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以冲突

✍ dations ◷ 2024-07-03 00:26:07 #阿以冲突
进行中巴勒斯坦人:约旦(1948–1994) 埃及(1948–1978) 伊拉克(1948–) 叙利亚(1948–) 黎巴嫩(1948–)苏伊士危机:(1956)南黎巴嫩冲突(英语:South Lebanon conflict (1985–2000)):消耗战争:(1967–70)≈22,570名军人死亡 ≈1,723名平民死亡阿拉伯-以色列冲突(阿拉伯语:الصراع العربي الإسرائيلي‎、Aṣ-Ṣirāʿ al-ʿArabī al-'Isrā'īlī,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shkenaz","Taamey David CLM","Taamey Frank CLM","Frank Ruehl CLM","Keter YG","Shofar","David CLM","Hadasim CLM","Simple CLM","Nachlieli","SBL BibLit","SBL Hebrew",Cardo,Alef,"Noto Serif Hebrew","Noto Sans Hebrew","David Libre",David,"Times New Roman",Gisha,Arial,FreeSerif,FreeSans} הסכסוך הישראלי-ערבי‬‎、HaSikhsukh HaYisre'eli-Aravi)是指在以色列和阿拉伯诸国之间已持续超过一个世纪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争执的直接起因可能是受锡安主义成形之后的犹太人大量移民、1948年的以色列建国和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自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两方便因政治和民族主义的关系而对于巴勒斯坦地区的拥有权争执不下。数十年以来,双方的对抗已从大规模的中东战争转变成较地区性的以巴冲突,但仍偶有武装对抗事件发生。许多研究指出,包括哈玛斯和以色列激进团体在内的双方都还在争论目前仍未定论的现况和立场,当前以色列政坛的主要掌权政党利库德集团解读犹太教经书塔纳赫的内容,宣称此地区自古便是以色列王国的土地。根据摩西五经,迦南一地为上帝耶和华赐予雅各后裔(即为犹太人和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犹太人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在此地区建立政权和统治长达六个世纪之久。现代的阿以冲突受到许多中世纪基督徒与穆斯林之争的影响,例如十字军东征的耶路撒冷圣城之争和领地分封等因素。西奥多·赫茨尔在1896年提出的《犹太人声明》(The Jewish State)中,反复提及圣经里关于应许之地的理念;在同一时间,迁徙至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也与日渐增。基督教锡安主义者支持以色列人的复国行动,因为他们普遍认同以色列人有巴勒斯坦的祖传拥有权,来源根据多为保罗在新约圣经里被收录的保罗书信,许多人甚至认为犹太人返家复国是耶稣再临的必要要素之一。穆斯林同样也以可兰经作为依据,宣称回教徒在迦南地区拥有宗教优先权。犹太人主张此地区为耶和华只赐给亚伯拉罕之嫡长子以撒的后裔(即犹太民族)之礼,阿拉伯人则主张耶和华将土地赐予亚伯拉罕的子孙,则依照可兰经内容,亚伯拉罕的长子以实玛利为阿拉伯民族的祖先,因此阿拉伯人也可共享土地拥有权。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升至天堂之前,曾路过耶路撒冷等地,所以管理加沙地带的哈玛斯组织声称以色列全部的土地都位于伊斯兰的圣地上,应将所有国土交还穆斯林管理。19世纪末,许多居住在欧洲的犹太人受到锡安主义的影响,开始向奥斯曼帝国苏丹或土地分封者购买迦南一带的沼泽湿地和沙漠地。犹太移民迁入后,逐渐群聚成基布兹的集体农场,而当时最大的犹太人城市便是特拉维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中东地区已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超过500年之久。握有政权的土耳其人为了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开始鼓励国境内的土耳其人申请血统身份证明,进而削减阿拉伯人的权益。协约国提出能让阿拉伯人及犹太人自奥斯曼帝国独立且自治的保证,进而得到这两个民族的支持,而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在此时逐渐浮现。大英帝国于1917年宣布贝尔福宣言,支持“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但是“不可损害或侵犯居住于此地区的其他民族之人权和宗教信仰权利”。此宣言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首脑人物们催生所致,包括当时的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在内,他们相信犹太民族的支持是赢得战争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但是此宣言也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不安的影响。