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季刊

✍ dations ◷ 2025-05-16 19:26:48 #美国季刊杂志,美国停刊科幻杂志,1940年创刊的杂志,1958年停刊杂志,纸浆杂志,20世纪40年代创刊的科幻杂志,马萨诸塞州杂志

《科幻季刊》(英语:)是美国科幻纸浆杂志,1940年创刊后一度在1943年停刊,后又于1951年复刊,1958年再度停刊。除前两期是查尔斯·霍尼格主编外,其余36期均为罗伯特·朗兹主编。20世纪30年代末,科幻杂志蓬勃发展,出版商路易斯·西尔伯克莱特借机推出包括《科幻季刊》在内的三本科幻杂志。但因二战爆发导致销售不畅和纸张短缺,三本杂志都未能坚持到战争结束。1950至1951年科幻文学市场复苏后,西尔伯克莱特将《科幻季刊》和另一本杂志复刊。1958年再度停刊时,《科幻季刊》已是美国市场上最后一种科幻纸浆杂志,其他科幻杂志要么已经停刊,要么变更出版规格。

《科幻季刊》的出版政策是每期转载一部长篇小说作为头条,西尔伯克莱特取得两部早期科幻小说及雷·卡明斯多部著作的转载权。霍尼格和朗兹的稿费预算都很少,特别是霍尼格实在难以买到好作品刊登。相比之下朗兹靠着人脉还能勉强维持,他在未来派作家圈子里有许多朋友愿意帮衬,其中包括艾萨克·阿西莫夫、詹姆斯·布莱什和唐纳德·沃尔海姆。杂志复刊后的出版政策不变,但实际刊登的头条小说大多远达不到长篇标准。杂志刊登的名家名作包括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第二次黎明》,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以及詹姆斯·布莱什的《共同时间》。

科幻文学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就开始出版,但起初没有独立发行,直到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推出历史上第一本纯科幻杂志《惊奇故事》才改变局面。到了30年代末,科幻杂志市场呈现井喷,曾与根斯巴克合作的出版商路易斯·西尔伯克莱特(Louis Silberkleit)于1939年3月通过旗下蓝丝带杂志(Blue Ribbon Magazines)推出《科幻》()。查尔斯·霍尼格(Charles Hornig)曾于1933至1936年主编根斯巴克推出的《神奇故事》(),经老东家推荐,他在1938年10月获西尔伯克莱特聘请。霍尼格没有专用办公室,只能在家工作,需要时把文稿和书样带去杂志社,或把排好版的文稿拿回家校对。西尔伯克莱特手下总编艾伯纳·桑德尔(Abner J. Sundell)对科幻文学缺乏了解,没有参与新杂志运营,所以霍尼格在作品拍板上完全自主。

为分摊成本,西尔伯克莱特很快决定再推出两本杂志,《未来虚构》()创刊号于1939年11月问世,随后就是1940年7月的《科幻季刊》创刊号,三本杂志均由霍尼格主编。1940年10月,身为和平主义者的霍尼格收到服役通知,然后决定迁居加利福尼亚州并登记为良心拒服兵役者。虽然他在西海岸继续覆行主编职责,但西尔伯克莱特对此不满,决定只由霍尼格继续主编《科幻》,邀请山姆·莫斯科维茨(Sam Moskowitz)执掌另外两本杂志。莫斯科维茨没有接受,事后还称他“永远不会抢别人的工作”。不过,未来派(Futurians)作家唐纳德·沃尔海姆(Donald Wollheim)听闻西尔伯克莱特招主编的消息后转告同好罗伯特·朗兹(Robert W. Lowndes),建议他尽快致信西尔伯克莱特。据朗兹事后回忆,沃尔海姆建议他自荐主编科幻杂志,并且薪酬上可以比霍尼格低一点,同时在信中标出当时所有科幻杂志存在的失误,特别是霍尼格有责任的那些。1940年11月,西尔伯克莱特聘请朗兹,但据霍尼格回忆,这实际上是他移居加利福尼亚州后各方协商的结果,朗兹事后同意他的看法,觉得这很可能才是老板请他取代霍尼格的真正原因。

