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绘

✍ dations ◷ 2025-08-22 21:57:03 #日本传统工艺,漆器,漆工

莳绘(日语:蒔絵),是在漆器上以金、银、色粉等材料所绘制而成的纹样装饰,为日本的传统工艺技术。利用漆的黏性,将银粉或金粉依照想要的图样,固定于漆器上的技法称作莳绘。“漆”指的是漆树的汁液,涂抹于器具上,除了可以固定银粉、金粉,也可以使器具更有光泽。莳绘的纹样题材众多,技法则是随着时代不断改良、推陈出新。日本的国宝中有许多都是莳绘的作品,如《八桥莳绘螺钿砚箱》、《片轮车莳绘螺钿手箱》等。由于日本在江户时期或更早的年代,与许多欧洲国家有过贸易往来,在现在一些欧洲国家的博物馆亦可见到日本莳绘的踪迹,如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的《楼阁人物源氏物语莳绘箱》,此件为17世纪日本实施锁国时,由当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日本购买的作品。

日本最早有关莳绘技术的藏品为正仓院的“金银钿荘唐大刀”,年代约在奈良时代末期。在这把唐大刀的刀鞘上可看见金色纹饰,称作“末金镂”。“末金镂”一词出自《东大寺献物帐》(日文:东大寺献物帐):“鞘上末金镂作。”末金镂与后来的研出莳绘相似,且比“莳绘”一词早出现,被认为是日本莳绘的前身。

在平安时代,由于金银粉的精制技术尚未成熟,此时流行的莳绘技法为“研出莳绘”。先前介绍的“金银钿荘唐大刀”也属于研出莳绘的一种。研出莳绘的作法为,先涂上一层漆,撒上金粉后,整片绘画区域再涂一层漆,最后用木炭慢慢磨平表面显露出金粉层。


平安时代末期,随着金银粉制作技术的进步,出现“平莳绘”的技法。平莳绘的作法与研出莳绘相似。差别在于平莳绘撒上金粉后,只在纹饰部分上第二层漆,最后将表面磨平。安土桃山时代的高台寺的纹饰即以平莳绘为主。

镰仓时代出现“高莳绘”技法。高莳绘为在纹样部分涂抹较厚的漆,使之凸起,有立体感。相较于其他莳绘技法,高莳绘的横切面比较“高”。

室町时代将“研出莳绘”与“高莳绘”融合,发展出“肉合莳绘”。除了涂抹较厚的漆外,也使用木炭研磨。然而与研出莳绘不同的是,肉合莳绘保留部分漆层,让表面看起来较为光滑。

江户时代是日本莳绘的全盛时期,出现许多有名的莳绘师,如尾形光琳、小川破笠等。在江户时代中期还出现与庶民文化为题材的“元禄文化”。

明治维新以后,莳绘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日本国粹逐渐受到重视,美术学校相继成立,因而留住了莳绘这项传统。

此为元禄文化的作品。描绘日本文学作品《伊势物语》第9段中的“八桥”场景。江户时期,尾形光琳,《八桥莳绘螺钿砚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有《源氏物语》、《伊势物语》、和歌等。

和歌的诗句散落在盖子上。江户时期,本阿弥光悦作,《舟桥莳绘砚箱》(日文:舟桥莳絵砚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竹:比喻君子高风亮节。

松:日本比喻为神居住的树。

茑:茑会攀附在其他植物或建筑物上,在日本被比喻为依偎的意思。

铁线:铁线的茎细长坚韧,因此被称作铁线。常最为装饰植物。桃山时代的服饰或器物即可见铁线纹饰。

梅:象征高贵脱俗的气节。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学家菅原道真喜爱梅花,之后梅花便被广为喜爱

樱:日本的国花。约在平安时代时被广为喜爱。

橘:象征长生不老。日本贵族姓氏之一“橘氏”,其家纹即为橘纹。

菊:象征长生不老。菊为日本皇室常见的家徽。

春兰:春天开花,比喻芳洁美好。

红叶:枫叶在日本称为红叶。常作为秋景的代表。

唐草:唐草是在中国唐朝时传来日本,在日本奈良时代十分流行。在日本有繁荣茂盛、长久的比喻。

萩:萩生长在水边。自平安时代以来就不断地作为装饰纹样的题材。

土笔:早春时地下茎冒出地面,其嫩芽的形状像是毛笔,因而称为土笔。常被纹饰化,作为春景。

蒲公英:蒲公英春天生长,春景之一。

藤:常作为家纹,如平安时代的藤原氏即以藤纹为代表。

瓢:瓢为对半的葫芦。葫芦多子,被喻为繁茂之意。

龙凤:龙凤图案是从中国传到日本,后成为天皇的图案。象征永生不死。

龟、鹤:龟万年、鹤千年,两者都象征长生不老,是受到中国蓬莱神仙思想的影响。

千鸟:千鸟指的是成群的鸟。

海松贝:海松为海藻,海藻依附在贝上,因而称为“海松贝”。海松贝象征海洋,是桃山时代出现的莳绘图样。

蜻蜓:在水草处飞翔。

蝴蝶:蝶与“耋”同音,代表长寿的意思。

日本在中国唐代曾多次派遣唐使与中国交流,因此在奈良时代的漆器时常具有唐代风格。然而在平安时代时,桓武天皇为了弱化寺院的影响力,以“密宗”为新佛教取代奈良时期的旧佛教。此时有关佛教题材的漆器也逐渐发展出日本的独特样式。佛教在漆器莳绘中的题材有法华经(亦称妙法莲华经)、莲花等。密宗的莳绘题材有日轮、月轮等。