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瓦解,英国取得中东部分地区的委任托管权,即为现今的以色列、约旦、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以色列人至巴勒斯坦的大移民人数持续增加,1931年底已有17%的巴勒斯坦人口为犹太人,比十年前的1922年多出6%。在德国纳粹党执政时期,犹太移民人数达到高峰,甚至在数年内是以倍数持续成长。许多居住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视此为一种威胁,因为许多犹太当局政策鼓励大量购买土地,并且禁止犹太地主或企业雇佣阿拉伯人。此举迅速激怒当地的阿拉伯社区,在1920年代初便有大小不断的抗议游行,反对大英帝国委任政府对犹太移民的保障和忽视非犹太民族的权益。首出暴力冲突在1920年3月发生于特拉海市,次年再度爆发于耶路撒冷。温斯顿·丘吉尔发布丘吉尔白纸声明,试图安抚阿拉伯民族的愤怒情绪,说明贝尔福宣言的意图并非协助犹太人建立犹太国家。在1929年的巴勒斯坦暴动事件中,锡安修正主义领导者兹·加博亭斯基创立的政治团体贝塔尔在西墙举行游行,将暴动由耶路撒冷扩散至整个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随后发起报复行动,在希伯仑谋杀67名犹太人,此即为1929年的希伯伦大屠杀。此次暴动共造成116名阿拉伯人和133名犹太人死亡以及339名伤者,但是未曾平息的紧绷气氛又于1936年在巴勒斯坦引起了长达三年之久的阿拉伯人大起义事件。为了回应阿拉伯人施加的压力,大英帝国的委任政府开始控管犹太移民的人数和上限,直到委任托管权终止才解除移民禁令。但在禁令期间,德国纳粹党正开始进行欧洲内部的种族清洗,使得大批犹太难民只能以非法入境的方式迁入巴勒斯坦,而人口的剧增造成该地的种族对立更加严重。大英政府随后用外交手段介入也以失败收场,只能向新成立的联合国组织请求援助。联合国在1947年5月1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其裁判委员由11个不同的国家召集而成,甚至为了保持委员会的中立,而不从世界强权的国家挑选代表。经过了五周的实地考察,委员会建议应在巴勒斯坦分割出一块具有明显领区的分离国土,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治理。这样的“双方治理”的提案受到联合国议会同意,以大会181号决议的名称在1947年11月举行投票,共33票赞成、13票反对和10票弃权的结果通过该方案。阿拉伯国家组成阿拉伯国家联盟以表达他们对投票结果的不满,而巴勒斯坦的冲突在此时更加激烈,两方人马甚至公开使用暴虐的手段向对方报复。在英国的委任治理权结束前的数月,现今的以色列国防军之前身-“哈加纳组织”(Haganah)对阿拉伯人发动了一连串的军事攻击,主动攻占了未来要双方治理的巴勒斯坦犹太统治区。该军事行动造成了大量的阿拉伯人难民,但以色列获得了提比里亚、海法及采法特等大城镇。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宣布独立及拥有由联合国划给犹太人国家的地区的主权。次日,阿拉伯联盟在致联合国的信函中重申他们反对“两国方案”,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及伊拉克于当日进攻划给阿拉伯国家的区域边界,第一次以阿战争随即爆发。以色列军在一些地区击退阿拉伯军队,把边界扩展至原有的犹太国界线之外。1948年12月,以色列已占据约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之大部分(77%),余下的土地由约旦及埃及控制,巴勒斯坦至今无法立国。在战前及战争期间,711,000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而成为难民,始因于犹太激进团体如国民军组织和斯坦恩团体(Stern Group)等的报复式屠杀阿拉伯人村落。阿拉伯各国的领袖皆在战前向阿拉伯裔难民们保证,在阿拉伯人战胜后他们可重返家园。战争持续至1949年,以色列与周围邻国签订停战协议,停火线被称为绿线。以色列的首任总理戴维·本-古里安接受联合国提议的“巴勒斯坦双方共治”之提案,但在他写给妻子的信中提到:1948年战争后,阿拉伯国家内的犹太人处境更差,大量犹太人被迫离开阿拉伯国家,也有一些人是基于意识形态原因而主动离开。1948至1952年间,超过70万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当中约28.5万人来自阿拉伯国家。1967年六日战争后,在十个阿拉伯国家已有超过85万犹太人离境。也门及叙利亚发生暴动,数百犹太人被杀;利比亚取消犹太人的公民权,而伊拉克则没收犹太人财产,这些被迫离开的犹太人及其后占现今以色列人口约四成。1956年,埃及在蒂朗海峡对以色列的海上运输实施封锁。同年7月26日,埃及把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禁止往来以色列的船只使用该运河。以色列在1956年10月29日采取行动,在英国及法国的支援下入侵西奈半岛。