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作战

✍ dations ◷ 2025-07-29 12:50:44 #太空作战

太空战争指将太空作为战场的想定情况,因为人类史上至今未发生实质太空战争。

冷战后期,洲际弹道导弹成为美苏间核威慑的主力,反导弹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首次提出了在外太空拦截敌方的洲际导弹和航天器,其技术设想包括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

冷战结束后,太空资产渐渐成为许多大国的重要设施,人造卫星的侦查和卫星定位功能对资讯化战场时代重要性无可比拟,从军队调动到精准武器导引都需要太空设施,甚至有太空武器的研发问世;可以在轨道上击落导弹和飞机,然而由于军事保密性,目前多数平民对于太空武器到底发展(甚至布署)到何程度依然有大量未可知讯息。

因此攻击太空设施对于战争中的优势有巨大重要性,因而也衍生出如何防御太空设施的技术,若能瘫痪敌军的太空能力同时自己却保有太空能力无疑具有重大战场优势,这也是太空战争的想定基础。

攻地卫星的概念几乎于人造卫星发明的时期就同步出现,也就是利用卫星上发射的武器攻击地面、地下,可能是种能量束或是实体弹,前苏联曾经出现在太空部属核弹发射台的概念,实为一大型卫星载台,上面预载多枚核弹可以对地发射,可以大幅压低敌方反应时间,某种程度也能反制美国星际大战计划,因为少了导弹发射的上升段和中间段的时间,直接在目标上空往下打击,大幅减少被拦截的几率。此种卫星的实体弹型在技术上没有不可行性,但是没有公开资料表明是否有类似装置已经被制造甚至布署。

反导弹卫星最著名的事件为美国星战计划,美国总统雷根在冷战后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太空飞行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镭射、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

这种太空武器的概念为从太空侦测弹道导弹上升发射的火焰以识别,之后动用一具或多具的卫星网试图消灭该导弹,方法可能发射某种能量束或是实体弹,然而此种武器的概念若是得到增强不排除有直接攻击地面的能力,然而根据美国星战计划结论,这种构想因为技术和成本问题太大,至今没有成功的装置被制造出来。

反卫星导弹是使用导弹攻击环绕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武器系统。导弹可以由地面或者是水面的发射平台发射,或者是由航空或者是太空飞行器在运到较高的高度之后发射。反卫星导弹针对的是军用卫星,尤其是在低轨道上的侦查,电子情报搜集以及海洋侦测卫星等等。

目前在环绕地球轨道中部署反卫星武器的行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公开或是正面承认,然而包括美国与俄罗斯等有能力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都可能掌握相关的技术或者是系统。目前已证实曾成功以导弹摧毁人造卫星实验的国家包括前苏联、美国和中国。

公开讯息中已知最早此类武器概念实现出现在美国1979年渥特(Vought)公司获得一份研发空载反卫星导弹的合约,渥特公司利用SRAM-A导弹的推进段作为第一段与Altair III火箭作为第二段,加上红外线寻标器以及撞击弹头,共同组成ASM-135A反卫星导弹,1985年以F-15试射进入太空击落卫星。之后的重大事件为2007年中国反卫星导弹测试,在该试验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一枚开拓者1号系列火箭携带动能弹头,以反方向8公里/秒的速度,击毁了轨道高度865公里卫星。

与反卫星导弹类似概念,但是将发射物换成激光束,击中卫星使其烧毁或损坏。

1975年10月18日,美国在印度洋上空647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受到来自苏联西部的强红外闪光的干扰,不能正常工作。1975年10月18日,在莫斯科以南50公里处,苏联连续5次用氟化氢激光器照射了两颗飞临西伯利亚上空用以监视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美国早期预警卫星,使其红外传感器失效达4小时之久。 由此推断前苏联可能已经拥有接近实战部属的反卫星激光,也从而推断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武器的可能性非常高,该种武器只需布署在地面隐蔽位置就能使用,成本效益非常高,技术难点则是激光必须穿越大气层打向太空,能量衰减问题和目标侦测瞄准问题是科技难点。

反卫星卫星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已经出现的概念。又称自杀卫星,备有常规弹头或核弹,目前需要发展"自动寻的"或甚至"发射后不用管"的寻找的相关科技。

在美国雷根时代主导的战略防御倡议时代中, 1986年中国解放军出版的《现代军事科技基础知识》指出,“反卫星卫星尽管已处于实用阶段,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并总结当时苏联及美国的相关能力为:苏联在反卫星卫星“略占优势”,而美国则在反卫星导弹“明显领先”。

反卫星卫星的反卫星手段主要有:

相关

  • 博弈语义博弈语义是一种基于博弈论定义真或有效性等逻辑概念的形式语义,比如游戏者的赢策略。保尔·洛伦茨首先在1950年代晚期为逻辑引入了博弈语义。此后在逻辑中已经研究了很多不同
  • 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异戊酯(化学式:C5H11ONO)是异戊醇生成的亚硝酸酯。无色至淡黄色、青黄色具有挥发性澄清液体。有水果香味。不溶于水,能溶于醇、醚。遇光和空气分解。由异戊醇和亚硝酸钠酯
  • 内志与汉志王国内志与汉志王国(阿拉伯语:مملكة الحجاز ونجد‎,),是在1925年,伊本·沙特所建立的内志苏丹国兼并汉志王国后,在1926年,建立的一个政治统一体。1926年1月8日,伊本·沙特
  • 莱拉·施耐普斯莱拉·施耐普斯(Leila Schneps,1961年12月22日-),美国女数学家,居住在法国,供职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和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朱西厄校区(英语:Jussieu Campus)数学研究所, 她
  • 质子自旋危机质子自旋危机(英语:Proton spin crisis),有时称作“质子自旋之谜”,是1987年的一次实验促成的理论危机,该实验试着测定质子自旋的组成结构,由欧洲μ子共同研究(英语:European Muon Co
  • 康斯坦丁·巴尔蒙特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巴尔蒙特(Константин Дмитриевич Бальмонт,1867—1942),俄罗斯象征主义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1886年入莫斯科大学法
  • 应用科学硕士应用科学硕士(英语:Master of Applied Science),常简写为MASc、MAppSc、MApplSc、M.A.Sc.、MAS等,是一种在英联邦地区较为常见的学位名称。在英联邦地区,应用科学硕士一般指涉较工
  • 汉纳峰坐标:82°36′S 53°10′W / 82.600°S 53.167°W / -82.600; -53.167汉纳峰(英语:Hannah Peak)是南极洲的山峰,位于伊利沙伯女皇地,处于沃克峰东北面4公里的杜费克山西南端,属于彭
  • 宫原华音宫原华音(日语:宮原 華音,みやはら · かのん,1996年4月8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日本模特儿和演员。日本芸术高等学园卒业。日本体育大学
  • 精选辑精选辑(英文:Greatest hits或Best album)是音乐专辑的一种,通常内含之前发售过的专辑曲目,或者同时额外收录一些从未发表的曲目。与一般音乐专辑相比,精选辑里收录的曲目,多数已在其他专辑中发行过,而且是该歌手或演唱团体最知名的歌曲,不过在个别情况下,精选辑也会加入少量从未发表的曲目。由于精选辑中收录的也常是经常在电视及广播中出现的歌曲,因此除了歌迷之外,也会吸引其他人士的购买欲,因而通常较一般发售的专辑销量为高。精选辑推出的原因,通常发生于以下的情况:通常精选辑的推出,都是歌手或演唱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