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作战

✍ dations ◷ 2025-10-24 12:22:47 #太空作战

太空战争指将太空作为战场的想定情况,因为人类史上至今未发生实质太空战争。

冷战后期,洲际弹道导弹成为美苏间核威慑的主力,反导弹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首次提出了在外太空拦截敌方的洲际导弹和航天器,其技术设想包括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

冷战结束后,太空资产渐渐成为许多大国的重要设施,人造卫星的侦查和卫星定位功能对资讯化战场时代重要性无可比拟,从军队调动到精准武器导引都需要太空设施,甚至有太空武器的研发问世;可以在轨道上击落导弹和飞机,然而由于军事保密性,目前多数平民对于太空武器到底发展(甚至布署)到何程度依然有大量未可知讯息。

因此攻击太空设施对于战争中的优势有巨大重要性,因而也衍生出如何防御太空设施的技术,若能瘫痪敌军的太空能力同时自己却保有太空能力无疑具有重大战场优势,这也是太空战争的想定基础。

攻地卫星的概念几乎于人造卫星发明的时期就同步出现,也就是利用卫星上发射的武器攻击地面、地下,可能是种能量束或是实体弹,前苏联曾经出现在太空部属核弹发射台的概念,实为一大型卫星载台,上面预载多枚核弹可以对地发射,可以大幅压低敌方反应时间,某种程度也能反制美国星际大战计划,因为少了导弹发射的上升段和中间段的时间,直接在目标上空往下打击,大幅减少被拦截的几率。此种卫星的实体弹型在技术上没有不可行性,但是没有公开资料表明是否有类似装置已经被制造甚至布署。

反导弹卫星最著名的事件为美国星战计划,美国总统雷根在冷战后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太空飞行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镭射、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

这种太空武器的概念为从太空侦测弹道导弹上升发射的火焰以识别,之后动用一具或多具的卫星网试图消灭该导弹,方法可能发射某种能量束或是实体弹,然而此种武器的概念若是得到增强不排除有直接攻击地面的能力,然而根据美国星战计划结论,这种构想因为技术和成本问题太大,至今没有成功的装置被制造出来。

反卫星导弹是使用导弹攻击环绕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武器系统。导弹可以由地面或者是水面的发射平台发射,或者是由航空或者是太空飞行器在运到较高的高度之后发射。反卫星导弹针对的是军用卫星,尤其是在低轨道上的侦查,电子情报搜集以及海洋侦测卫星等等。

目前在环绕地球轨道中部署反卫星武器的行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公开或是正面承认,然而包括美国与俄罗斯等有能力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都可能掌握相关的技术或者是系统。目前已证实曾成功以导弹摧毁人造卫星实验的国家包括前苏联、美国和中国。

公开讯息中已知最早此类武器概念实现出现在美国1979年渥特(Vought)公司获得一份研发空载反卫星导弹的合约,渥特公司利用SRAM-A导弹的推进段作为第一段与Altair III火箭作为第二段,加上红外线寻标器以及撞击弹头,共同组成ASM-135A反卫星导弹,1985年以F-15试射进入太空击落卫星。之后的重大事件为2007年中国反卫星导弹测试,在该试验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一枚开拓者1号系列火箭携带动能弹头,以反方向8公里/秒的速度,击毁了轨道高度865公里卫星。

与反卫星导弹类似概念,但是将发射物换成激光束,击中卫星使其烧毁或损坏。

1975年10月18日,美国在印度洋上空647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受到来自苏联西部的强红外闪光的干扰,不能正常工作。1975年10月18日,在莫斯科以南50公里处,苏联连续5次用氟化氢激光器照射了两颗飞临西伯利亚上空用以监视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美国早期预警卫星,使其红外传感器失效达4小时之久。 由此推断前苏联可能已经拥有接近实战部属的反卫星激光,也从而推断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武器的可能性非常高,该种武器只需布署在地面隐蔽位置就能使用,成本效益非常高,技术难点则是激光必须穿越大气层打向太空,能量衰减问题和目标侦测瞄准问题是科技难点。

反卫星卫星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已经出现的概念。又称自杀卫星,备有常规弹头或核弹,目前需要发展"自动寻的"或甚至"发射后不用管"的寻找的相关科技。

在美国雷根时代主导的战略防御倡议时代中, 1986年中国解放军出版的《现代军事科技基础知识》指出,“反卫星卫星尽管已处于实用阶段,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并总结当时苏联及美国的相关能力为:苏联在反卫星卫星“略占优势”,而美国则在反卫星导弹“明显领先”。

反卫星卫星的反卫星手段主要有:

相关

  • 线粒体基质蛋白质线粒体基质蛋白质(英语:mitochondrial matrix protein)是对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的蛋白质的统称。线粒体基质中蛋白质浓度较高,但其中只有极少数是由线粒体基因组内的基因编码的,绝
  • 尼尔斯·克里斯托弗·杜奈尔尼尔斯·克里斯托弗·杜奈尔(瑞典语:Nils Christoffer Dunér,1839年5月21日-1914年11月10日),瑞典天文学家。1839年5月21日生于马尔默胡斯省比勒贝里亚。其父母是尼尔斯·杜奈尔
  • 青囊书青囊书传说是华佗所编写的医书,记载着华佗一生的医学心得。《三国志》(卷29)载: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彊,索火烧之。《后汉书》(卷82下)载:佗临死
  • 盖尔坦·杜加基坦·杜加(法语:Gaëtan Dugas,法语国际音标:;1953年2月20日-1984年3月30日)是一名加拿大籍男同性恋者及加拿大航空的空中服务员,在确诊艾滋病后他的性生活依然活跃。他曾被美国疾
  • 维多利亚·纽兰维多利亚·纽兰(英语:Victoria Nuland ,196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曾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维多利亚·纽兰曾在2005年到2008年间任美国驻北约大使。纽兰拥有布朗大学学士学
  • 川鄂小檗川鄂小檗(学名:)为小檗科小檗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甘肃、河南、贵州、湖北、四川、陕西、湖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常生于林缘、林下、
  • 金澔辰金澔辰(1994年8月8日-),又名金鑫,男,朝鲜族,吉林人,中国大陆男演员,身高186cm,体重63KG。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12级表演系本科班。金澔辰出生于吉林省,朝鲜族。高中时曾在北艺创星艺考
  • 铃木秀人铃木秀人(1974年10月7日-),日本职业足球员,前日本国家足球队成员。1997年,他共为日本国家足球队出场1次。
  • 布里切博尔峰布里切博尔峰(英语:Brichebor Peak)是南极洲的山峰,座标,位于埃尔斯沃思地,属于埃尔斯沃思山脉的森蒂纳尔岭,是文森山的一部分,海拔高度2,900米(9,510英尺),以保加利亚的山峰命名。坐标
  • 孟子家族孟子家族是孟子后裔的总称。明建文2年,惠帝钦赐孔氏八字行辈:“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以供取名。明崇祯元年,原行辈已经不够用,经65代衍圣公孔胤植奏准续十字,取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