 121.527189°E / 25.026305; 121.527189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简称为台北高等学校或台北高校),是台湾日治时期在台日人子
  • 大都会区大都会区(Metroplex)的概念来自多个大都会因为邻近而产生互补甚至依存关系,并且在未来可能逐渐融合一个超大型单一都市。例如北京和天津的关系,虽然为不同名的两个城市,但是其
  • 水稻土水稻土是指在原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人为耕种、淹水种植稻谷而新形成的土壤。一般水稻土的腐殖质的含量较高,呈现黑色;一般其保水、保肥能力较好,适合耕种稻谷。但耕种稻谷时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