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巴托尔德

✍ dations ◷ 2025-07-21 21:25:58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中亚研究,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友,圣彼得堡作家,圣彼得堡科学院正式会员,苏联东方学家,圣彼得堡省人,苏联历史学家,突厥学家

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巴托尔德(俄语:Васи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Бартольд)俄罗斯东方学学者,在突厥语民族以及中古伊斯兰史等领域研究卓著,一生撰写了400多部相关学术著作。著有《蒙古入侵时代的突厥斯坦》、《伊斯兰百科全书(英语:Encyclopaedia of Islam)》等。

1869年11月,巴托尔德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俄罗斯化日尔曼人家庭。他于1887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第八文科中学,并在同年秋天进入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学系阿拉伯─波斯─突厥─鞑靼语专业学习。1893年通过硕士考试。1896年,接受副教授职衔,开始在圣彼得堡大学任教。1897─1901年,任圣彼得堡大学古钱储存室保管员。

19世纪九十年代,巴托尔德完成巨著《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1900年秋,他将这部著作作为取得硕士学位的论文提交东方语系审查,被大学直接授予最高学位─东方历史学博士。 1901年起,任圣彼得堡大学编外教授,1906年改为编内教授。1906─1910年任东方语学系秘书。1910年被选为科学院通讯院士,1913年提升院士。多次赴中亚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尤以1902年的考察最为成功。此次考察获取了大量从未刊布使用的东方历史文献。

十月革命后,巴托尔德担任科学院东方学研究委员会常任主席,参与中亚国立大学建校筹备工作。先后协助《突厥斯坦公报》、《边疆》、《俄属突厥斯坦》、《伊朗》等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除大量的学术论著之外,他还是《伊斯兰百科全书》的多产的撰稿人,先后编辑条目246条。巴托尔德认为,一切宗教都必然要适应实际生活状况,但较之其它一些宗教,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领域,伊斯兰社团曾在文明民族里具有显著的优越地位。

1930年8月19日,因肾脏疾病在列宁格勒附近的疗养院逝世,享年61岁。

关于伊斯兰学的著作:

其著作全部收入:

相关

  • 食肉真菌食肉真菌(英语:Carnivorous fungi),亦作肉食性真菌或捕食性真菌(predaceous fungi),是真菌的一种,透过捕捉和消化微细的或细小的动物而转化成其部分或全部养份。现时已被描述的物种
  • 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hiatal hernia)是一种疝气,是腹部的器官(通常是胃)通过横膈膜进入纵膈腔中。这可能导致胃食道逆流(GERD)或咽喉反流,其症状包括口腔酸味或胃灼热感。其他
  • 阿斯顿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英语:Francis William Aston,1877年9月1日-1945年11月20日),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荣誉院士。由于“借助自己发明的质谱仪发
  • 毫秒脉冲星毫秒脉冲星(MSP),曾经被称为"反复脉冲星",是自转周期在1-10毫秒范围内的脉冲星,他目前仅能在微波或X射线的电磁波频谱的波段上被观察到。毫秒脉冲星的起源依然有些神秘,主导的理论
  • 查令十字坐标:51°30′26″N 0°07′39″W / 51.5073°N 0.12755°W / 51.5073; -0.12755查令十字(Charing Cross,/ˌtʃærᵻŋ ˈkrɔːs/),或译查灵歌斯、查灵十字、查宁十字等,是位于
  • 无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英语:unsupervised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方法,没有给定事先标记过的训练示例,自动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分类或分群。无监督学习的主要运用包含: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
  • 尹浩尹浩(1959年8月27日-)是一位中国通信网络领域专家,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曾任该所总工程师、副所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山东日照,1
  • 皮耶皮耶(Piye,曾音译作皮安希、庇安喜(Py(ankh)i),?—约公元前721年),库施国王,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创立人。皮耶在苏丹努比亚的纳帕塔统治埃及。而其前任库施国王卡施塔(Kashta)在皮耶继任前
  • 各国世界遗产数列表至2019年7月为止,通过世界遗产评定准则的世界遗产共有1,113处,分别位于167个成员国国内。1113处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占861处,自然遗产占213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占39处。世界遗
  • 康拉德不连续面康拉德不连续面(Conrad discontinuity),常简称为康拉德面,是地球大陆地壳内的次级水平分界面,地震波通过该不连续面时速度会增加。该不连续面在大陆地壳各处的深度在15到20千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