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萤火鱿
✍ dations ◷ 2025-07-19 09:13:20 #萤火鱿
萤火鱿(学名:Watasenia scintillans),又名萤鱿或萤乌贼,为武装鱿科下的一个物种,属于只有本身的萤火鱿属。它是一种非常小的鱿鱼,通常有3英寸(7.6厘米)长。和其他深海生物一样可以发光,这些光可用来引诱猎物。萤火鱿多分布于日本海及日本四国以北的太平洋沿近海。萤火鱿于西太平洋海域被发现,水深约183至366米(600-1200英尺)处。这种鱿鱼的每根触须都有一个发光器产生萤光,进而引诱猎物。据报导,此种鱿鱼是其物种中唯一能辨别颜色者,它拥有3个类似视网膜的器官,每个具有不同光谱频率的感光度。萤火鱿身长大约3英寸(7.6厘米),寿命长约一年,拥有标准的8条触腕和2条触足。此鱿鱼一整天都待在百米深的海里,只有夜晚才会来到海面附近,在体内的发光器与感光器作用下,它可依照深度来调整自身的亮度。其交配其为每年3月至6月,手法即是发出萤光来吸引异性。萤火鱿在日本属于商业渔获,据统计,从1990年至1999年间,日本约捕获了4,804-6,822吨的萤火鱿。日本本州富山县富山湾为此渔获的主要供应地,因为富山湾的深层水域蕴含丰富的矿物质及有机物,加上富山湾靠岸处还有一个V字型海谷,时常会有涌昇流由下往上带,将萤火鱿推上岸边,因此萤火鱿在每年3至6月皆会到此产卵,富山县即因大量产此渔获而将萤火鱿选为“县鱼”。日本的学者发现,萤火鱿不仅美丽,还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可帮助降低胆固醇。萤火鱿相关研究者不多,有美国学者2002年发表一篇萤火鱿发光机制的论文,但在2008年4月遭到推翻;推翻者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前海洋生物研究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资深研究员下村脩,及日本三重大学研究所生物资源学研究科教授寺西克伦。不过,虽然下村脩已研究萤火鱿有40年之久,其二人至今仍无法解开萤火鱿发光机制之谜。
相关
- 原核原核生物(英文:prokaryote)是通常由单一原核细胞形成的生物。相对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一般没有细胞内膜、没有核膜包裹的成型细胞核,细胞内无染色体,DNA链未螺旋化,并以游离的形成
- 嘌呤类似物嘌呤类似物(英语:Purine analogues)是一类与嘌呤结构相似的抗代谢物。主要的嘌呤类似物包括硫唑嘌呤、巯基嘌呤与硫鸟嘌呤等。嘌呤巯基嘌呤硫鸟嘌呤氟达拉滨卤化/核糖核苷酸还
- 高半胱氨酸同半胱氨酸(英语:Homocysteine,或称为同型半胱氨酸或高半胱氨酸)是氨基酸半胱氨酸的异构物,在支链部分硫醇基(-SH)前包含一个额外的亚甲基(-CH2-)。同半胱氨酸的额外亚甲基使硫醇基更
- 罗尔斯约翰·罗尔斯(英语:John Rawls,1921年2月21日-2002年11月24日),是一位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担任哲学教授,著有《正义论》(1971)、《
- 西番莲属大约有500种,例如:西番莲属(学名:Passiflora)是西番莲科中拥有500个种的属。它们大部分是藤蔓,有一些种类是灌木,少数种类是草本植物,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是本属最有名的成员。
- HSOsub3/subCl氯磺酸(化学式:HSO3Cl)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的液体,为剧毒。具有辛辣气味,在空气中发烟,是硫酸的一个-OH 基团被氯取代后形成的化合物。分子为四面体构型,取代的基团处于硫酸与硫酰氯
- Sydney Morning Herald悉尼先驱晨报(英语: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是澳大利亚悉尼的主要报纸,报社位于悉尼商业中心区苏瑟街201号。该报创办于1831年,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政治上倾向保守;代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具有国家法律效力的,记载中国药品的标准、规格的法典,是中国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管理部门检验药品的
- 国家奈米元件实验室国家奈米元件实验室,英名名称为National Nano Device Laboratories, NDL,简称为奈米实验室,位于新竹市科学工业园区旁,隶属于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为台湾培育半导体与奈米科技
- 大陆基大陆基,或称“大陆隆”、“陆基”,是大陆坡与洋盆之间的大陆坡坡麓各种碎屑堆积联合体的总称,呈几百公里宽的带状。位于海底峡谷尾部的大陆基可形成巨大的海底扇(英语:subma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