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裾

✍ dations ◷ 2025-11-09 23:23:55 #秦汉服饰,先秦服饰,楚文化

曲裾,全称曲裾袍,原称绕襟袍。由于属于上下分裁式,类似深衣,故又称曲裾深衣、绕襟深衣。曲裾袍右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以腰带系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来固定。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是将衣襟接长。“钩边”是形容绕襟的样式。流行于先秦至汉代。

曲裾出现可能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合符礼仪,因此,曲裾深衣在未流行合裆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著。后来男子曲裾愈来愈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曲裾袍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妇女于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另外出土单绕曲裾实物。

从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可知,汉代曲裾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现代称之为“三重衣”。

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成为主流,曲裾深衣自然也差不多销声匿迹。隋唐之后,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相关

  • 生物累积性生物累积(英语:Bioaccumulation)是指生物食用或体表吸收生活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没办法被代谢,便累积于生物体内,经由食物链中各阶层消费者的食性关系而累积,越高级消费
  • 刘元方刘元方(1931年2月7日-),浙江镇海人,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放射化学家。1948-49年在上海沪江大学求学。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已并入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
  • 乡校乡校,又称乡学,是古代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政府开办的地方学校。在周朝时已有乡校一名,当时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周代乡校为诸侯设置,当时不但是学习的地方,还是人们
  • 罗伯特·科克斯·默顿罗伯特·科克斯·默顿(Robert Cox Merton,1944年7月31日-),美国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由于在金融衍生品定价方面的贡献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默顿出生于纽约市,父母分别
  • 林芳仕林芳仕(1973年6月19日-),出生于台湾南投县竹山镇,为台湾镶嵌及窑烧玻璃艺术家。林芳仕于1991年毕业于国立竹山高中美工科,在1995年起开始从事艺术玻璃制作,妻子陈璐昂是画家,两人互
  • 格奥尔格·威廉格奥尔格·威廉(德语:Georg Wilhelm 1595年11月13日-1640年12月1日)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选帝侯、藩侯,1619年起为普鲁士公爵,任内从信义宗改信归正宗,参与三十年战争,父亲为约翰·
  • 托德·威登托德·威登(英语:Todd Widom,1983年4月24日-)是一位美国职业网球运动员。
  • 路易斯·兰萨纳·贝阿沃吉路易斯·兰萨纳·贝阿沃吉(Louis Lansana Beavogui,1923年12月28日-1984年8月19日),几内亚政治家。在艾哈迈德·塞古·杜尔总统执政时期,贝阿沃吉于1961年至1969年间出任外交部长,
  • 杰利科·拉兹尼亚托维奇杰利科·拉兹尼亚托维奇(塞尔维亚语:Жељко Ражнатовић;拉丁字母转写:Željko Ražnatović;1952年4月17日-2000年1月15日),一般称作阿尔坎(塞尔维亚语:Аркан;拉丁
  • 延长高速公路延吉—长春高速公路,简称延长高速,是一条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编号G1221。起点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八道村与珲乌高速连接,终点在吉林省长春市。2011年,《汪清至大蒲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