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作战

✍ dations ◷ 2025-05-19 14:14:07 #太空作战

太空战争指将太空作为战场的想定情况,因为人类史上至今未发生实质太空战争。

冷战后期,洲际弹道导弹成为美苏间核威慑的主力,反导弹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首次提出了在外太空拦截敌方的洲际导弹和航天器,其技术设想包括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

冷战结束后,太空资产渐渐成为许多大国的重要设施,人造卫星的侦查和卫星定位功能对资讯化战场时代重要性无可比拟,从军队调动到精准武器导引都需要太空设施,甚至有太空武器的研发问世;可以在轨道上击落导弹和飞机,然而由于军事保密性,目前多数平民对于太空武器到底发展(甚至布署)到何程度依然有大量未可知讯息。

因此攻击太空设施对于战争中的优势有巨大重要性,因而也衍生出如何防御太空设施的技术,若能瘫痪敌军的太空能力同时自己却保有太空能力无疑具有重大战场优势,这也是太空战争的想定基础。

攻地卫星的概念几乎于人造卫星发明的时期就同步出现,也就是利用卫星上发射的武器攻击地面、地下,可能是种能量束或是实体弹,前苏联曾经出现在太空部属核弹发射台的概念,实为一大型卫星载台,上面预载多枚核弹可以对地发射,可以大幅压低敌方反应时间,某种程度也能反制美国星际大战计划,因为少了导弹发射的上升段和中间段的时间,直接在目标上空往下打击,大幅减少被拦截的几率。此种卫星的实体弹型在技术上没有不可行性,但是没有公开资料表明是否有类似装置已经被制造甚至布署。

反导弹卫星最著名的事件为美国星战计划,美国总统雷根在冷战后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太空飞行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镭射、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

这种太空武器的概念为从太空侦测弹道导弹上升发射的火焰以识别,之后动用一具或多具的卫星网试图消灭该导弹,方法可能发射某种能量束或是实体弹,然而此种武器的概念若是得到增强不排除有直接攻击地面的能力,然而根据美国星战计划结论,这种构想因为技术和成本问题太大,至今没有成功的装置被制造出来。

反卫星导弹是使用导弹攻击环绕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武器系统。导弹可以由地面或者是水面的发射平台发射,或者是由航空或者是太空飞行器在运到较高的高度之后发射。反卫星导弹针对的是军用卫星,尤其是在低轨道上的侦查,电子情报搜集以及海洋侦测卫星等等。

目前在环绕地球轨道中部署反卫星武器的行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公开或是正面承认,然而包括美国与俄罗斯等有能力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都可能掌握相关的技术或者是系统。目前已证实曾成功以导弹摧毁人造卫星实验的国家包括前苏联、美国和中国。

公开讯息中已知最早此类武器概念实现出现在美国1979年渥特(Vought)公司获得一份研发空载反卫星导弹的合约,渥特公司利用SRAM-A导弹的推进段作为第一段与Altair III火箭作为第二段,加上红外线寻标器以及撞击弹头,共同组成ASM-135A反卫星导弹,1985年以F-15试射进入太空击落卫星。之后的重大事件为2007年中国反卫星导弹测试,在该试验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一枚开拓者1号系列火箭携带动能弹头,以反方向8公里/秒的速度,击毁了轨道高度865公里卫星。

与反卫星导弹类似概念,但是将发射物换成激光束,击中卫星使其烧毁或损坏。

1975年10月18日,美国在印度洋上空647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受到来自苏联西部的强红外闪光的干扰,不能正常工作。1975年10月18日,在莫斯科以南50公里处,苏联连续5次用氟化氢激光器照射了两颗飞临西伯利亚上空用以监视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美国早期预警卫星,使其红外传感器失效达4小时之久。 由此推断前苏联可能已经拥有接近实战部属的反卫星激光,也从而推断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武器的可能性非常高,该种武器只需布署在地面隐蔽位置就能使用,成本效益非常高,技术难点则是激光必须穿越大气层打向太空,能量衰减问题和目标侦测瞄准问题是科技难点。

反卫星卫星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已经出现的概念。又称自杀卫星,备有常规弹头或核弹,目前需要发展"自动寻的"或甚至"发射后不用管"的寻找的相关科技。

在美国雷根时代主导的战略防御倡议时代中, 1986年中国解放军出版的《现代军事科技基础知识》指出,“反卫星卫星尽管已处于实用阶段,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并总结当时苏联及美国的相关能力为:苏联在反卫星卫星“略占优势”,而美国则在反卫星导弹“明显领先”。

反卫星卫星的反卫星手段主要有:

相关

  • MIT马萨诸塞理工学院(英语: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为MIT),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861年,主校区沿查尔斯河而建,当时目
  • 摩西·达扬摩西·达扬(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
  • 阿理嗣阿理嗣(荷兰语:Jules A. van Aalst,1858年10月14日-20世纪?),比利时那慕尔人。他于1881年起在中国海关任职,1884年出版《中国音乐》(Chinese Music)一书,台湾音乐学者韩国�称此书为“195
  • 电影配乐电影配乐指在电影作品中出现的主题音乐。一般应配合情节发展和场景的情绪,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电影配乐经常与原声带混淆不清,但是原声带还包含在影片中可听得见的音效与对话
  • 吉布斯-杜安方程热力学中的吉布斯-杜安方程(英语:Gibbs-Duhem equation),描述了一个热力学系统中的组分的化学势变化之间的关系:其中 N i
  • 第五共和国 (电视剧)《第五共和国》(韩语:제5공화국/第5共和國 ),是韩国MBC电视台于2005年4月23日至2005年9月11日播放的电视剧,总共41集。这部电视剧用重建和资料画面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自1979年10
  • 濑田站 (滋贺县)濑田站 (日语:瀬田駅/せたえき  */?)是一由西日本旅客铁道(JR西日本)所经营的铁路车站,位于日本滋贺县大津市,是JR西日本东海道本线(琵琶湖线)沿线车站之一,属于JR西日本京都支社所管
  • 波兰-乌克兰关系波兰-乌克兰关系(波兰语:Stosunki polsko-ukraińskie,乌克兰语:Українсько-польські відносини)是波兰和乌克兰两个欧洲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两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共同历史,乌克兰西部的一些地区(如利沃夫)曾经是波兰的一部分。1990年代初期,乌克兰脱离苏联独立后,波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乌克兰独立的国家,两国于1992年1月8日建交。此后,尽管双方之间的历史争端可能重新浮出水面,但并未对两国关系造成严重影响。乌克兰和波兰分别是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三大斯拉夫国
  • 凯尔·布朗凯尔·布朗(英语:Kyle Brown,1987年2月6日-),南非男子橄榄球运动员。他曾代表南非七人制国家队参加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七人制橄榄球比赛,获得一枚铜牌。Template: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七人制橄榄球比赛南非队阵容
  • 周苛周苛(?-前203年),泗水郡沛县人,汉王刘邦大臣,战败,不降项羽而被杀。秦朝为泗水郡卒史,投靠沛公刘邦为谋臣。刘邦称汉王,周苛为其御史大夫。汉王四年(前204年),项羽趁刘邦离开去打鲁城进攻荥阳,刘邦离开荥阳时命周苛和魏王豹等守城。周苛认为魏王豹不可靠而杀之。城破,周苛不降,项羽怒而将他烹杀。周苛忠义可风,被许多地方奉祀为城隍,如福建都城隍庙、海澄城隍庙。宋代林通《长乐图经》说:“(城隍)庙之神乃西汉御史周苛也。”《海澄县志》记载,明穆宗隆庆年间闽南海澄人民,奉祀周苛为海澄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