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裾

✍ dations ◷ 2025-08-19 02:37:07 #秦汉服饰,先秦服饰,楚文化

曲裾,全称曲裾袍,原称绕襟袍。由于属于上下分裁式,类似深衣,故又称曲裾深衣、绕襟深衣。曲裾袍右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以腰带系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来固定。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是将衣襟接长。“钩边”是形容绕襟的样式。流行于先秦至汉代。

曲裾出现可能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合符礼仪,因此,曲裾深衣在未流行合裆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著。后来男子曲裾愈来愈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曲裾袍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妇女于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另外出土单绕曲裾实物。

从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可知,汉代曲裾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现代称之为“三重衣”。

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成为主流,曲裾深衣自然也差不多销声匿迹。隋唐之后,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相关

  • 高压釜高压釜(英语:Autoclave,亦称为高壓滅菌釜、高压灭菌器、加压釜或加压灭菌器)是用水蒸汽的高温高压对物品进行灭菌处理的装备。通常的处理条件是在高压饱和蒸汽121摄氏度下处理15
  • 社会流动实证主义 · 反实证主义(英语:Antipositivism) 结构主义 · 冲突理论 中层理论 · 形式理论 批判理论人口 · 团体 · 组织(英语:Organizational theory) · 社会化 社会性
  • 采石场采石站是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唐贤街的一个铁路车站,邮政编码243041。车站建于1936年,有宁铜铁路经过该站,现不办理客货运业务。车站设有1条正线和2条到发线,站场及其上
  • 缪沅缪沅(1672年-1729年),字湘芷,江南泰州人。清朝官员、诗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参加己丑科礼部会试。考官是李光地、张廷枢。考题《知者乐水》、《今夫天斯》、《孔子之谓》。中进
  • 放县维尔扬迪县 (Viljandi maakond,或称Viljandimaa)是爱沙尼亚南部的一个县,南邻拉脱维亚。面积3,422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为56,854人。首府维尔扬迪。下分三市十二镇。
  • 窦祖烈窦祖烈(英语:Julius T. Tou,1925年8月15日-2002年6月22日),字子攸,江苏无锡人,电子工程专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窦祖烈早年曾就读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后考入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47
  •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俄语:И́горь Евге́ньевич Та́мм,1895年7月8日-1971年4月12日),苏联物理学家,生于海参崴。由于在1934年发现契忍可夫辐射,塔姆在1
  • 武氏凰眉武氏凰眉(越南语:Vũ Thị Hoàng My,1988年11月13日-)是一名越南模特,电视节目主持人。她带来了火热的美丽,极富现代和魅力。在获得2010年越南小姐选美比赛亚军后,被选为越南代表参
  • 文学之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学之城(City of Literature)计划是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一部分,2004年推出。要被批准为文学之城,需要满足许多标准:
  • 图像编辑图像编辑是指改变图像的过程,图像包括数码照片,传统的模拟照片和插图。对模拟图像的编辑通常也称为照片修饰,使用工具为喷枪等。数码照片的编辑采用图形处理软件,可大致分为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