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啮虫科

✍ dations ◷ 2025-08-09 15:33:16 #鳞啮虫科
见内文鳞啮虫科(学名:Lepidopsocidae)是啮虫目(Psocodea)物种中最细小的亚目小啮虫亚目之下的四个现存科之一,有超过200个物种,皆为有鳞翅的树虱。与其他小啮虫亚目物种一样,本科物种的触角由22到50节组成,有三节跗节。 肛侧板肛门脊柱。全身及前翅有鳞片及刚毛覆盖。根据支序生物学对细胞核的18S rDNA、粒腺体的16S rDNA及Histone三组基因的分析,认为本科物种为单系群。这项结果亦与外貌比对分析相乎。本科物种仍然依从1906年的分类,大致可分为下列五个亚科:

相关

  • 紫斑紫癜或称紫斑是皮肤或粘膜上出现的紫色血块,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者为其特征;多发于学龄儿童。3毫米~ 10毫米的紫色血块。小于3毫米大小的红
  •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国际藻类、真菌、植物命名法规》(英语: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ICN)是一部关于植物命名的规则与建议,其中确立每一个分类单元(或分类
  • 禹(前2123年-前2055年),姒姓,夏后氏,传说名文命,后世尊称为大禹,五帝之一,也是三官大帝之一。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人物,是黄帝轩辕氏玄孙,因在大禹治水中成功治理洪水之患的故事而广为人知
  • 静电纺丝静电纺丝,简称电纺(英语:Electrospinning),使用电荷从液体中抽极细(一般在微米或纳米大小)纤维的工程过程。静电纺丝不需要化学混凝或者高温来从液体里生产固体纤维,这使得这个过
  • 台湾东部宜花东为台湾东部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三县的合称,亦是现今交通部中央气象局所划分的台湾东部范围(参见:东台湾#范围定义),可说是台湾的大东部地区。宜花东有时也加上基隆北海
  • 霞分朝霞和晚霞,是太阳光斜照至地球时遇到悬浮在大气层高处的细小尘粒产生散射而成的彩色光辉,而其通常会在日落后在云层最高处之上形成。公元1883年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
  • 飞现象飞现象(英语:Phi phenomenon)是一个由马科斯·韦特墨在1912年的一篇期刊文章《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Seeing of Motion》所提出的知觉错觉现象(错视)。其中描述一连串静态
  • 井上源三郎井上 源三郎(いのうえ げんざぶろう、文政12年3月1日(1829年4月4日) - 庆应4年1月5日(1868年1月29日),新选组六番队组长。讳一武(かずたけ)。爱称为“源先生”。据说源三郎是个相当
  • 木虱鼠妇又称土鳖、潮虫、药丸虫、团子虫或不倒翁虫,古时又称伊威、蛜蝛、蜲繇、蟅。喜欢在潮湿阴暗处生活,在受到惊扰时会卷成一团,与犰狳相似。鼠妇身体大多呈长卵形,成体长9—15
  • 三味线弦乐器三味线是日本的一种弦乐器。乐器由四角状的扁平木质板面蒙上皮制成,琴弦从头部一直延伸到尾部。通常会用银杏形的拨子来弹奏。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的三弦,大约成形于15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