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

✍ dations ◷ 2025-01-23 03:07:08 #四圣谛
四圣谛 (梵文:चत्वारि आर्यसत्यानि,catvāri āryasatyāni;巴利语:cattāri ariyasaccāni;标准藏语:བདེན་པ་བཞི།),又称四真谛、四谛,四种神圣的谛,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和苦灭道迹圣谛,简称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释迦牟尼佛之基本教法,历史上部派佛教,和现代佛教各宗派共同的基本教义。梵语 satya 义为真实的道理即真理;古汉语谛字原义是审知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佛教不管支派如何分化,必根本依据四谛,否则将难免流变。四圣谛包括苦的普遍存在、苦的原因、苦的消灭与灭苦的方法。四谛概括了两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这是从表面现象到深层原因的逆推过程。反过来说,就是修道除恶、灭贪嗔痴,就可以离苦,脱离轮回。释迦牟尼佛于菩提伽耶菩提树下成道后,至鹿野苑初转法轮,即为憍陈如等五位贤者宣讲了四圣谛,五人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杂阿含经·三七九·转法轮经》:《杂阿含经·三九三经》等记载圣弟子证四沙门果、辟支佛果,菩萨证佛果,皆因如实知见四圣谛。苦谛(Dukkha):经验向佛陀证明,一切生存是苦。生活中当然有苦有乐,但使人难以忍受的是诸行无常。生、老、病是众生所必经的,“我”由五种物质与精神(五蕴)合组而成,只是短暂而偶然的产物,没有持久、常住、永恒的东西。佛陀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八苦法”):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是大乘佛教常用的教法,以此说明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也把“苦”分为十一种(“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佛陀把以上这些苦归纳为“五取蕴即苦”,即五阴盛苦、五蕴炽盛苦,即指这些苦是因为五取蕴而生的。这五法称为“取蕴”,组成了执取的目标。这五取蕴的共相就是“无常、苦、空、无我”。此外,病苦是指四大五蕴之身,一旦“四大不调”,就会生出种种疾病。集者集起之义,集起苦因,又称苦集谛。集是有关苦的原因。人的苦难来自永恒的生存欲,因为生死流转永无宁日,终日担忧。之所以有这种种痛苦,是因为有产生痛苦的根源,主要是贪、嗔、痴三毒,这就是“集谛”。造成苦的原因,粗分“贪”、“嗔”、“痴”三毒,从广则有“十使”。推至最后,众生的本心为“无明”所障敝。要想去除痛苦,就要消灭产生痛苦的原因“贪、嗔、痴”,这就是“灭谛”。佛陀还列举了这些痛苦,其中包括内六处、外六处、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寻、六伺,并提出了相应的止息。这些痛苦的止息也称为涅槃,即明集谛理,断尽烦恼业,则得解脱。又称为苦灭道圣谛,是说如何破解苦集,使苦不再积聚,乃至于灭坏的修行方法。必须要去修八正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道谛”。随顺趣向涅槃之道,细化为三十七道品。四圣谛分为三转十二行:此处的知苦和知苦因,是和十二因缘密不可分,而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即为十二因缘从了解到灭尽的过程。四圣谛与十二因缘并非分开的两种理论,是次第和内容的不同面向叙述。北传《集异门论》:南传《小部·无碍解道》:

相关

  •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拉丁语:Dyspnea或Dyspnoea)、呼吸急促或空气饥是患者一种自觉症状,病人一般可自己觉察到呼吸困难,但外界不易观察出来。一般而言重体力劳动等带来的呼吸困难是正常症状,
  • 子实层子实层(hymenium),是子囊菌门与担子菌门真菌子实层体上的构造。子实体中,最内侧的组织为菌髓,其外为子实下层(subhymenium),最外侧即为子实层。子实层的部分细胞可发育成担子(英语:bas
  • 肱骨肱骨(humerus)是肩到肘的长骨,是上臂的一部分。它将肩胛骨和前臂的桡骨和尺骨连接起来。肱骨由三部分组成。肱骨上端(英语:Upper extremity of humerus)包括一个球型部分、一个较
  • 印度斯坦语印度斯坦语(हिन्दुस्तानी,ہندوستانی‬)又称印地—乌尔都语,是语言学家对印度斯坦(即南亚北部)的印地语、乌尔都语及其相应方言的统称。这些语种的语法基本相
  • 蛀牙龋齿(英语: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 cavities, caries,其中caries起源于拉丁文的“腐烂”),俗称蛀牙,指牙齿因细菌活动而造成分解的现象。常见的龋齿菌种是乳酸链球菌(lactococ
  • 演化树系统发生树(英语:phylogenetic tree)又称演化树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认为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种间演化关系的树状图。是一种亲缘分支分类方法(cladogram)。在图中,每
  • 尼尔斯·艾崔奇尼尔斯·艾崔奇(Niles Eldredge,1943年8月25日-)是一位美国古生物学家。曾经在1972年与史蒂芬·古尔德一同发表疾变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理论。
  • 邑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六十三个(七划的则为第十七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邑部归于七划部首。邑部只以右方为部字,俗称“右耳旁”或“右耳刀
  • 海外属地属地(英语:Dependent Territory或Dependent Area或Dependency)是附属于主权国家之下,但拥有部分独立管治权力的地区。虽然没有完整主权,但是其政治地位异于管治国主体的其他领土,
  • 阿森斯雅典 (英语:Athens),又译阿森斯,正式名称为雅典-克拉克县(Athens–Clarke County),为佐治亚州东北部的合并市县。成立于1806年,市名来自古希腊学术中心雅典。原为雅典-克拉克县县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