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占领加沙地带及西奈半岛。美国及联合国随即施压,促成停火协议;以色列同意撤出埃及领土,埃及则同意该地区内的自由通航及西奈半岛非军事化。联合国紧急部队(UNEF)成立,以监督双方非军事化的落实,但以色列拒绝联合国部队部署在境内,所以他们仅部署在埃及一方的边境视察。1967年5月19日,埃及驱逐联合国紧急部队观察员,并调动军队十万人进驻西奈半岛。埃及又再一次在蒂朗海峡对以色列的海运实施封锁,使该地区回复至1956年对以色列实施封锁时的状态。1967年5月30日,约旦与埃及签订互助防卫协定。埃及调动在西奈的部队向以色列南部边界开进,以色列决定先发制人,在6月5日出动空军袭击埃及,摧毁埃及空军的大部分军力,这次空袭让以色列在六日战争中获得取胜的先机。战争结束时,以色列攻占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及戈兰高地,此次战争对该区域内之地缘政治的影响仍延续至今。1974年后,因与以色列战争而失去领土的埃及和约旦基于自身利益,选择和以色列进行政治谈判。其后在美国调停和协助下,根据大卫营协议,以色列和埃及于1979年3月签订了和平条约。其中规定西奈半岛要归还给埃及,加沙地带仍归以色列所管,其中将包含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协议也让以色列船舰可以自由通过苏伊士运河并承认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为国际水道。1982年以色列正式把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1994年10月,约旦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约旦也是继埃及之后第二个与以色列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国1988年成立后,亚西尔·阿拉法特决定和以色列进行和谈,1993年9月13日,《奥斯陆协议》签订,准许巴勒斯坦在五年之内获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自治。以色列总理拉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国外交部长希蒙·佩雷斯因此获得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协定建立巴勒斯坦当局,阿拉法特为第一个首脑。1995年,拉宾被暗杀之后,和平进程停滞。2005年叙利亚撤出在黎巴嫩的军队,结束对黎巴嫩三十年的军事占领。同年以色列也撤出加沙地带,但哈马斯随即在2007年取得加沙地带的控制权,与控制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两个政权。由于哈马斯采取恐怖主义,因此以色列收紧加沙边界的管制,数年后许多中东国家也跟进,加强限制人员及物资的进出。BBC报道指加沙因此变得更加贫困,失业率高企,只有基本人道物资才可以进入加沙,出口近乎停顿,经济瘫痪。与此同时,2006年7月,黎巴嫩真主党战士从黎巴嫩边境袭击以军,8名以军被杀,另有2人被俘,引发2006年以黎冲突,在黎巴嫩造成严重破坏。联合国促成的停火于2006年8月14日开始生效。超过1000人在这次冲突中被杀,大多数是黎巴嫩平民,黎巴嫩的民用基建也严重损毁,约100万黎巴嫩人及30万至50万以色列人流离失所,不过大部分人在冲突结束后能够返回家园。2007年9月6日,以色列摧毁了叙利亚东部一处被怀疑是核反应堆的未完成建筑物。2008年4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向一份卡塔尔报章表示叙以双方在过去一年内就达成和约展开讨论,由土耳其作中间人。以色列总理发言人在同年5月证实此消息。除了和平协议外,戈兰高地的未来亦有被讨论。2008年8月26日,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批评以色列在西岸增建定居点会损害和平进程。哈马斯与以色列的6个月停火在2008年12月19日届满,延长停火的尝试不成功。停火结束后,以色列攻击一条怀疑用作袭击以军的隧道,数名哈马斯成员丧生。哈马斯恢复向以色列城镇发射迫击炮及火箭弹,单在12月24日就发射了超过60支火箭弹。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发动加沙战争打击哈马斯。人权团体及救援组织指摘以色列及哈马斯双方犯下战争罪行,呼吁进行独立调查及重新检讨是否继续向以色列出售武器。这次冲突在2009年1月18日结束。2009年12月,以色列表示打算在东耶路撒冷再多建700间住宅。美国批评此举会打击与巴人的和谈。巴方推迟与以方的谈判,直至以方停止在巴人认定属于巴勒斯坦的区域兴建新的定居点。多年的冲突造成大量平民和军人死亡,也加深了仇恨。