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23°38′32″N 119°35′59″E / 23.642339°N 119.599854°E / 23.642339; 119.599854
镇海福安宫(台湾话:Tìn-hái Hok-an-kiong),台湾澎湖县庙宇,白沙乡镇海村公庙,镇海澳角头庙之一,主祀哪吒三太子。
“镇海”亦作“镇海港”,位于澎湖北山屿南段偏北,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因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澎湖妈宫风柜尾筑建城砦,明军为驱逐荷兰军队,便在澎湖各处堆砌土城,截断荷军海路补给,顺利迫使荷军离开澎湖,镇海便为其中一筑城地点,惟明军随荷军退离亦撤守土城,其土城早于清季坍塌圯毁,仅有寥寥城迹残存于现址。
自明代有信史起,镇海便常为水师驻兵据点,防范海寇,故而名之,清领时期属“镇海澳”,日治时期改隶“白沙庄”,1945年二战后改称“白沙乡”,在不同时期先后与邻近的“港子村”以及“城前村”合并,实施地方自治后自成一村,延续迄今。
镇海福安宫主祀哪吒三太子,碑载庙宇开基年份为明万历廿四年(1595年),但根据大明洪武年间即颁布海禁,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厉行“墟地徙民”政策,原自宋代即有纪录的澎湖住民亦被强制迁徙至福建泉州府,澎湖当地除军兵之外、无普通百姓久居,直到边境海禁松弛约起于明末崇祯、南明之际,澎湖始有较多百姓徙入,故镇海福安宫建于万历年间之说,在无其他文献或文物佐证下,实难以成立。:18-30
根据日治时期明治30年(1897年)间,澎湖厅进行全澎社寺调查,报告书载镇海福安宫建于250年前后,推算约莫为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左右起建,为较可信的说法。此外,镇海福安宫内藏“万邦咸宁”古匾,匾额落款嘉庆丁丑年,故福安宫最早可考建庙于嘉庆廿二年、即公元1817年之前。
镇海福安宫清领时期乃有咸丰五年(1855年)、由陈传主导的重修纪录。日治时期修建纪录两次,分别为明治43年(1910年)的丁胜、昭和六年(1931年)则由丁山发起组织,至昭和14年(1939年)落成的重修工程。
1945年二战结束后,重修工程先有民国39年(1950年)的陈三余首倡,嗣有民国59年(1970年)以及民国74年(1985年)的郑天筑,根据民国74年(1985年)竣工的庙宇外貌,古朴雅致,楹联梁柱刻以行草、八分书等字体,庙柱上联书以岐头、下联挥毫以港尾(今讲美村)等地名入联,反应出镇海位居扼守澎湖内海之钥地位,庙顶剪粘七彩龙凤,斗栱凿以酒仙童子(酒仚童子),龙虎堵两侧壁垣悉以玄武岩打造,可谓巧夺天工。
民国97年(2008年),镇海福安宫发起战后第四次重修,依然由郑天筑出任总董事,陈文渊担任副主任委员,工程历时两年、耗资新台币1800万元,顺利于民国99年(2010年)入火安座,即为今貌。
庙埕、镇海渔港
圣旨牌、入口龙柱
神明厅
大福雷令
太子爷公像
镇海村福安宫重建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