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书史

✍ dations ◷ 2025-05-19 10:00:45 #中国文化史,各主题中国历史,藏书

藏书是中国文人的嗜好,藏书又分官方与私家。据《中国私家藏书史》统计全国著名藏书家有4654人。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据说是上古时代的书籍。孔安国《书经‧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另《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汉朝时有天禄阁(今未央区天禄阁小学内)、石渠阁(今周河湾村东一座土丘)、麒麟阁、兰台、石室等藏书之所。

南齐陆澄藏书万余卷,王俭称之“书橱”。

南朝梁沈约“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一说十二万卷;任防则藏书三万卷。

穆子容“录天下书,逢即写录,所得万余卷。”

周密《齐东野语》云:“今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蒲,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

许善心“家藏书近万卷”,撰有私家目录《七林》。

陆龟蒙有《寄淮南郑宝书记》诗:“五丁驱得神功尽,二酉搜来秘检疏。”二酉是指大酉山、小酉山,今皆位于湖南境内,其中小酉山石穴中藏书有千卷。《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地部‧小酉山引荆州记》记载:“小酉山,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学习,因留之。”

周密自称“吾家三世累积,凡有书四万二千余卷” (《齐东野语》卷十二)

庄肃为江南三大藏书家之一,储书画八万卷。宋亡后隐居不仕。危素奉诏至松江庄肃家求书,时庄肃已病卒,其家人担心大祸临头,竟纵火焚书。

天一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范钦所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私家藏书楼,目前藏书30万卷。

潘曾纮“有意汲古,广储缥缃,视学中州,罗致更富”。

清初钱谦益取得刘凤、钱允治、杨仪及赵琦美四家藏书,累积有七十三大柜的书籍,多宋元版。

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馆”,搜罗全国遗书,得13781种。

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总量“都计所得约六十万卷,费逾三十万。”

严可均“著书不辍,藏书至二万卷”

许宗彦“藏书三十六橱,类多精善”

严元照“所居芳椒堂,聚书数万卷”

陆心源“书凡四千部为卷二十万有奇,为册四万四千余”

张钧衡“罗集宋、元、明、清各种精品十余万卷”

清末的藏书家仍不少,多集中于苏州之域,如潘祖荫建有“滂喜斋”与“功顺堂”,金天翮建有“天放楼”,吴梅建有“奢摩他室”与“百嘉堂”,邓邦述有“群碧楼”,莫裳有“铜井山房”,胡玉缙有“许庼”,江标有“灵鹣阁”,叶昌炽有“奇觚庼”等。

相关

  • 债务债或债务(英语:Debt),可以简单的解释为一个自然人或公司、财团、组织、政府等机构法人亏欠其他个体的东西,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别的有价物。债务有别于会计意义上的负债(Liabilitie
  • 视网膜色素上皮视网膜色素层,或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是一层紧贴于视网膜感觉神经之外的色素细胞,并营响视网膜视觉细胞。它与其下的脉络膜和其上视网膜神经细
  • 旋转对映异构物阻转异构现象是某些分子单键自由旋转受阻时,产生光活性异构体的现象,也可看作是构象异构的一类。其英文名为Atropisomer,来源于希腊文,其中a意为“不”,tropos意为“旋转”。该名
  • 犯罪手法作案手法(Modus operandi,常用为缩写M.O. 或者更简单 Method)是一个拉丁词汇,能大略翻译为“动作模式(mode of operation)”。它的复数形,则是 modi operandi。这个词汇被执法单位
  • 改革历法历法改革是一种对日历系统的重大修正。这个词有时适用于切换至不同的日历,以取代现行的日历。大多数日历有可能改变或改革的几个规则:历史上,大多数的历法改革都是为了与天文年
  • 醋酸乙烯乙酸乙烯酯的化学式为CH3COOCH=CH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液体,也是制备工业中很重要的一种聚合物——聚乙酸乙烯酯的原料。和其它工业上很重要的化合物一样,乙酸乙烯酯有很多不同
  • 三浦雄一郎三浦 雄一郎(1932年10月12日-),日本登山家,クラーク记念国际高等学校校长、全国森林レクリエーション协会会长、札幌市手稻区亲善大使。三浦雄一郎生于日本青森县青森市,毕业于北
  • 辑安集安市是吉林省通化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脚下,与朝鲜满浦隔鸭绿江相邻,是中国对朝鲜三大边境口岸之一。集安曾是古代高句丽王国的都城所在地。集安地处
  • 乌鲁埃尼亚斯乌鲁埃尼亚斯(西班牙语:Urueñas),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亚-莱昂塞戈维亚省的一个市镇。 总面积33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人(2004年INE人口普查),人口密度3.6人/平方公里。INE网站
  • 铺地柏铺地柏(或),亦作地柏,又名爬地柏、匍地柏、偃柏、矮侩,是一种矮小的柏科圆柏属灌木,原生于日本南部。这种植物的原生地及是否存在野生品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种植物原生于九州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