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振荡

✍ dations ◷ 2025-11-23 17:59:17 #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振荡(Neutrino oscillation)是一个量子力学现象,是指中微子在生成时所伴随的轻子(包括电子、渺子、τ子)味可在之后转化成不同的味,而被测量出改变。当中微子在空间中传播时,测到中微子带有某个味的概率呈现周期性变化。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最先于1957年提出此猜想。尔后一连串的各种实验皆观察到此一现象。中微子振荡也是长期未解决的太阳中微子问题的解答。中微子振荡无论对理论物理还是实验物理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中微子具有非零的静质量,这与原始版本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不相吻合。由于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现象存在的证明,并取得中微子质量数据,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的梶田隆章以及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阿瑟·麦克唐纳两人获颁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家应用各种不同的探测器技术对各能量级的中微子进行测量,如今各种来源的中微子振荡已被多方面的实验收集的大量证据所证实。在以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领导的Homestake实验(英语:Homestake experiment)中,发现观测到的中微子流量与标准太阳模型预测的不符(太阳中微子问题)。这是实验中人们第一次观测到和中微子振荡有关的现象。随后,更多基于使用放射性元素和水切连科夫辐射探测器的实验证实了同样的现象。直到2001年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的测量结果发表,人们才能够充分的证实这数量上的不符是由中微子振荡引起的。太阳中微子的能量及一般在20兆电子伏以下,传播距离为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5兆电子伏以上,太阳中微子的振荡通过在太阳体内的振荡而产生 MSW 作用,这与下文中将会提到的真空振荡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早期IMB,MACRO和日本的神冈探测器均观测到从大气层中放射出的μ中微子与电中微子比例的偏差。此后超级神冈探测器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精确的测量,能量覆盖幅度由百万电子伏至亿万电子伏,基线长度为地球的半径。核反应堆实验可以用来探测反电中微子的振荡。此类实验中最突出的是KamLAND(英语:Kamioka Liquid Scintillator Antineutrino Detector)。反应堆中产生的反中微子和太阳中微子的能量级相当。此类试验的基线长度短至数十米,长至数百公里。2012日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最后一种中微子震荡,并且测量到其震荡概率 sin 2 ⁡ ( 2 θ 13 ) = 0.092 ± 0.017 {displaystyle sin ^{2}(2theta _{13})=0.092pm 0.017} 。假若这结果成立,物理学者立可开始研究中微子与反中微子之间的不对称性,尝试解释为什么宇宙中的物质超多于反物质。利用加速器产生的中微子束可使实验相对更容易人为控制。此类的实验观察与大气层中微子振荡同样的现象,基线长度多为数百公里。中微子在此类试验中的能量级为数十亿电子伏。MINOS的最新报告指出其观测结果与K2K及SuperK的相符合。早期LSND机器发表了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观测结果。新设计的MinibooNE实验机于2007年初发表的结果驳回了LSND的所谓两中微子模型。正在设计中的T2K实验将利用295公里长的基线和SuperK探测器来测量一参量 θ 13 {displaystyle theta _{13}} ,预期2009年开机。类似的NOvA利用810公里长的基线和MINOS探测器。中微子振荡的概念与中性K介子系统中的振荡相似,最早由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于1957年提出。以下将会讨论到的整套原理由庞蒂科夫于1967年发表。一年后太阳中微子问题首次被观提出。接着格利波夫(Gribov)和庞蒂科夫于1969年联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微子天文学与轻子电量》。太阳和大气层中微子试验的观测结果说明中微子振荡的根源在于其味特征态与质量特征态不完全相同。这两种特征态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以下方程来描述:其中U α i {displaystyle U_{alpha i}} 通常称为PMNS矩阵(亦称“中微子振荡矩阵”)。这与描述夸克的 CKM 矩阵 非常相似。 假设此矩阵为对等矩阵,那么中微子的味特征态会和质量特征态相同。但实验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把3味的中微子全部考虑进去,此矩阵为3×3矩阵。很多时候只考虑两个,于是会用2×2矩阵。如果要描述多一个中微子(下文会提到),需要4×4或是更高维的矩阵。 以下为3×3矩阵 :其中 s 12 = sin ⁡ θ 12 {displaystyle s_{12}=sin theta _{12}} , c 12 = cos ⁡ θ 12 {displaystyle c_{12}=cos theta _{12}} ,以此类推。 假如中微子是一种马约拉纳粒子(目前还不清楚),所有相位因数α1和α2均为零,并且与不参与振荡现象。假如存在中微子双电子衰变,那么这些因数将会影响衰变的速度。另外一个相位因数δ只有在CP不守恒时才会有非零值。理论预言中微子会违反CP守恒,但实验上还未观察到此现象。假如实验证明这3×3矩阵不是对等矩阵,我们或许需要通过引入“惰性中微子”(sterile neutrons)或是其他新概念来解释试验的数据。

相关

  • 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是一类双链DNA病毒,以羊膜动物为宿主,其中有部分病毒可感染人类,造成单纯疱疹与生殖器疱疹(单纯疱疹病毒第一型(HSV-1)与第二型(HSV-2)感染)、水痘与带状疱疹
  • 煞买煞买(希伯来文:שמאי‎,约公元前50年-约30年)是1世纪的犹太教学者,煞买学派的创始人。他从严格的角度理解犹太教律法,曾欲使其幼年儿子在赎罪日禁食,经朋友劝阻才作罢。正统派(哈
  • 布鲁氏杆菌病布鲁氏杆菌病,又名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undulant fever)、波状热,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由布鲁氏杆菌属(英语:Brucella)引致。这种细菌可寄宿绵羊、山羊、猪和牛等动物
  • 冬天冬季是部分地区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于天气转冷(赤道地区除外),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
  • 跳蛋跳蛋又称震蛋,是一种日本人发明的性玩具,用来放进阴道或肛门作自慰之用,由于体积小巧,可以整个放进阴道或肛门,也可以用来刺激阴蒂、乳头和龟头。跳蛋有一个蛋形的部分,有些有线有
  • 詹姆斯·兰迪詹姆士·赖迪(英语:James Randi,出生时全名为Randall James Hamilton Zwinge,1928年8月7日-),美国藉加拿大裔舞台魔术师、科学怀疑论者,而且是其同名基金会,詹姆士· 赖迪教育基金会
  • 维生素Bsub12/sub维生素B12(Vitamin B12)为B族维生素之一,是一类含钴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是以钴离子为中心的咕啉环和5,6-二甲基苯并咪唑为碱基组成的核苷酸。化学式为C63H88O14N14PCo,分
  • 马来群岛《马来群岛》(The Malay Archipelago)是英国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所著的一本游记,其记录了他在1854年至1862年期间对马来群岛南部的科学考察,包括马来西亚、新加
  • 后随链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分裂间期进行的以一个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链的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
  • 零假设在推论统计学中,零假设(英语:null hypothesis,又译虚无假设、原假设,符号: H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