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学

✍ dations ◷ 2024-12-22 20:48:02 #印度文学
印度文学(英语:Indian literature)指1947年之前创作于印度次大陆和印度共和国建立之后的文学。印度共和国共有22种通用的官方语言。 古印度文学的时间划分目前仍存在争议。欧洲学者认为18世纪之前的印度文学属于古印度文学,而印度学者却认为这样划分过于僵化。印度文学最早是口传文学。梵语文学产生于公元前1500-1200年,标志是《梨俱吠陀》被整理成了一部宗教诗集。梵语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产生于公元前5-4世纪内,古典梵语文学则在公元前一千年迅速发展,这与泰米尔语文学和巴利语文学一样。9-11世纪,卡纳达语文学和泰卢固语文学开始兴盛。随后,马拉提语文学、孟加拉语文学也相继发展起来。1913年,孟加拉语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当代印度文学主要有两个奖项Sahitya Akademi Fellowship和Jnanpith Award。吠陀梵语文学早期的代表作是《吠陀经》,《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这些文本由梵语组成,是古代梵语文学以及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吠陀经也被称作śruti(被听到的)文学,与其他宗教文学有明显的不同,后者则被称为smṛti(被记住的)文学。对于传统的印度神学家来说,吠陀经被认为是古印度的贤者在经过专心致志的冥想后,所获得的启示,再加上自古以来被用心保存着的文本结合起来的重要经典。 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来看,吠陀的诞生归功于梵天,而吠陀的赞美诗则是由一位贤者经过灵感的激励之后精心创造的。 传统上广博仙人(天城体:व्यास vyāsa,音译为毗耶娑)被认为是将吠陀经编成四大部分的编纂者,也有一种说法是他就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但并没有证据可以佐证。不同的印度哲学家和教派对吠陀经采取了不一样的态度,会引用其内容作为教义的学派被视为正统;其他不视吠陀经为权威的派别,如佛教、耆那教……等则被称为异端或非正统。广博仙人(毗耶娑)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蚁垤的《罗摩衍那》是梵语史诗的代表作。这两部史诗并成为“印度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摩诃婆罗多》全长74000颂,是世界第三长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首梵语史诗一起组成了印度教的Itihāsa(历史)和Mahākāvya(伟大的作品)。这种史诗的文学形式在印度一直都是广为流传的,直到最近都还是印度文学作品偏好的形式。英雄崇拜则是印度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因此往往会大量融入史诗还有其他文学中,成为印度文学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些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就被称为史诗梵语(Epic Sanskrit),是之后形成的古典梵语(Classical Sanskrit)的前身。梵语文学(Sanskrit literature)指的是从公元前两千年以来用梵语所做的文学作品,许多有名的作品都与印度的宗教有所关联(如: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并多在古印度进行创作。然而,也有许多梵语作品是在中亚、东亚和东南亚等地的人所作,而其中的经典作品除了宗教类之外也涵盖了世俗科学或是艺术。梵语文学早期是由口头传说流传了好几个世纪,之后才改成以手稿形式保存。著名梵语诗人、剧作家迦梨陀娑的史诗《Raghuvamsha》是使用古典梵语而非史诗梵语所写成的。同样使用古典梵语的还有波你尼的《八篇书》。《八篇书》使古典梵语的语法和语音进一步标准化。婆罗门教里的印度人种始祖祖摩奴的《摩奴法论》是一部印度教的重要经书。迦梨陀娑的代表作《沙恭达罗》和《Meghaduuta》被认为是梵语文学中的巅峰之作。