朗兹接手后两本杂志发行的第一期分别是1941年春的《科幻季刊》和1941年4月的《未来虚构》。起初西尔伯克莱特不像对待霍尼格那样完全放权,朗兹为1941年4月《未来虚构》选择的七篇文章有五篇遭拒,但据新主编回忆,这年8月刊时,东家“已经对我的工作能力放心,不需要复审我认可的小说”。

1950年,西尔伯克莱特复刊《未来虚构》,次年又复刊《科幻季刊》,首期杂志是1951年5月号。1952年,他又推出新杂志《动态科幻》(),三本都是朗兹主编的纸浆杂志。杂志销量喜人,但此时文摘尺寸渐趋热门,西尔伯克莱特打算尝试。1955年末,《动态科幻》已经停刊,《未来虚构》改成文摘尺寸,同时把《科幻》更名《科幻故事》()后采用文摘尺寸复刊,仅有《科幻季刊》保持纸浆杂志规格,因为老板觉得季刊文摘杂志不如季刊纸浆杂志畅销。纸浆杂志此时已然式微,1956年《异世界》()改为文摘尺寸后,市场上保持纸浆规格的科幻杂志只有《科幻季刊》。1957年,大型杂志分销商美国新闻公司(American News Company)突然清盘,美国杂志销售网因此剧变,再加上销量欠佳,《科幻季刊》终于停刊,1958年2月刊为最后一期。

西尔伯克莱特的杂志稿酬预算很低,霍尼格的朋友朱利叶斯·施瓦兹(Julius Schwartz)是文学经纪人,代理作家的作品均可供霍尼格选择,但施瓦兹要求的稿费下限是每字一美分,否则文章不能标出作者姓名。霍尼格付不起这个价格,最终他从朋友手中买来的作品大多署化名刊载,稿酬为每字半美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买到的大部分文章都曾被稿酬更高的出版物拒收,所以作品质量平平,即便出自名家也不例外。另外,《科幻季刊》不像别的杂志那样只要确定接受就支付稿费,必须等到刊载杂志出版后才付款,进一步导致作家不愿投搞。

西尔伯克莱特期望每期《科幻季刊》登载一篇长篇小说,他获得根斯巴克同意转载《科学神奇季刊》()的两篇小说,分别是R·H·罗曼斯(R.H. Romans)的《月球征服者》()和奥托·威利·盖尔(Otto Willi Gail)的《机遇无限》()。虽然有些过时,但这些小说品质比霍尼格买来的其他作品好。朗兹接手后,杂志每期刊登一部长篇的政策不变,西尔伯克莱特依然亲自选择部分作品,最终有五部雷·卡明斯(Ray Cummings)的著作在《科幻季刊》转载,时间跨度接近两年,第一部是1941年夏的《征服者塔拉诺》()。朗兹从未来派作家手中买来许多作品,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整体而言杂志品质改善,与同期其他杂志相比只高不低。

1951年复刊后,虽然杂志依然声称每期刊登一部长篇小说,但实际上大部分头条小说都达不到长篇标准,仅有极少数例外。同时,《科幻季刊》复刊后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刊登转载作品。朗兹能够支付的稿酬无法同占据领先地位的杂志竞争,但他依然表现出优秀的编辑功底,把每期季刊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科幻季刊》仍然偶有刊载未来派作家的作品,朗兹还找来一些新手合作,如波尔·安德森、威廉·泰恩和亚瑟·查理斯·克拉克。1951年8月号杂志登有克拉克的《第二次黎明》(),是《科幻季刊》上较为优秀的小说,其他名作包括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1956年11月),以及詹姆斯·布莱什(James Blish)的《共同时间》(,1953年8月)。朗兹还在杂志上选登一些高品质的非虚构作品,如詹姆斯·布莱什的科幻中的科学系列文章,托马斯·克莱尔森(Thomas D. Clareson)和斯普拉格·德·坎普(L. Sprague de Camp)的科幻主题文章等。布莱什于1953年通过化名小威廉·阿瑟林(William Atheling, Jr.)指出,朗兹主编西尔伯克莱特所有科幻杂志的工作表现“好到出人意料”,特别是考虑到杂志稿酬又低,付款又慢。

