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太平洋气旋(中太平洋飓风中心:CP912006)是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的一个热带气旋,但其性质属非寻常的天气系统。此系统生成时间较正常的天气系统略晚,形成位置也高于一般热带气旋生成纬度。同时,此系统具备典型的副热带气旋及一般热带气旋的特征。然而,随着此系统逐渐进入东北太平洋海域时开始减弱,其残余云系造成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强降雨。而气象学者及气象机构对于此系统具有不同的分析。
一温带气旋在中北太平洋缓慢移动,然而此温带气旋所处的海面温度,连续两日高于历史均值摄氏2度。10月31日,此温带气旋发展出对流与暖心系统,中心也开始出现风眼。11月1日,此系统中心最高风速高达每小时100公里,系统的结构发展完全。之后,此系统逐渐减弱并以逆时钟的方向旋转,并往东前进至太平洋西北地区。11月2日,当此系统距离俄勒冈州海岸约840公里时,受到高垂直风切影响,导致此系统的对流在翌日几乎消散。此系统之中心在11月1日时在海洋浮标编号第46637号南方,该浮标测得此系统之最低气压约为989百帕。据其他海洋浮标数据显示,附近的低压笼罩区域与此系统有关。由于此系统并未直接通过海洋浮标编号第46637号所处海域,因此此系统实际中心最低气压可能较此数据更低。
为了因应此系统所造成的剧烈天气系统,美国国家气象局向俄勒冈海岸发出警告。此系统造成温哥华岛部分区域强降雨。若此系统被认定为副热带气旋或热带气旋将打破多个纪录,然而此系统之评级并未被官方机构采认,因此所有的纪录都属非官方纪录。同时,此系统生成于北纬36度,若官方将其采认为热带系统,将是中北太平洋史上最高纬度生成的气旋系统,而目前纪录保持者为2000年从西北太平洋跨越国际换日线进入中北太平洋的热带风暴维涅,当时此系统发展为热带风暴时位于北纬32度。此外,此系统自西经149度形成并在西经135度消散,横跨中北太平洋及东北太平洋,而历史纪录仅有两个气旋横跨。
此系统曾被不同的学者及机构认定为温带气旋、副热带气旋及热带气旋。
百慕大气象中心(英语:Bermuda Weather Service)分析师Mark Guishard表示,此系统的中心完全趋于暖性,系属成熟的热带气旋。另一气象学家Mark Lander则认为,此系统的云顶特质与几个大西洋飓风相似,尤其是飓风文斯。还有一名气象学家詹姆斯·富兰克林(英语:James Franklin (meteorologist))表示:
此系统源于锋面……而此系统并不具有锋面性质……对流结构类似于热带气旋,而非副热带气旋。此系统的暴风半径非常接近中心,属典型的热带气旋特征……总而言之,比起副热带气旋更接近热带气旋的特质。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Clark Evan表示,此系统经过观测后显示,结构符合副热带气旋的特征,同时也符合热带气旋的条件。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外发布监测报告表示该系统属副热带气旋。
加拿大飓风中心在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的年末报告中指出,此系统的性质属温带气旋。
该系统测得1分钟最高持续风速约为每小时100公里,远高于热带低气压及热带风暴的界线,若此风暴为热带气旋或副热带气旋将会获得命名。然而,身为东北太平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的国家飓风中心及中北太平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的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并未在事后报告中纳入历史档案,也并没有收录至热带气旋及副热带气旋的最佳路径中。因此,此系统并非属于官方认列的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中的热带气旋或副热带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