他在梵语文学中地位犹如莎士比亚在英语文学中的地位。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梵语剧作还有Shudraka的《Mricchakatika》。其他著名作品还有考底利耶的《政事论》。目前最为常见的普拉克利特语是耆那语(Ardhamagadhi)、巴利语(Pali)、马哈拉施特拉语(Maharashtri)和沙乌拉赛尼语(Shauraseni)。最早的普拉克利特语作品是哈拉在马哈拉施特拉的诗集《GāhāSattasaasa》,作品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3-5世纪。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天城文:कालिदास,拉丁化:Kālidāsa)和哈尔沙(Harsha)也在他们的一些戏剧和诗歌当中使用了马哈拉施特拉语;而在耆那教中,许多白衣派(Śvētāmbara)的作品也是由此种语言所撰写而成。而佛教僧侣马鸣菩萨(梵语:अश्वघोष,Aśvaghoṣa,音译阿湿缚窭沙)的许多作品是以沙乌拉赛尼语所书写。巴利语文学最早起源于印度,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是印度西方所用的俗语(普拉克里特诸语言)。巴利语可以用各种文字书写,比如婆罗米文、天城文……等,除了印度外也逐渐扩展到南亚次大陆以外的地区,尤其是斯里兰卡与东南亚。巴利三藏(Pali Canon)是小乘佛教中传统的经文集,也使用巴利语书写。从字面上来看,巴利(Pāli),是线、行,或是文章、经典的意思,和注释、评论(Attha-katha)相对。按南传上座部的记载,称记载巴利三藏的语言,为“摩揭陀语”(Magadhi),或“根本语”(Mula-Bhasa)。后来才叫其“圣典(Pali)语”,即“巴利语”。巴利三藏分为律藏、经藏和论藏三大部分。除了巴利三藏之外目前显存的巴利语文献主要也都涉及佛教哲学著作、诗歌以及语法书等。主要作品有《本生 (佛教)》、《法句经》、《义注》以及《大史》等。目犍连是巴利语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阿萨姆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官方语言。它的语法、词汇较为成熟,是从东部俗语发展而来。最早的的阿萨姆语书面文学可追溯到13世纪。早期阿萨姆语文学与宗教运动联系紧密,而现代阿萨姆语文学直到19世纪的后六十年才在基督教影响下开始产生。阿萨姆最早的文学可追溯到6世纪、是民歌、民谣等口传文学,这些早期口头文学与奥里萨语文学和孟加拉语文学颇有相近之处,最初的阿萨姆书面文学受梵文影响颇大,并多带有宗教性质。在十四世纪,阿萨姆语写作因受到当地君主王公的庇护,得以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赞颂“蛇女神”马纳莎的诗歌和寓言。15世纪,巽格尔代沃发起了新毗湿奴派运动,促进了阿萨姆文学的发展。代沃及信徒在传道的同时,也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帮助阿萨姆人。巽格尔代沃与其信徒、诗人阿南德·根德利、马特沃代沃等人合作翻译改写了两大史诗和《薄伽梵歌》片段,还创作了大量“巴尔基特”体宗教诗和“安基雅”体宗教剧,推广毗湿奴教义。“安基雅”剧至今仍在阿萨姆乡间流行。16世纪,卡姆拉普的帕德代沃开始尝试不用诗体,而是用散文体写宗教文章。他将《薄伽梵歌》完整的译成阿萨姆语。17世纪,阿豪姆国王们继续资助阿萨姆文作家。当时有一种散文体编写的历史纪事,称为《菩愣记》。《菩愣记》的一般是书吏受国王之命而作,取材自国书、外交函件和诉讼记录。也有些是由不知名的普通人写的,内容大部分是颂扬贵族们的功业。当时受教育的阿萨姆人都必须了解《菩愣记》。另外还有一些散文体、诗歌体的教科书,涉及到医学、天文学、数学、舞蹈等方方面面。另一些诗集则讲述艳情故事,《牧童歌》也有了多种阿萨姆文译本。近代阿萨姆文学于18世纪至19世纪初,阿萨姆爆发了内战。1827年,阿萨姆终被英军侵占。1836年,阿萨姆语失去了官方地位,随后几十年一直被英国殖民政府压制。1846年美国传教士在锡布萨加尔出版了阿萨姆语月刊《日出》以便传教,还印出教科书以推广教育。1882年,阿萨姆语在传教士和当地人民的推动下重新成为合法语言。民族主义日益在阿萨姆语写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阿南德拉姆·代基维尔·菩根的诗歌抨击英国殖民者。