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张沟,台湾中和一条河流,为南势角溪西侧支流。因流经二十八张而得名。原本是天然溪流,现已被拓宽整治为排水沟。
二八张沟上游南支流源自外员山北方中原沟的南支流,沿着员山路394巷往东南流,过员山路后,北支流源头与南支流分流,北支流大略上继续走员山路394巷与新生街16巷向东行,南支流走员山路394巷2弄向东南后,经过民乐人行广场附近,过了中正路后,经过锦和路上的平河桥,东行过建一路后再东行100米,转南过健康路后,转东南,一路过了建八路,然后向西绕一个半圆,过连城路222巷后向南绕过大兴工业区呈一个圆弧后,转向东北穿过中和排水路,过板南一号桥,再沿着中和排水路东侧北上过中山路的中和桥后转向东北,在中山路328巷西侧东北流后转北,以西北向穿过景平路989巷,此时北支流来会后,以ㄇ字路线流经华中桥,再过永和桥、中福桥(大众爷庙)、最后在胜利桥附近汇入南势角溪。
另有一未知小水在二八张沟汇入南势角溪前由南侧汇入二八张沟。此小水源于土城区清水路与延吉街296巷之间,向东北与延和路平行,转东行过延寿桥,至连城路后转东北方向,此后一路沿着连城路,在流经中和高中与中和市第五公墓间时与南侧的中坑沟最接近,一直流到中山、中和、连城、福祥路五叉路口附近,转往东北方向,后约莫沿福美路256巷走而汇入二八张沟。由于下游加盖为马路,部分地图并未绘出此河,然也有部分地图将此河视为二八张沟主河道。
根据明治37年(公元1904年)的《台湾堡图》佐证,二八张沟当时的上游源头是四十张庄与外员山庄庄界的山西北侧的山麓,东行后与南势角溪汇流。故外员山《员山公园》的确是二八张沟上游源头。
但中和乡志的地质图的版本却与中和乡志的地形图有不同的表示,认为原属中原沟南支流的上游乃属二八张沟南支流的上游,那么二八张沟上游将可上溯到绕过馒头山南侧,源头约在明德里与土城区延寿里界。
根据《中和庄志》二八张有座“二八张桥”跨“二八张川”,故“二八张川”应就是二八张沟的旧名之一。
为了解决水患,二八张沟与南势角溪上游西支流(圆通沟与中坑沟)被改道并截弯取直,上游源自土城区延吉街,向东北方向流,经中和高中与中和区第五公墓之间后转向东行,并流经锦和运动公园北侧,此段称为连城大排或排水路连城支线,明渠宽度为15米。两侧道路命名和城路,中和中正路至区界为一段、区界至土城延吉街111巷为二段。之后在双和医院附近转向北行,下游河道在经中和抽水站注入新店溪。由中和抽水站到连城路此段称为排水路主线,明渠宽度为18米。另有地下水道支流于双和医院附近汇入中和排水路(疑为圆通沟来自圆通寺的支流所整治,详见南势角溪)。原本颇长的二八张沟原河道被分隔成中和排水路到汇入南山沟之间的下游段,和流经中和工业区的上游段。
健康路以北的二八张沟上游排水,将沿着健康路的暗渠引流东行至板南路转东南,排到中和排水路。
目前在排水路沿线(包括连城支线、南势角支线)两侧有设置单向自行车道。二八张沟由排水路到南山沟汇流口之间的沟旁通路多为民宅分隔,沿线广为种植山樱花(永和桥旁、永和路90巷、大众爷庙中福桥旁),并设置绿化小公园。二八张沟南支流流经民乐人行广场。
二八张沟下游段与华中桥头的瓦窑烟囱。
二八张沟下游段 大众爷庙旁的山樱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