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裾

✍ dations ◷ 2025-09-10 03:23:51 #秦汉服饰,先秦服饰,楚文化

曲裾,全称曲裾袍,原称绕襟袍。由于属于上下分裁式,类似深衣,故又称曲裾深衣、绕襟深衣。曲裾袍右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以腰带系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来固定。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是将衣襟接长。“钩边”是形容绕襟的样式。流行于先秦至汉代。

曲裾出现可能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合符礼仪,因此,曲裾深衣在未流行合裆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著。后来男子曲裾愈来愈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曲裾袍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妇女于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另外出土单绕曲裾实物。

从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可知,汉代曲裾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现代称之为“三重衣”。

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成为主流,曲裾深衣自然也差不多销声匿迹。隋唐之后,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相关

  • 标准原子质量原子量(atomic mass),也称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符号ma或Ar,是指单一原子的质量,其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符号u或Da,以往曾用amu) ,定义为一个碳12原子静止质量的
  • 普拉托普拉托(意大利语:Prato)位于意大利中部,是托斯卡纳大区普拉托省的首府。人口18万多,为托斯卡纳大区第二大城市,意大利中部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罗马和佛罗伦萨。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接
  • 炭疽菌炭疽杆菌是一种棒状的革兰氏阳性菌,长约1至6微米,这种细菌通常以内孢子之型态出现在土壤中,并可借此状态存活数十年之久,一旦由牲畜摄入,孢子便开始在动物体内大量复制,最后造成死
  • 阿波比一世阿波比一世(英语:Apepi I),古埃及第十五王朝最重要的国王(约公元前1585年—约公元前1542年在位)。为西克索斯人后裔。他33年的统治记录在《兰德数学纸莎草书》上。初曾控制埃及大
  • 冲沟冲沟(英语:gully),或称蚀沟,为流水在侵蚀作用下在土壤中形成的地形,一般会在丘陵的山坡上形成。冲沟很像一个缩小版的山谷,但是通常深度、宽度不过十米上下。冲沟形成时,若体积流率
  • 硫酸铀(IV)硫酸铀(IV)是一种水溶性铀化合物,化学式为U(SO4)2,高毒。硫酸铀酰溶液经过光化学还原可以得到硫酸铀(IV),以乙醇为还原剂,光化学还原可以在日光下进行。硫酸铀(IV)在溶液中结晶,
  • 英格里芬兰人英格里芬兰人或英格里人(芬兰语:inkeriläiset,inkerinsuomalaiset;俄语:Ингерманландцы)是居住在英格里亚(现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的中部区域)的芬兰人。他们是在17世纪
  • bTV (保加利亚)bTV是保加利亚的首个全国性私人电视台,由隶属于中欧传媒企业(CME)的bTV传媒集团运营。报告称该台为保加利亚收视人数最多的电视台。bTV最初由新闻集团下属的巴尔干新闻公司运营
  • 纳霍德卡纳霍德卡(俄语:Нахо́дка),大清统治时期名为漤沟崴,是一个位于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面对日本海的不冻港,以军事设施与水产养殖为主,也是泰舍特-纳霍德卡输油管道(泰纳线)的东
  • 南城司乡南城司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地处太行山深处,位于易县西北部,与涞水县交界。南城司乡下辖以下地区:南城司村、北城司村、曹各庄村、北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