海姆钱德拉·伯鲁阿努力更正传教士式的阿萨姆语音韵,使它回归梵语古典文学的风格,为此写出专著《阿萨姆语法》(1873),除此之外还写有批判鸦片贸易的剧本《吸鸦片者》(1861)和讽刺宗教的小说《表里不一》。古纳皮拉姆·伯鲁阿的剧本《拉姆纳沃米》讲述年轻寡妇纳沃米与拉姆钱德拉相爱,但被封建势力迫害的悲剧,为现代阿萨姆戏剧铺平了道路。20世纪30年代以后,阿萨姆语长篇小说渐趋成熟,现实主义和心理分析的作品越来越多。这时出现的社会小说有希尔什·代卡的《时代的人》、钱德拉甘德·高盖的《金犁》、高文德·黙亨德的《农民子孙》等。乔盖什·达斯的《不再有云》(1955)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破坏,比楞德尔古马儿·帕达尔加尔耶的《大路的召唤》(1957)则描写一个理想主义青年试图革除社会弊病,心理描写在小说中得以大量运用。T·S·艾略特的象征主义亦影响了阿萨姆诗人,海姆·伯鲁阿和纳沃甘德·伯鲁阿是其中的佼佼者。目前已知孟加拉文学最早的作品应为Charyapada,它是创作于八世纪的佛教赞美诗,也是现存的孟加拉语中最古老的书面形式,是由著名的孟加拉语语言学家Harprashad Shastri于1907年在尼泊尔皇家法院图书馆发现了以棕榈叶写成的手稿。最著名的孟加拉文学作家之一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他因其作品《吉檀迦利》(Gitanjali)而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写了大量的诗歌,歌曲,散文,小说,戏剧和短篇小说。直到现在他的歌仍然很受欢迎,并且仍在孟加拉广泛演唱。卡齐·纳兹鲁·伊斯拉姆(英语:Kazi Nazrul Islam,孟加拉语:কাজী নজরুল ইসলাম)是孟加拉–印度诗人、作家、音乐家和革命家,也被誉为孟加拉国的民族诗人。伊斯拉姆大约比泰戈尔年轻一代,他创作了许多诗歌和音乐,其主题包括对法西斯主义的精神反抗、以及宗教奉献等,而因为他对政治和社会正义的强烈呼吁,使他获得了“反叛诗人”的称号。他曾在监狱中创作了《政治囚犯的证词》(孟加拉语:রাজবন্দীর জবানবন্দী),其著作激发了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参与孟加拉国解放战争。苏康塔·霍丹塔恰亚(英语:Sukanta Bhattacharya 孟加拉语: সুকান্ত ভট্টাচার্য)是孟加拉的诗人和剧作家,他是除了泰戈尔和伊斯拉姆之外,另一个孟加拉现代诗歌的重要作家之一,但他的作品大多是在他死后才出版的。霍丹塔恰亚在世时,他的诗歌并没有广泛流传,直到去世后,名气却越来越大,进而成为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孟加拉诗人之一。孟加拉语是仅次于印度语的印度第二常用语言, 由于19世纪和20世纪的孟加拉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印度最著名的,并相对较新的文学,诗歌和歌曲都使用孟加拉语创作。在20世纪,一些印度作家除了在传统的印度语言中,同时也在英语中脱颖而出。由于英国殖民,印度已经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英语方言,称为印度英语。印度英语通常遵循英式的拼写和发音而不是美式,印度出版的书籍便反映了这种现象。印度英语文学倾向于使用更具国际认可度的词汇,然后使用口语化的印度英语,就像美国的英语文学一样。印度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是孟加拉语作家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他曾经用英语撰写了一些作品,也曾自行将孟加拉语的作品翻译为英语。目前印度最畅销的英语小说家是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曼吉里·普拉布(Manjiri Prabhu)和艾索克·班克尔(Ashok Banker)等当代的作家。在1950年代,许多印度的诗人和作家合力在加尔各答创立了工作室P.Lal,提倡以英语出版印度作品,并催生了作家普里提什·南迪(Pritish Nandy)、萨斯许·布拉达(Sasthi Brata)等人的第一部作品,这个工作室延续至今,为印度的英语写作提供了一个论坛。近年来,则有越来越多作家选择将自己的作品以英语在西方国家出版。印地语文学(印地语:हिन्दीसांित्य,Hindi Sahitya)根据创作的时间点,大致分为四类。Vir-Gatha kal在15世纪前从印度北方的卡瑙杰、德里、阿杰梅尔等地区发展起来的,之后逐渐传至印度东部。