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府北郊濠市河格头村(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河市村)人,祖籍南直隶凤阳府霍邱县(今安徽霍邱)。是明代嘉靖年间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亦是武术名家。曾任浙江总兵、福建总兵,追赠左都督,谥武襄。
嘉靖十四年(1535年),参加武科会试,中武进士第五名,授千户,守卫金门。
嘉靖三十四年,俞于浙江嘉兴斩倭寇约二千人。
嘉靖三十五年接任浙江总兵,先后平定浙西倭患,以及盘踞舟山的倭寇巢穴。
嘉靖四十一年,俞从山西被调任福建总兵。次年,会同戚继光等人攻克福建莆田东南平海卫,再度给予倭寇强烈打击,并收复兴化城(今莆田)。经过俞大猷的努力,至嘉靖四十五年,基本消除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与祸害。
为官清廉正直,不知逢迎赠贿予东厂,遭构陷入锦衣卫诏狱数月,为戚继光、胡宗宪救出,俞因此郁郁以终。卒后,赠左都督,谥武襄。
为了纪念俞大猷抗倭的成就,现浙江丽水有一条街道以俞大猷的名字命名:大猷街。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的俞大猷墓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次子俞咨皋,字克迈,亦为明朝水师提督,于崇祯元年(1628年)遭郑芝龙于厦门击溃。
俞大猷和戚继光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丰富了遗留在福建的少林拳,现称南拳,突显与少林拳之差异。(南少林也正在泉州之中)。
传下“荆楚长剑”、“杨家枪”混合而成之“俞家棍”法,编写了《剑经》,详言棍法要义,授于各兵将,在对抗倭、虏战争中,连战皆捷。俞大猷早年师从赵本学,习兵法武功。
《剑经》成于1557年,俞大猷将《剑经》与《兵法发微》连同他的老师赵本学所著的《韬钤内外编》合辑成《续武经总要》。
《剑经》实际上是讲“棍”法及长兵器的用法。内容,包括“剑”(棍)、“射”、“阵”三法,俞认为“棍为艺中魁首”。强调随时以“奇正相生”的变化,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在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突击,“打他第二下”。‘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