《科幻季刊》始终保持纸浆杂志规格,除前两期是查尔斯·霍尼格主编外,其余36期都是罗伯特·朗兹掌舵。首轮发行的十期均为144页,定价25美分;复刊再发的28期绝大多数是128页,但1953年11月至1957年5月共15期只有96页,定价也大部分是25美分,但在1957年8月涨至35美分。除创刊号由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的双动杂志(Double Action Magazines)出版外,其他各期都是哥伦比亚出版社(Columbia Publications)发行。两家公司的业主都是路易斯·西尔伯克莱特。

《科幻季刊》发行过三期英国重印版,均由杰拉尔德·斯旺(Gerald Swan)出版。1940年夏的美国原版转印过两次,第一次有删节,书名《洋基科幻》(),1942年2月号,第三期;第二次是1943年的平装书《月球征服者》,无删节。1941/42年冬的美国原版杂志也在1943年推出英国重印版,书名《进入第四维度和其他故事》()。

复刊后的《科幻季刊》前13期有十期经索普与波特出版社(Thorpe & Porter)发行英国版,与原版相比有删节。原版前13期从1951年5月持续到1954年5月,英国再版的十期从1952年2月发行至1955年8月,未转印的三期分别是1951年11月、1952年5月和1953年8月。英国再版的顺序与原版不同,分别是:1951年5月、1951年8月、1952年2月、1952年11月、1952年8月、1953年5月、1954年2月、1953年11月,1953年2月、1954年5月。前两期杂志定价十便士,之后八期均为五便士,第一期为132页,第二期130页,第三、四期100页,后六期98页。

《科幻故事》没有专门的选集问世,不过伊万·霍华德(Ivan Howard)曾于20世纪60年代为西尔伯克莱特的贝尔蒙特图书(Belmont Books)编著选集,所有内容都选自西尔伯克莱特的杂志,其中1963年出版的《罕见科幻》()收录三篇《科幻季刊》小说。

相关

  • 鲸类鲸下目 (学名:Cetacea)旧称鲸目,是偶蹄目的演化支之一,包含了大约八十多种大型的有胎盘海洋哺乳动物,即鲸鱼﹑海豚和鼠海豚。鲸下目的现存物种可分为两个小目:齿鲸(Odontoceti)及须鲸(My
  • 印度教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亚次大陆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并包含许多不同的传统。印度教基于一种独有的知识或哲学观点。它包括了婆罗门教的湿婆派、毗湿奴派、沙克达教及其他
  • 吴自牧吴自牧,生年不详,字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原籍新安,仅知约宋度宗年间人,生平亦无考。吴自牧在南宋亡国后追记钱塘盛况,“缅怀往事,殆犹梦也”,仿《东京梦华录》,撰成《梦粱录》二
  • 台风妮娜正在爆发性增强的莲娜(8月2日)超强台风莲娜(英语:Typhoon Nina,国际编号:7503,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4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Bebeng)是1975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第三个被命名的热
  • 超原子超原子是一个表现出元素的原子性质的原子团簇。钠原子从蒸汽冷却时自然凝结成团簇时优先含有原子个数为(2,8,20,40,58等)的幻数。前两个可以被看作是需要分别填充的第一和第二壳的
  • 艾原道艾原道(英文名:Sylvester Joseph Espelage, O.F.M.,1877年3月24日-1940年10月25日),天主教武昌教区首任主教(1925-1940年)。1877年3月24日,艾原道出生于美国辛辛那提。1900年1月28日成
  • 张力亢进张力亢进(英语:Hypertonia、肌肉压力过高、肌肉张力亢进、肌肉僵直),在文献中、有时等同于反射亢进(Spasticity/hyperreflexia),指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周围损伤所引起的亢进、亦即
  • 放浪《放浪》 (英语:Sweet Degeneration)是台湾导演林正盛于1997年的电影作品,并获选为第48届柏林国际影展正式竞赛片。刚退伍的春生返回父亲经营的宫庙,偷走父亲的钱后在一间又一
  • 埃及艳后般的女人们《埃及艳后般的女人们》(日语:クレオパトラな女たち),2012年日本电视剧,在2012年4月18日至6月6日期间于日本电视台播放。此剧由佐藤隆太主演。2001年:陌生的恋人 - 新白色之恋 -
  • 亨利·提密安卡亨利·提密安卡(英语:Henri Temianka,1906年11月19日-1992年11月7日)是一位小提琴家、指挥和音乐教育者。提密安卡出生于苏格兰格里诺克一个犹太裔波兰人的移民家庭。提密安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