尚德·巴戴(Chand Bardai)所撰写的史诗Prithviraj Raso被视为印地语文学史上最早的作品之一。此时期的文学主要受到巴克提运动和长篇史诗的影响。此时期也有许多伟大的理论以诗歌的形式发展,主要来自旧形式的诗歌。 其中包如多哈(双行),索尔哈,恰帕亚(四行)等形式。与前一时期包含大量的英雄史诗的诗歌不同,Bhakti kal标志着一种更加多样化和充满活力的诗歌形式,包含了爱情和英雄主义等部分。Bhakti有两种学派:尼尔古那学派(信仰无形的上帝或抽象的名字)和沙古那学派(信仰著有形的上帝和毗湿奴)。此时期恋爱元素在印地语文学中占主导地位,这个时代被称为Riti(意为“程序”),因为它是一个诗歌的理论蓬勃发展的时代,但是这种强调诗歌理论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诗歌的情感层面—这是巴克提运动的主要特征—所以诗歌的实际内容在此时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800于加尔各答成立了威廉堡学院,院长约翰·吉尔克里斯特(J.B.Gilchrist)为学院聘请了教授,并请他们以印地语撰写书籍,为印度的现代文学建立了基础。为印度的文学带来现实主义(realism)的人是普列姆昌德(天城文:प्रेमचंद,乌尔都文:پریمچں‎),他是现实主义小说家,被誉为“印地语小说之王”,是在印地语小说界中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在普列姆昌德之前,印地语文学多是围绕着童话、魔幻、娱乐性和宗教等主题,因此他无疑为印地语小说注入了一股新气象。

相关

  • 尼古丁尼古丁(英语:Nicotine),俗称烟碱,是一种发现于茄科植物的强效拟副交感神经生物碱,是香烟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主要致瘾成分,属于兴奋剂的一种。尼古丁是一种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英语:Nico
  • B3怀孕分级(英语:Pregnancy category)是药物学中用来评估女性在怀孕期间服用药物对胎儿可能造成伤害的危险程度,但是在母乳中出现药物或是出现药物代谢物所可能造成的伤害则不包括
  • 颍上县颍上县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北部,淮河、颍河交汇处,是阜阳市下辖的一个县。辖17镇,12乡。慎城镇、谢桥镇、南照镇、杨湖镇、江口镇、润河镇、新集镇、六十铺镇、耿棚镇、半岗镇、王
  • 阿利库迪岛阿利库迪岛是意大利的火山岛,位于西西里岛以北的提雷尼亚海,属于埃奥利群岛的一部分,长2.9公里、宽2.3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高度675米,2001年人口105。
  • 马扎尔人马札尔人(匈牙利语:magyarok;又译马札儿人)为匈牙利主体民族(于2001年人口为1千万),因此又称匈牙利人,母语属于乌拉尔尔语系,亦分布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及乌克兰,少数生活
  • 飞蚊症飞蚊症正式名称为玻璃体混沌或玻璃体浮游物,又称云雾移睛。是一种因投入眼睛的光线将浮游在玻璃体的混浊物投影在视网膜上,而在视野中看到物体漂浮的现象。这些玻璃体浮游物在
  • 牙齿发育牙齿发育或称牙生成(英语:odontogenesis),是胚胎细胞发育、生长成为牙齿,最后长于口腔内的复杂过程。虽然许多物种都有牙齿构造,但它们的牙齿发育普遍和人类相同。人类牙齿必须经
  • 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β受体阻断药(英语:Beta blockers),又称Beta受体阻断药、β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或β阻断药、乙型阻断剂,是一类用来治疗心律不齐、防止心脏病发作后的二次心
  • 预防注射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
  • 旋光异构体对映异构体(英语:Enantiomer (/ɪˈnæntiəmər, ɛ-, -tioʊ-/ ə-NAN-tee-ə-mər)),又称对掌异构物、光学异构物、镜像异构物或旋光异构体,不能与彼此立体异构体镜像完全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