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绘

✍ dations ◷ 2025-05-20 07:20:51 #日本传统工艺,漆器,漆工

莳绘(日语:蒔絵),是在漆器上以金、银、色粉等材料所绘制而成的纹样装饰,为日本的传统工艺技术。利用漆的黏性,将银粉或金粉依照想要的图样,固定于漆器上的技法称作莳绘。“漆”指的是漆树的汁液,涂抹于器具上,除了可以固定银粉、金粉,也可以使器具更有光泽。莳绘的纹样题材众多,技法则是随着时代不断改良、推陈出新。日本的国宝中有许多都是莳绘的作品,如《八桥莳绘螺钿砚箱》、《片轮车莳绘螺钿手箱》等。由于日本在江户时期或更早的年代,与许多欧洲国家有过贸易往来,在现在一些欧洲国家的博物馆亦可见到日本莳绘的踪迹,如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的《楼阁人物源氏物语莳绘箱》,此件为17世纪日本实施锁国时,由当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日本购买的作品。

日本最早有关莳绘技术的藏品为正仓院的“金银钿荘唐大刀”,年代约在奈良时代末期。在这把唐大刀的刀鞘上可看见金色纹饰,称作“末金镂”。“末金镂”一词出自《东大寺献物帐》(日文:东大寺献物帐):“鞘上末金镂作。”末金镂与后来的研出莳绘相似,且比“莳绘”一词早出现,被认为是日本莳绘的前身。

在平安时代,由于金银粉的精制技术尚未成熟,此时流行的莳绘技法为“研出莳绘”。先前介绍的“金银钿荘唐大刀”也属于研出莳绘的一种。研出莳绘的作法为,先涂上一层漆,撒上金粉后,整片绘画区域再涂一层漆,最后用木炭慢慢磨平表面显露出金粉层。


平安时代末期,随着金银粉制作技术的进步,出现“平莳绘”的技法。平莳绘的作法与研出莳绘相似。差别在于平莳绘撒上金粉后,只在纹饰部分上第二层漆,最后将表面磨平。安土桃山时代的高台寺的纹饰即以平莳绘为主。

镰仓时代出现“高莳绘”技法。高莳绘为在纹样部分涂抹较厚的漆,使之凸起,有立体感。相较于其他莳绘技法,高莳绘的横切面比较“高”。

室町时代将“研出莳绘”与“高莳绘”融合,发展出“肉合莳绘”。除了涂抹较厚的漆外,也使用木炭研磨。然而与研出莳绘不同的是,肉合莳绘保留部分漆层,让表面看起来较为光滑。

江户时代是日本莳绘的全盛时期,出现许多有名的莳绘师,如尾形光琳、小川破笠等。在江户时代中期还出现与庶民文化为题材的“元禄文化”。

明治维新以后,莳绘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日本国粹逐渐受到重视,美术学校相继成立,因而留住了莳绘这项传统。

此为元禄文化的作品。描绘日本文学作品《伊势物语》第9段中的“八桥”场景。江户时期,尾形光琳,《八桥莳绘螺钿砚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有《源氏物语》、《伊势物语》、和歌等。

和歌的诗句散落在盖子上。江户时期,本阿弥光悦作,《舟桥莳绘砚箱》(日文:舟桥莳絵砚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竹:比喻君子高风亮节。

松:日本比喻为神居住的树。

茑:茑会攀附在其他植物或建筑物上,在日本被比喻为依偎的意思。

铁线:铁线的茎细长坚韧,因此被称作铁线。常最为装饰植物。桃山时代的服饰或器物即可见铁线纹饰。

梅:象征高贵脱俗的气节。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学家菅原道真喜爱梅花,之后梅花便被广为喜爱

樱:日本的国花。约在平安时代时被广为喜爱。

橘:象征长生不老。日本贵族姓氏之一“橘氏”,其家纹即为橘纹。

菊:象征长生不老。菊为日本皇室常见的家徽。

春兰:春天开花,比喻芳洁美好。

红叶:枫叶在日本称为红叶。常作为秋景的代表。

唐草:唐草是在中国唐朝时传来日本,在日本奈良时代十分流行。在日本有繁荣茂盛、长久的比喻。

萩:萩生长在水边。自平安时代以来就不断地作为装饰纹样的题材。

土笔:早春时地下茎冒出地面,其嫩芽的形状像是毛笔,因而称为土笔。常被纹饰化,作为春景。

蒲公英:蒲公英春天生长,春景之一。

藤:常作为家纹,如平安时代的藤原氏即以藤纹为代表。

瓢:瓢为对半的葫芦。葫芦多子,被喻为繁茂之意。

龙凤:龙凤图案是从中国传到日本,后成为天皇的图案。象征永生不死。

龟、鹤:龟万年、鹤千年,两者都象征长生不老,是受到中国蓬莱神仙思想的影响。

千鸟:千鸟指的是成群的鸟。

海松贝:海松为海藻,海藻依附在贝上,因而称为“海松贝”。海松贝象征海洋,是桃山时代出现的莳绘图样。

蜻蜓:在水草处飞翔。

蝴蝶:蝶与“耋”同音,代表长寿的意思。

日本在中国唐代曾多次派遣唐使与中国交流,因此在奈良时代的漆器时常具有唐代风格。然而在平安时代时,桓武天皇为了弱化寺院的影响力,以“密宗”为新佛教取代奈良时期的旧佛教。此时有关佛教题材的漆器也逐渐发展出日本的独特样式。佛教在漆器莳绘中的题材有法华经(亦称妙法莲华经)、莲花等。密宗的莳绘题材有日轮、月轮等。