片轮车:据说描绘的是安平时代的日本人为了防止车轮干燥破裂,而将车轮浸泡在水中的情景。

雪轮:雪花片。桃山时代的服饰已经有雪轮纹的出现。

扇:扇常见于日本传统舞蹈、茶道、香道等。桃山时代开始流行将扇面的图案装饰在器具上。

山水:镰仓时代受到宋朝山水与禅宗佛教的影响,山水水墨画流行,追求与世隔绝的意境。此外也将山水画转化为莳绘的纹饰,装饰于工艺品上。

家纹:家族的徽章纹饰。日本的家纹据说有上万种。有些家纹是为了纪念祖先,有些则是宗教信仰等。

片轮车。12世纪平安时代,佚名,《片轮车莳绘螺钿手箱》(日文:片轮车莳絵螺钿手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16世纪,欧洲各国纷纷来亚洲贸易及传教。欧洲人受到日本莳绘技艺的吸引,从日本订制了以莳绘装饰的神龛、圣饼箱、放置圣经的书架与西方外形的洋柜;这些漆器大多是黑色漆底,以平莳绘及螺钿的技法做出精致的图样。当时的日本人称欧洲人为“南蛮”,于是这些特别为欧洲人订做并且外销给欧洲人的漆器,便称之为“南蛮漆器”。

17世纪,日本实施锁国政策,这时荷兰人成为独占日本贸易的国家。此时销往荷兰的漆器螺钿的用量减少,平莳绘与高莳绘的用量增加,常见大面积的风景绘图,这种新的风格被称之为“红毛漆器”。不少莳绘家俱、用品,亦结合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巴洛克与洛可可样式,成为中西并蓄下的产物。

日本漆器艺术曾受到中国唐朝与宋朝的影响,如唐朝的唐草、宋朝的山水画等。然而在明朝的相关古籍却有记载中国人反过来学习日本的泥金画(莳绘)。如明朝黄大成著《髹饰录》 “至天顺年间西塘又有杨埙父子习髹日本遂以杨倭漆著名”、明朝慎蒙着《皇明文则》:“宣德年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杨埙遂习之。”、明朝高濂著《遵生八笺》:“漆器惟倭称最,而胎胚式制亦佳。......有高二尺香几,面以金银蜔嵌《昭君图》,精甚。种种器具,据所见者言之,不能悉数。而倭人之制漆器,工巧至精极矣。”明朝除了遣人至日本学习莳绘技术,其技术的精细程度也受到明朝人的称赞。以莳绘装饰的家俱、文具、香具与古玩收藏盒颇受明代文人喜爱;清代亦延续明代之使用方式,将日本的手箱改造成可供玩赏的多宝格、以印笼收纳小型玉器,是中日文化交流下莳绘的新诠释。

1916年日治时期山中公来台设立“山中工艺美术漆器制作所”。其所出产的漆器图案,主要描绘台湾当地的庶民生活。色彩明亮且鲜艳,发展出台湾独特的漆器艺术,有“蓬莱涂”的称号。山中公的学徒们除了有彩漆的作品外,也有有关莳绘的作品。如王清霜的《月下美人(2008)》,是一件高莳绘作品。


相关

  • 超引力子重力微子(英语:Gravitino)为结合广义相对论与超对称的超引力理论所预言的一个粒子。其为引力子的超对称伴粒子,是一规范费米子。目前还是一种假想粒子,也被提议为暗物质的候选者
  • 埃以消耗战争埃以消耗战争(阿拉伯语:حرب الاستنزاف‎ Ḥarb al-Istinzāf,he:.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
  • 两浙东路两浙东路是两宋时期设置的一个路。
  • 迈克尔·帕特里克·金麦可·帕特里克·金(英语:Michael Patrick King,1954年9月14日-),美国电视节目导演、剧作家和制作人,曾赢得艾美奖。其知名的作品为HBO剧集《欲望城市》,第二季后的结尾和开头都是他
  • 黑部川第四发电厂黑部川第四发电厂(日语:黒部川第四発電所)位于富山县黑部市黑部川上游,为隶属于关西电力的水力发电厂。通常简称为黑四发电厂或是黑四。自黑部水坝引水进行发电。1958年,向世界银
  • 蒙古帝国御玺蒙古帝国御玺,是蒙古帝国可汗使用的玉玺,上刻畏兀儿文字。根据柏郎嘉宾说法,这玉玺由俄罗斯工匠科兹马制作献给贵由汗,贵由就是用这玉玺回字给教皇英诺森四世。这个玉玺一直保留
  • 堀内贤雄堀内贤雄(1957年7月30日-),日本男性配音员。隶属于自己设立的Kenyu Office。出身于静冈县御殿场市。血型B型。毕业于御殿场市立御殿场中学校、逗子开成高等学校。高中时代参加棒
  • 下贝伊卡乡坐标:46°44′N 24°48′E / 46.733°N 24.800°E / 46.733; 24.800下贝伊卡乡(罗马尼亚语:Comuna Beica de Jos, Mureș),是罗马尼亚的乡份,位于该国中部,由穆列什县负责管辖,面积4
  • 凯鲁尔凯鲁尔(Kerur),是印度卡纳塔克邦Bagalkot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17206(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17206人,其中男性8580人,女性8626人;0—6岁人口2386人,其中男1212人,女1174人;识字率58.
  • 鲍学全鲍学全(1957年6月-),安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1974年12月至1978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一一团服役;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3月至1982年12月,在吉林医科大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