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为属于长翅目蚤下目(Siphonaptera)的完全变态类昆虫。是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外寄生性昆虫,寄主包括哺乳类和鸟类。具刺吸式口器,以寄主血液为食;体型小,无翅,体坚硬,两侧扁平,触角粗短。腹部宽大,共分9节。后腿发达、粗壮,善跳跃。会结茧。幼虫无足呈圆柱形,取食成虫排泄物为食,具咀嚼式口器。
跳蚤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具有4个生命周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成虫必须吸血才能进行繁殖。当雌虫进食而后产卵,跳蚤的生命周期就开始了。雌虫通常在宿主身上产卵,一次产20枚左右。这意味着卵很容易被宿主带到地上。因此,宿主休息和睡眠的地点通常是卵的栖息地和幼虫的发育地。卵的孵化需要2-12天。
幼虫破壳而出后,会进食一切有机物,例如昆虫的尸体,排泄物和植物。它们没有视觉,因而躲避在阴暗的地点,比如沙、缝隙、裂缝和床单里。如果有充足的食物,幼虫能够在1-2周内化蛹,编织一个丝状的茧。又在1-2周之后,成虫发育完全,可以从茧中出现。然而,它们可能继续休息,直到它们通过一些信号知道宿主来了。这些信号包括:震动(包括声音),体热,和二氧化碳。跳蚤在幼虫和茧的生长阶段可以持续整个冬季。
当跳蚤达到成熟阶段,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血源,而后进行繁殖。成虫在出茧后只有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寻找食物。过后它们可以不进食2-3年。跳蚤群呈均匀分布,大约有50%的卵,35%的幼虫,10%的茧和5%的成虫。它们的生命可以短到只有一年,也可以多到几年。雌虫一生可以产卵5000枚或者更多,具备非凡的繁殖能力。
欧洲兔蚤,一种宿主为雌兔的跳蚤,能够探测到兔子血液中的皮质醇、皮质脂酮和荷尔蒙。由此判断她是否要开始产仔。这也触发了跳蚤的性成熟,它们因而开始产卵。一旦小兔子出生,跳蚤就跑到小兔子身上,然后开始进食、交配并且产卵。12天之后,成虫又跑回母兔身上。
如果找不到血源,新出茧的成年跳蚤只能活一周左右。但是,完全发育的成年跳蚤即使几个月不进食也能存活。
跳蚤生活的理想温度是21°到30°,理想湿度为70%。
据Lien and Fan(1971),台湾的跳蚤历经多位日籍及美籍人士之调查研究共有14属21种。然而,至Chung and Hsu(1999)在鞍马山的宽吻鼠耳蝠(Myotis latirostris)采到蝠蚤属的新种名为鞍马蝠蚤(Ischuopsyllus anmashanensis)为止,目前有纪录之台湾蚤类共有7科23属34种。台湾的跳蚤中以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lidae)的种类最多,共13种,大多是在高山鼠类体上采得,且一种老鼠身体上常不只一种跳蚤。角叶蚤科(Ceratophyllidae)为另一大科,台湾有6种。蝠蚤科(Ischnopsyllidae)寄生于蝙蝠体上,对宿主动物的专一性强,台湾有3种,鞍马蝠蚤系依据采到的1只雄蚤发表新种,另2种寄生于平地蝙蝠的蝠蚤则仅采到雌蚤,且为世界分布种;台湾约有22种蝙蝠,推测应可在高山蝙蝠身上采到更多的种类。台湾的陆生哺乳类有61种,仅约三分之一的种类有跳蚤的记录;而台湾约有450种鸟类,但迄今台湾的野鸟尚无跳蚤寄生的记录(Maa and Kuo 1965),在国外有很多海鸟(seabird)及燕雀类(passerines)有跳蚤寄生。因此,咸信台湾的蚤目分类研究仍有发展前景,尤其幼期分类仍为一片空白。
