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法印
✍ dations ◷ 2025-04-04 07:02:58 #三法印
三法印(梵语: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 或 Tri-dṛṣṭi-nimitta-mudrā),佛教术语,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项标准,大乘佛教认为可以用这三项标准来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其内容可见于《杂阿含经》,但将这三种教说并列,称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在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中相对应的概念是三相(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南传佛教将其作为一切万法存在之特征。三法印中的“印”,可对应到梵语:mudrā,是图章、印章之意。如普光在《俱舍论记》中,认为三法印如同印章,可用来印证佛法,因此得名。三法印的内容最早出自《杂阿含经》中,诸比丘教导阐陀的内容,为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三者,但在《杂阿含经》中并未称此为法印。正式举出三法印的名称,则是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与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中。印顺法师认为,三法印是由三三昧发展而来。龙树《大智度论》中,将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三者,并列合称三法印:《成实论》中有相同记载,大乘佛教佛经中亦有记载。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杂阿含经》中,将随顺三解脱门,观察无常,离慢知见,得清净见,称之为“圣法印”。《瑜伽师地论》解释了“圣法印”,由遍知无常等八相,出离过患,善遍知‘一切法中无有我性’。《增壹阿含经》中将一切行无常、苦、无我,涅槃,并列为四法本末。《瑜伽师地论》中,称之为四种法嗢拖南(梵语:Udāna):一切诸行皆是无常、苦,一切法无有我,涅槃寂静,此四者为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依三解脱门,而说的记事教导。《大智度论》中记载另一种法印,将无常、无我、无相与涅槃寂灭,四者合称四法印。根据《维摩诘经》,有五法印的说法,即无常(诸行无常),苦(诸漏是苦),空(诸法本空),无我(诸法无我),寂灭(涅槃寂静)五者。《妙法莲华经》中有实相印。天台宗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以诸法实相为一实相印,为大乘佛教的判准。汉传佛教以三法印印证佛经的真伪,最典型论述如智
相关
- 骨炎骨炎(英语:Osteitis)是骨的炎症。更具体地说,可以是以下其中一种情况:
- Tb4f9 6s22, 8, 18, 27, 8, 2蒸气压第一:565.8 kJ·mol−1 第二:1110 kJ·mol−1 第三:2114 kJ·mol主条目:铽的同位素铽(Terbium)符号Tb,为镧系元素,原子序65,是银白色的稀土金属,
- 行为行为是指有机体(包括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动作、行动方式,以及对所处环境与其他生物体或物体的一种反应。词性为中性。在生物适应环境上,行为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避免受到负面的环
- RFLP在分子生物学中,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英语: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具有两种涵义:一是DNA分子由于核苷酸序列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可以用来相互区别的性
- 十人委员会十人委员会(Decemviri,单数:decemvir)乃是一个拉丁文的名词,表示“十人”,它指任何在罗马共和中的十人的委员会。不同型态的十人委员会,包括法律的制定,具备执政官的统治大权(legibus
- 犀牛犀牛是犀科(学名:Rhinocerotidae)动物的总称,属哺乳纲奇蹄目,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是腿短和身体粗
- 十七世纪1601年1月1日至17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7世纪,也称巴洛克时期。17世纪是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伏尔泰称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科学史上,怀特海称之为“天
- 环氧化合物环氧化(合)物(epoxide),是含氧三元环的醚类化合物,可以看作环氧乙烷的衍生物。其中三个原子大致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结构的平面上。由于张力较大,环氧化合物比其他醚更活泼,尤其是
- 洪家兴洪家兴(1942年11月5日-),中国数学家。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吴县。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陈省身数学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
- 果园草鸭茅(学名:Dactylis glomerata)也叫做鸡脚草、果园草,是一种禾本科草本植物。在中国,这种草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和西北部,是一种喂牛喂马的牧草,一般都是在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播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