See main article: List of Middle East peace proposals正统派(哈达尔派 · 哈雷迪 · 哈西迪 · 现代正统派) · 慕沙运动 · 保守派(保守正统派) · 改革派 · 重建派 · 重生派 · 拉比派 · 卡拉派 · 撒马利亚派 · 人文派 · 宗派分立 · 各宗派关系 · 无神论基本信仰 · 选民观念 · 末世论 · 伦理 · 哈拉卡 · 大屠杀理论 · 卡巴拉 · 洁食 · 弥赛亚 · 神的称法 · 挪亚七律 · 慈善观 · 着装条例塔纳赫(妥拉/摩西五经 · 先知书 · 智慧书) · 塔木德(米书拿 · 革马拉 · 米德拉什) · 陀瑟他 · 拉比文学 · 密西拿托拉 · 阿巴图里姆 · 犹太法典 · 密西拿贝鲁拉 · 佐哈尔 · 哈加达 · 诗歌 · 祈祷书亚伯拉罕 · 以撒 · 雅各 · 撒拉 · 利百加 · 拉结 · 利亚 · 摩西 · 底波拉 · 路得 · 大卫王 · 所罗门 · 以利亚老希列 · 煞买 · 犹大·哈-纳西 · 萨蒂亚·高安 · 杰顺·本犹大 · 以撒·奥法西 · 拉什 · 犹大·哈列维 · 亚伯拉罕·伊本·以斯拉 · 中世纪犹太教士 · 迈蒙尼德 · 纳曼尼德 · 阿舍·本·杰希勒 · 盖森尼德 · 约瑟夫·埃尔伯 · 以撒·亚伯拉班内尔 · 以撒•卢里亚 · 巴尔·闪·托夫 · 维尔纳·高安 · 摩西·门德尔松 · 利奥波德·聪茨 · 桑松·拉斐尔·赫希 · 亚伯拉罕·盖革 · 所罗门·谢克特谁是犹太人? · 祈祷最低人数 · 犹太成人礼 · 丧礼 · 割礼 · 犹太人词源 · 婚姻 · 婚礼 · 犹太洁净观念 · 长子赎银 · 犹太人饮食 · 犹太世俗文化 · 希罗尼 · 犹太媒妁 · 犹太女婴命名仪式 · 皈依犹太教四大圣城(耶路撒冷 · 采法特 · 希伯仑 · 提比里亚) · 宗教法庭 · 会堂管理人 · 领唱 · 祭司 · 传教士 · 犹太洁食监督人 · 犹太洁净礼 · 穆汉 · 拉比 · 列比 · 神学院 · 犹太会堂 · 圣殿 · 棚屋 · 西墙阿类奴 · 犹太教祷文 · 四样植物 · 加特尔 · 哈雷尔 · 安息日结束礼 · 卡迪什 · 基特尔 · 赎罪日祈祷 · 玛托福 · 犹太教灯台(再献圣殿节灯台) · 门柱圣卷 · 祈祷礼 · 经卷 · 祈祷文 · 听!以色列 · 羊角号 · 披巾 · 经文匣 · 流苏 · 读经之手 · 基巴犹太教对宗教多元化的观点 · 亚伯拉罕宗教 · 基督教(天主教 · 基督教犹太和解 · 犹太基督教徒 · 摩尔门教 · 弥赛亚犹太教(英语:Messianic Judaism)) · 伊斯兰教 · 犹太佛教徒 · 新异教主义 · 非洲裔希伯来以色列人 · 卡巴拉中心 · 其他

相关

  •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共济失调微血管扩张症候群是一种小脑运动失调疾病,常于3-6岁发病,并会有免疫不全、微血管扩张,以及容易发生癌症,对辐射的抗性亦有所下降。其发生率为1/40000至100000。遗传方面
  • 耳(耳朵)是动物接收并感知声波,识别方位维持身体平衡的器官,为动物提供听觉。耳可以是整个听觉系统的统称,亦可以仅指露出在身体外的部分(外耳)。在大部分的哺乳类动物中,外露在身体
  • 心房中隔缺损心房中隔缺损(英语:atrial septal defect,简称:ASD),也被称作心房中膈缺损、心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是由于心脏的心房间隔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的右心房和左心房间的异常连通。右
  • 弗里德希氏共济失调弗里德赖希隐性遗传运动失调症(也称为F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进行性神经系统损伤和运动问题。它是由于在FRDA基因的intron 1有CAA三核甘酸重复序列的过度扩增。它通
  •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macrolides),或称大环内酯,是一组其作用在于结构内的“大环”的药物(一般都是抗生素),这个大环亦即是一连结一个或多个脱氧糖(多是红霉糖(英语:cladinose)及去氧糖胺(英语:desos
  • DNA修复DNA修复是细胞中经常运行的一种进程。它使基因组免受损伤和突变,因此对细胞的生存是很重要的。在人的细胞中,一般的代谢活动和环境因素(如紫外线和放射线)都能造成DNA损伤,导致每
  • 裂解裂解(英语:pyrolysis,或称热解、热裂、热裂解、高温裂解)指有机物质于无氧气存在下的高温(英语:Thermal decomposition)分解反应。它涉及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相位的同时变化,并且是不可
  • 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人居署(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简称UN-HABITAT),又称作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是联合国负责人类居住问题的机构。成立的宗旨为促进社会和环境方面可永
  • 脑电图脑电图、脑波图(英语: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是透过医学仪器脑电图描记仪,将人体脑部自身产生的微弱生物电于头皮处收集,并放大记录而得到的曲线图。脑电图所测量的是众多
  • 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或称骨髓功能抑制,是一种化学治疗及使用某些影响免疫系统的药物,如硫唑嘌呤,所引起的副作用。骨髓抑制在白血病化疗时出现的概率尤其高。骨髓是红血球生成的地方,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