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

✍ dations ◷ 2025-02-23 17:01:42 #重男轻女
重男轻女是一种认为男女不平等的观念,认为男性各方面皆较女性重要,导致女性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经常因为要迁就男性而牺牲。这种观念常见于父权社会,常伴随着男尊女卑和性别分工的观念。在早期人类还处于狩猎采集社会时,性别角色在社会地位中的影响并不大,人们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状态。当人类过渡到农业社会时,性别造成的社会分工逐渐分化,而因为农耕使人们能够积累资源,使性别不平等逐渐开始产生。东亚地区的传统丧葬仪式中的五服,为父系亲属所服的丧会比同辈且同等的母系亲属服的丧要重,如为叔父服的丧会比为姨母服的丧重;即使同样是父系或母系亲属,为男性服的丧也会比为女性服的丧重,如为叔父服的丧会比为姑母服的丧重。一些语言也表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亦有相反的词语)。例如在中文里“妇人之见”指没见识的人的见解,“妇人之仁”指不顾全大局的仁慈,“三姑六婆”指是非之人,均含有轻视女性的意思。中国上古的卜辞里也视生男为“嘉”,生女为“不嘉”。在日语里,称别人的丈夫时会称为“御主人样(御主人様)”,称别人妻子时却只会称为“奥样(奧様)”或“奥方样(奧方様)”(“奥”是“屋内”的意思),意味着只有丈夫才是一家之主。在传统礼仪上的重男轻女:社会地位相同的男女,男方要较女方行较重的礼。历史法律上,女性犯下某些罪行,刑罚会较男性为轻,如《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 妇人无刑,虽有刑,不在朝市”。另外部分朝代的法律规定妻子犯罪,即使刑罚非连坐或族诛,丈夫也同样要受罚,甚至由丈夫代妻子受罚。但丈夫犯罪除非被判连坐或族诛,否则妻子不需受罚。《唐律》又规定婚姻的妄冒罪,其处罚女方比男方轻一等《唐律》:“诸为婚而女家妄冒者,徒一年。男家妄冒,加一等。未成者,依本约已成者,离之”。这些看似保护或优待女性的措施其实是把女性视为从属于男性,代表男性对家中女性有绝对代表权。一般来说,历史上的女性在法律意义上是不作为个人存在的。除此之外,一些东亚社会,像是华人社会,还存在着性别比失衡的状况,1980年代后,中国的性别比开始逐渐朝向男性多的一方倾斜;台湾新生儿的性别比也一样有朝向男性多的一方倾斜的状况;但华人人口性别比失衡并非是现代独有的现象,根据南开大学王泉伟在《明代男女比例的统计分析——根据地方志数据的分析》一文当中的研究,明朝的性别比相当不平衡,明朝中期后,全国范围内的性别比曾一度达到每100个女性中有150个男性的状况,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每一百个女性中有大约300个男性的状况;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曹树基也曾在《墓志铭中所见明代人口结构》一文中提及明代性别比失衡、出现男性远多于女性的状况。西方社会很早就有就有重男轻女的风俗,《圣经》里注明“女人最初是男人的肋骨所生的”、“妻子要听丈夫的话”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君主获得子嗣时要鸣礼炮表示庆祝,君主生儿子的礼炮会较生女儿多,例如大部分国家有王子出生时鸣101响礼炮,王女则只鸣21响。俄罗斯帝国皇子(大公)出生鸣放300响礼炮,皇女(女大公)则只鸣放101响。而现代西方社会,经过女权主义运动,重男轻女已逐渐减少,但女性还是会遭遇潜规则效应或者职场性骚扰等情况。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指在伊斯兰法律中,两名女证人才相当于一名男证人。而在继承权方面,相对于男性所继承的财产,女性只可继承一半。而穆斯林社会更是允许丈夫可以打妻子来维护家庭和谐。很多有重男轻女思想地方一些重男轻女的家庭,为了生男孩而不顾自己负担能力不断生育,直至生出男孩为止。有些则透过性别选择去选择生男孩。而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地方还会把女婴溺死。这些现象可能令人口性别失衡,在广东省,出生婴儿的性别比高达137.76。 有些重男轻女观念较深的家庭里女儿出世,父辈乃至祖辈都会极度失望懊恼。即使是程度一般的,也常会认为女孩子长大后要嫁人,不需要读太多书,于是不顾各子女的能力和意愿,要女儿辍学工作赚钱供她们的兄弟读书。在某些中下阶层或工人阶级家庭里,即使女儿成绩很好,儿子无心向学,这些父母也照样如此。平时也会对儿子和女儿有不同待遇,例如有些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优先考虑给儿子,却要女儿做较多的家务。极端的情况甚至是把儿子视为宝贝,在家里有如小皇帝,女儿则被视为奴仆看待,也常被打骂。另一方面,男性被重视的同时也常意味着要负较重的责任,一些家庭就会对儿子管教特别严厉,对儿子的要求也比对女儿严格。

相关

  • 风险风险是相对某有机体的,指某可能发生的事件(辞源于航海者),如果发生,能阻碍有机体的发展,甚至走向衰亡,风险是指事件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危险﹑危机。如:“期货投资,必须负担极大的风险
  • 世界概况《世界概况》(英语:The World Factbook,又译作世界各国纪实年鉴)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出版的调查报告,发布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概况,例如人口、地理、政治及经济等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因
  • 语言灭亡语言灭亡(英语:language death、language extinction、linguistic extinction、linguicide、glottophagy)是一个影响语言社群的过程。这现象显示某项语言变体的讲者族群,相关之
  • 方法论方法学 (又称为方法论) ,是哲学用语,指的是研究如何处理问题的一个哲学分支。南宋哲学家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是方法论的典型例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哲学论著《谈谈
  • span class=chemf style=white-space:nowrap;Csub14/sub十四烷,一种分子式为C14H30的烷烃,存在于石油中,在室温下是一种无色可燃的液体,具有1858种同分异构物。如同其他烷烃一般为非极性分子,故不溶于水。
  • 牙菌斑牙菌斑是在牙齿表面逐渐沉积的生物薄膜,薄的牙菌斑颜色通常是透明无色,但变厚时会呈现黄色或棕黄色,如果使用牙菌斑显示剂可以很容易看到牙菌斑在口腔内的分布。牙菌斑由食物残
  • 郝 跃郝跃(1958年-),安徽阜阳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陕西地区代表。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2008年起担任全国
  • 缓和政策缓和政策(法语:Détente)或称低荡,原意为缓和紧张关系。在国际政治上,缓和政策指的是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末期期间,美国与苏联两国于军备竞赛、外交立场的基本态度,从紧张对立渐
  • 比勒费尔德比勒费尔德(德语:Bielefeld,德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
  • 丁溴东莨菪碱丁基东莨菪碱(Hyoscine butylbromide),商品名补斯可胖(Buscopan),是一种用于治疗腹部绞痛、食道痉挛(英语:esophageal spasm)、肾绞痛,以及膀胱过动症的药物。本品也可用于临终(英语: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