有关台湾蚤类的季节消长,仅Murrell and Cates(1970)及徐等(1993)发表过正式的科学性报告,且都集中于台北市。Murrell and Cates(1970年|1970)指出台北市松山机场的老鼠体上鼠蚤族群高峰出现于秋冬季,二月份最多,主要为印度客蚤,一至七月份时未于鼠体身上发现鼠蚤,这与猫蚤情形不同,台北市全年均能发现猫蚤族群。Philips(1966)亦发现台湾的鼠蚤于高海拔山区的老鼠以冬天最多。徐等(1993)指出在台北市之82%野猫和60.28%野狗感染猫蚤,而猫、狗之平均蚤数分别为17.38及8.77,其严重程度超过其他国家地区,如南加州野猫的猫蚤指数为9.7,另外南加州及澳洲野猫之猫蚤感染率分别为46%及38%(Osbrink and Rust 1985; Wilson-Hanson and Prescott 1982)。1991年台北市的猫蚤族群数量呈现两个高峰,最高时为五月份,另一小峰为12月份,五月份时平均每只野猫及野狗身上分别约有45及20只猫蚤,此时害虫防治业者所处理的防治跳蚤案例数也达全年最高峰,作为预测猫蚤危害人类的指数来说,猫蚤指数较感染百分率指数为宜。由于猫蚤能传播瓜实绦虫(Dipylidium caninum)给犬猫,故由其感染率亦可看出猫蚤之严重程度,莫(1996)指出1956年台湾成犬之感染瓜实绦虫的比率为46.5%,1996年为52.8%,台湾成猫的感染率为32.7%。瓜实绦虫为台湾犬猫感染率最高的绦虫,亦是所有猫狗内寄生虫种类中感染率前三名。绦虫虽不似血心丝虫对于犬有致死性的影响,然而绦虫也会感染人体,在人类的公共卫生上造成问题。
猫蚤虽然为世界分布种且具医学重要性,然而却一直不明了其生殖行为,这是因为猫蚤成虫为永久寄生型昆虫,其交配行为发生于猫狗身上,而当研究人员要观察猫蚤时,一定会将毛拨开,如此就易惊扰猫蚤而中断其交配,故尚未有人观察纪录过猫蚤之完整交配行为。
在四月份期间,猫蚤从卵至羽化为成虫的时间大约需要3星期,故1个月后也就是5月份,不论是猫或狗之猫蚤指数均达高峰。徐(2000)指出猫蚤幼虫如只取食成蚤吸血后所排出的之血便,幼虫的羽化率并不高,若于食物中添加无法孵化的蚤卵便可明显的提高羽化率,可见在自然界中,不仅处女雌蚤会产无效卵(Zakson-Aiken et. al. 1996),已经交配的雌猫蚤产无效卵也并不是一种演化上的缺失,而是充当幼虫的食物(trophical eggs)用以补血液在某些营养上的不足。
Hsu and Wu (2000b)发现猫蚤的交配行为与其他蚤类不同,其交配时间从数分钟至2.5小时,且雄蚤一定要先吸血后才能与雌蚤交配。
Dean and Meola (1997)指出雄猫蚤在吸血前,其副睾是呈阻塞的,唯有在吸血后副睾表皮细胞才会呈扁平状,如此才能输出睾丸中之精子。
Hsu and Wu (2000b)指出在进行交配时,雄蚤以其前二对足的爪抓住雌蚤的后二对足,这是在蚤类的交配行为中首次发现的现象。雄猫蚤在刚交配时会从触角窝中伸出触角接触雌蚤的腹部,此现象与其他蚤类相同,但是当雄猫蚤之阴茎插入雌蚤后,触角即刻缩回触角窝中,此与其他蚤类的交配行为有所不同。
雄蚤的阴茎末端有一类似沟渠的构造,由于雌蚤为多次交配,故在阴茎上发现此构造,可做以下怀疑,雄虫在交配时除借由阴茎将精子输入受精囊外,并可能会将前一位交配者的精子移除。
人背上的跳蚤条痕
鼠蚤幼虫
幼虫
罗伯特·虎克在《显微术》中跳蚤的素描
Buonanni Philippo (1638-1725), 1681
《Searching for Fleas》, 克雷斯皮·朱瑟贝(英语:Giuseppe Crespi), 1709
template:Flea-borne diseases(英语:template:Flea-borne diseases)template:Mecoptera & Siphonaptera(英语:template:Mecoptera & Siphonapt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