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24°51′20″N 121°49′19″E / 24.855668°N 121.821810°E / 24.855668; 121.821810
头城开成寺城隍庙,是位于台湾宜兰县头城镇新建里的观音寺兼城隍庙,主祀观音菩萨、安溪城隍,配祀吴沙,并在农历七月三十会举行抢孤活动。
相传此寺观音神像是嘉庆元年(1796年)吴沙率先民开垦时携带而来,于今福德坑溪铁路桥下附近草建茅庐恭奉。嘉庆二年(1797年)建庙,称为“佛祖庙”。翌年,吴沙逝去,民众在嘉庆四年(1799年)于此寺右侧建吴沙祠,数年后又建左殿奉大众爷,称“大众爷庙”。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福德坑溪水暴涨,拾获一尊被视为安溪城隍的神像,遂迎奉至佛祖庙同祀。
咸丰八年(1858年),头围县丞王兆鸿在乌石港前建立昭绩碑,同时将乡勇骨骸收集,在寺旁建立开兰英灵祠,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举办祭典。
同治三年(1864年)佛祖庙与开兰英灵祠同遭洪水毁去,翌年于现址重建并更名为“开成寺”。同治五年(1866年)获赠“慈云普被”匾。同治十一年(1872年)开成寺左侧建昭德祠,附祀杨廷理、吴沙、赖柯基、许天送、林汉中、张德明、何长兴、赵隆盛、柯有成、吴翼飞、黄君佐、林朝瑞等禄位。该年获赠“法雨培兰”匾。
1903年,新建将军庙乩童说城隍爷盼信众能为祂另外建庙,于是仕绅林赞武、林振立、吴石成、吴瑞、吴成坤、李秀、邹旺、黄枝元、陈两等人筹募,但工程耽搁,直到1920年正月初六,头城城隍庙才于开成寺邻地落成晋座。因福德坑溪兴建了堤防,原先紧邻福德坑溪河道的凤莱市集改到开成寺暨城隍庙前广场。
1989年,头城开成寺、头城城隍庙管委会决定合并两庙。该年10月拆除旧庙,庙方增购260余坪土地让建坪达660坪。1994年4月末,两庙放置于临时铁皮屋的百年历史神像遭窃,其中城隍庙损失董排爷两尊、七爷八爷各一尊、文武判各一尊、城隍夫人二尊和注生娘娘一尊,而开城寺损失观音菩萨一尊。
1998年10月14日10点30分,举行落成典礼,县府主秘陈源发、民政局长陈木水、省渔会理事长郑美兰、该庙重建委员会主委邱金鱼、管理委员会主委庄锡财,以及吴沙第八代孙吴德旺等人等人出席。
庙方的城隍爷神像有儿女陪祀,为1976年龙年时信徒所赠,儿子就有七位,因有人认为不能重男轻女,又加塑了三位女儿神像。
陪祀城隍爷的六房科神像据传是头城的罗阿忠所雕制。2005年10月21日,任教于大叶大学的李奕兴见到后,评价这六尊神像,打破1比4的神像制作比例,以真人身长缩小雕刻,表情、仪态细腻,在台湾非常少见。
属于此城隍庙系统下之神尪会在2007年兰阳博物馆统计时,有十七个,共拥有二十六尊大神尪。迎春时,庙方的神尪会参与绕境,由两尊小鬼开路,青爷、白爷紧接在后。
头城的宗教盛事有头城大拜拜跟头城抢孤。而所谓的“头城抢孤”,实际上是属于头城开成寺中元祭典的一个最后活动。
开成寺举行中元普渡用意与头城开垦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嘉庆年间,吴沙率众开垦头围时造成众多伤亡,加上伤亡者大多只身来此开垦,殁后无后代祭祀,地方人士有感于此而举办。