片轮车:据说描绘的是安平时代的日本人为了防止车轮干燥破裂,而将车轮浸泡在水中的情景。

雪轮:雪花片。桃山时代的服饰已经有雪轮纹的出现。

扇:扇常见于日本传统舞蹈、茶道、香道等。桃山时代开始流行将扇面的图案装饰在器具上。

山水:镰仓时代受到宋朝山水与禅宗佛教的影响,山水水墨画流行,追求与世隔绝的意境。此外也将山水画转化为莳绘的纹饰,装饰于工艺品上。

家纹:家族的徽章纹饰。日本的家纹据说有上万种。有些家纹是为了纪念祖先,有些则是宗教信仰等。

片轮车。12世纪平安时代,佚名,《片轮车莳绘螺钿手箱》(日文:片轮车莳絵螺钿手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16世纪,欧洲各国纷纷来亚洲贸易及传教。欧洲人受到日本莳绘技艺的吸引,从日本订制了以莳绘装饰的神龛、圣饼箱、放置圣经的书架与西方外形的洋柜;这些漆器大多是黑色漆底,以平莳绘及螺钿的技法做出精致的图样。当时的日本人称欧洲人为“南蛮”,于是这些特别为欧洲人订做并且外销给欧洲人的漆器,便称之为“南蛮漆器”。

17世纪,日本实施锁国政策,这时荷兰人成为独占日本贸易的国家。此时销往荷兰的漆器螺钿的用量减少,平莳绘与高莳绘的用量增加,常见大面积的风景绘图,这种新的风格被称之为“红毛漆器”。不少莳绘家俱、用品,亦结合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巴洛克与洛可可样式,成为中西并蓄下的产物。

日本漆器艺术曾受到中国唐朝与宋朝的影响,如唐朝的唐草、宋朝的山水画等。然而在明朝的相关古籍却有记载中国人反过来学习日本的泥金画(莳绘)。如明朝黄大成著《髹饰录》 “至天顺年间西塘又有杨埙父子习髹日本遂以杨倭漆著名”、明朝慎蒙着《皇明文则》:“宣德年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杨埙遂习之。”、明朝高濂著《遵生八笺》:“漆器惟倭称最,而胎胚式制亦佳。......有高二尺香几,面以金银蜔嵌《昭君图》,精甚。种种器具,据所见者言之,不能悉数。而倭人之制漆器,工巧至精极矣。”明朝除了遣人至日本学习莳绘技术,其技术的精细程度也受到明朝人的称赞。以莳绘装饰的家俱、文具、香具与古玩收藏盒颇受明代文人喜爱;清代亦延续明代之使用方式,将日本的手箱改造成可供玩赏的多宝格、以印笼收纳小型玉器,是中日文化交流下莳绘的新诠释。

1916年日治时期山中公来台设立“山中工艺美术漆器制作所”。其所出产的漆器图案,主要描绘台湾当地的庶民生活。色彩明亮且鲜艳,发展出台湾独特的漆器艺术,有“蓬莱涂”的称号。山中公的学徒们除了有彩漆的作品外,也有有关莳绘的作品。如王清霜的《月下美人(2008)》,是一件高莳绘作品。


相关

  • 电动牙刷电动牙刷是牙刷的一种。它能够产生自动而快速的刷毛振动,以前后振荡或着以旋转的方式振荡(刷头往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交替转动),进而达到洁牙的效果。牙刷由驱动电机提供动力,使
  • 无谓损失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指由于垄断定价(monopoly pricing)、政府税制等因素引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不到的那部分,使资源得不到最佳限度的分配。在经济学领域中,经济行为所产
  • 银杏目银杏是一类种子植物,最早出现在晚古生代早二叠世,在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最为繁盛,此后逐渐衰落。现在,银杏()是银杏类植物的唯一成员。银杏类植物为高大多枝落叶乔木、具有挺拔的树干
  • 国际生物学奥林匹亞竞赛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英文: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缩写:IBO)是一个为中学生举办的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在1960年代,继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源于东欧)后的第一届国际学
  •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1年7月1日-1831年11月16日),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西方兵圣 。克劳塞维茨出生在普鲁士马格德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2岁时就
  • Home (菲利普·菲利普斯歌曲)"Home" 是美国歌手菲利普·菲利普斯的一首歌曲,也是他的首支单曲,收录于他的首张录音室专辑《从月亮看世界》()中。歌曲由格雷格·霍尔登和德鲁·皮尔森创作,皮尔森也参与了歌曲
  • 马西娅·盖伊·哈登马西娅·盖伊·哈登(英语:Marcia Gay Harden,1959年8月14日-),美国女演员。2000年,马西娅·盖伊·哈登以《波拉克與他的情人》(Pollock)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2009年,马西娅·盖伊
  • 远距成像放大器远距成像放大器是利用凹面镜成像原理,让目标物体透过光学镜面的反射,使影像落在操作者前方镜中的较远位置, 并且放大数倍, 主要的用途在于延长用眼的距离, 用以降低因为长时
  • 王肇治王肇治(1899年1月-1989年3月28日),字权初,男,辽宁海城人,中国政治人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原常务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
  • 该死的联队《该死的联队》(英语:The Damned Utd) 是英国作家大卫·皮尔斯(英语:David Peace)的一本长篇小说,内容以布莱恩·克拉夫在1974年短暂执教利兹联的情况为背景来改编而成的。小说以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