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原作比较文献学,中文习称历史比较语言学。作为历史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是确定语言间的历史亲缘关系;即是研究语言在语音、词汇、文法上历时变化的学科。亲缘关系即暗示著共同的来源或共同的祖语,比较语言学致力于重构(中国的语言学者习称为“构拟”)祖语并标识出已被文献记载的语言变化的痕迹。为了区别重构的形态和实际出现过的形态(指文字),一般在记录构拟词语的文字前面加上星号(*)标记。
比较语言学有2种研究途径。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如印度日尔曼学/比较文学)。结构比较语言学:以语言共性为研究对象的(每种自然语言所显现的在其他所有语言中都能得以体现的共同特征,如语言结构的特征)广义比较语言学。
而比较语言学的基本方法是比照法,通过该方法对语音系统、形态系统、语法和语汇进行比较。原则上,在有亲缘关系的两种语言之间,各种差异都应该能够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也都对应着系统的演变。以比照法得出的构拟结果虽然仅是理论上的假设,但往往也会有预言的效力。比如在一个典型的实例中:索绪尔曾提出,原始印欧语的辅音系统中应包含一套喉音,但这些音在当时所知的印欧各语种中都不存在。直到后来发现了赫梯语,事实证明了索绪尔推测的正确性。
比照法并不适用于亲缘关系非常疏远的语言。特别是,如果在两种构拟出来的祖语间运用比照法进行比较,其结果往往令人失望。于是,其他一些基于词汇统计的方法被开发出来以克服这个障碍。这些方法的基础理论认为,可以不通过构拟而直接在语言间实现语汇的匹配,只要用来比较的语汇规模足够大,就可以抵消在单个样本中所存在的精度误差。
这类方法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是语言年代学,它的核心是一个数学算式,通过统计各语种在其基本语汇100词(后来是200)中与所比照语种同源的词语所占的百分比来推算语言分划的年代。对语言年代学的可靠性,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抱着怀疑的态度,时至今日,这种方法很少再被使用了。相比之下,其后的大宗语汇比较法引起了更激烈的争议,该方法不具备考定语言演进年代的功能,专注于通过类似进化生物学中的遗传分类学方法判定语言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大宗比较法因抛开了构拟等传统手段而遭到大多数历史语言学家的绝然否定。
这些基于语汇的方法可以用于判断亲属语言的亲疏程度,圈定同源的语汇,却无法推测祖语的其他特征。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这类方法似乎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通过构拟,甚至连一份语音对映规则的清单也没有,那么如何来确定来自不同语言的两个词是否有同源关系呢!然而,也可以通过对史学、考古学和群体遗传学上各自的发现进行对照,以一致与否判定其推断是否可靠。
比较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如下: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的历时研究),提出于十九世纪,借助语言比较对语言起源及单个语言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并构建语系。由此派生出许多单独学科,如印度日尔曼语言学,闪米特语言文学,芬兰-乌尔戈语言文学等等。凭借这种方法推导出的亲缘关系被称为遗传性的亲缘关系。比较语言学: 特别是在东欧也被称作对比语言学,不同语言间的共时性是其研究对象,其侧重点是语言类型学和外语教学法(如不同语言间的干扰及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等等)因研究的对象语言经常为人们所使用时发生多语种间的互动,人们也称之交互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