以合称为“四大柱”、“顶四柱”的主会、主醮、主坛、主普这四职务主要筹办醮局各事项首要职务,各一人担任。主会,为醮坛之总监督;主醮,督导道士,负责祭仪者;主坛,负责办理醮坛之建设与拆除;主普,为普度负责人,办理普施赈济者。四大柱下又设副会首、协会首、都会首、赞会首等,称为“四小柱”、“下四柱”,作为辅助执行。
在斗首方面,有头城镇的二十四个里、及礁溪乡的白云、玉石二村的代表担任。1991年复办抢孤活动,增设斗灯首、进宝首、百福首、民安首、利通首、国泰首、招财首与合会首。原先有水官首,但无承接单位,故予以删除。其中,百福首为原武陵庄二十九角会炉主负责担任、合会首由是镇内摊贩组成的新益社炉主担任、瑞祥首为镇内肉商、铺炉主担任。
值年炉主则是一个虚构的“林必盈”的化名。相传对普渡不满的孤魂会找上炉主,遂无人敢予承接,故以拟虚名。
过去都在头城寺前为醮局与抢孤的会场,但2004年后改于乌石港举行,开成寺改设主普醮坛一座。除主普设在开成寺外,其余主会、主醮、主坛此三大柱首的醮坛,分别设在武营里的武营土地公庙前、城南里的南门福德祠后方路、新建里的新建将军庙前。
农历七月初一,于会场地举行设破土典礼,再用竹子作搭棚,将孤棚与饭棚分别搭设于醮坛前方不远处的左方、右方,孤棚后方设戏台一座。醮坛前方还竖立灯篙,以召请神灵与孤魂。三清坛要与三清坛相对。大士爷、寒林院、同归所、金山、银山、经衣山等纸糊,置于醮坛两侧的坚固遮蔽帐棚中。
醮局从日治到2000年间皆由佛门担任,后因地方信众倡议,于神前掷筊后换改由正一派道士主持。
早期,头城庆元宫前原有码头,大坑里的船家可提供帆船桅杆作为搭设孤棚之用,造成头城抢孤的孤棚都比其他地方高大。再加上因头城在宜兰历史发展上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及吴沙的拓垦,造就了头城特有的抢孤结构和样态。
有宜兰传说故事是杨士芳年少时,从宜兰徒步赶到头城看抢孤,当快走头城时,因草鞋打脚,索性藏在路边田野的林投树下,准备回程时寻回再穿。后,有一群野鬼经过,见一小鬼就地蹲在该树下不肯走,就对小鬼催促为何不去抢食。林投树下的小鬼却郑重说,土地公临时交付任务,负责看管一位官老爷的鞋子。后来林投树下,便是杨士芳的墓地。
关于清治时期头城抢孤的活动样貌,在《噶玛兰志略》和《噶玛兰厅志》均缺乏明确的记载。直到日治时期,其记载、报导及研究等就陆陆续地展现出来。如1935年9月8日《台湾日日新报》的报导特别以“全岛唯一”为标题,之后1936年增田福太郎、与1937年铃木清一郎也前来观察、记录。在日治时期,已具有观光、休闲及游乐的性质,如台北宜兰铁路会加开临时列车,日本警察也会出来指挥交通,专卖品零售业者也搭上相关的商业广告活动。然而,随着皇民化运动,该活动被压制。
战后,1946年,首任乡长卢缵祥倡议复办抢孤。该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深夜的抢孤,发生一死一伤,次年加装安全网却仍传出意外,镇长黄竹旺因而停办。1949年代表会持续办理抢孤筹备时,台北县政府宜兰区署命令停止抢孤。
1991年,强调文化立县的宜兰县长游锡堃,为纪念吴沙开垦宜兰195周年,举行了噶玛兰人返乡寻根活动等活动,并决定复办头城抢孤。1991年开始复办三年后停办,1996年再复办一次后又停办七年,直到2004年复办。
2006年报导,崁顶乡地方人士曾数度往头城抢孤仪式,希望屏东县府及中央能有经费来恢复北院庙的抢孤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