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僧

✍ dations ◷ 2025-05-16 07:45:00 #苦行僧
苦行僧(梵语:sādhu〔男性〕;sādhvī或sādhvīne〔女性〕)是印度宗教盛行的修练方式,流行于婆罗门教、耆那教等。今日多指居于山林刻苦修道的各种宗教修道士。汉语的“僧”,可以泛指各种出家修道士,并不一定是佛教僧人。时至今日,基督宗教的许多圣人也常被称为苦行僧(拉丁语:ascēticus),如圣方济各,圣瓦西里等。“苦行僧”一词容易被误解,认为单指佛教在丛林隐修的头陀。其实苦行、僧、头陀、比丘等词的出现,都比佛教的创始还早,都来自于婆罗门教等古印度宗教。而佛教虽然允许苦行僧的修行方式,但并非倡议苦行,而更多的主张中道。故凡苦行僧,多以印度教、耆那教等多见,佛教苦行僧著袈裟、剃发的形象与其差别也颇大。古印度常有苦行僧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带着象征湿婆的三叉杖,边走边吟诵古经文,露宿丛林。苦行僧必须忍受常人认为是痛苦的事,如自我体罚、长期断食、减少饮水、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忍受酷热严寒,甚至饮食秽物等事情,来锻炼忍耐力和离欲。一般婆罗门尊崇苦行僧,因为大多数的婆罗门都不是苦行僧。耆那教有两派别,天衣派主张苦行,白衣派不主张苦行。佛教中释迦牟尼成佛前曾修苦行,“昼便入林中。夜便露坐……至冢间。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体……日食一麻一米。形体劣弱。骸骨相连。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犹如败坏瓠卢……”。后来发现修苦行并不能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于是转以其他方法修行成佛。释迦牟尼佛曾在优罗毗罗村收五名苦行僧为弟子,此为佛经上记载的“初转法轮”。印度圣雄甘地一生多次绝食,生活极尽简朴,英国首相丘吉尔称他是“半裸的苦行僧”。

相关

  • 以人名命名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科学家命名的国际单位列表列出由国际度量衡委员会指定在其领域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国际单位。国际单位制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测量单位系统,目前共有7种基本单位,22
  • 长颈漏斗长颈漏斗是漏斗的一种(又称蓟头漏斗),主要用于固体和液体在锥形瓶中反应时添加液体药品。一般还可以用分液漏斗替代。与分液漏斗相比,长颈漏斗的可控性不佳。而且在使用时,注意
  • 巨型短面袋鼠巨型短面袋鼠(Procoptodon)是一属生活在更新世澳洲的袋鼠。P. goliah是体型最大的袋鼠,站立时约有3米高,重232公斤。巨型短面袋鼠的面扁平,眼睛向前。每一只脚上只有一只脚趾,就像
  • 尼姆尼姆(法语:Nîmes,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
  • 沙蚕约120种沙蚕(学名:Nereis),俗称沙虫,在福州称作流蜞,是多毛纲叶须虫目沙蚕科的一种环节动物。常栖息于泥沙中,生殖季节或夜出觅食时能游泳。可作为鱼类、虾、蟹等动物的食饵。体长1
  • 克鲁伊夫公元1974年时的克鲁伊夫亨德里克·约翰内斯·“约翰”·克鲁伊夫(荷兰语:Hendrik Johannes "Johan" Cruijff, (荷兰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
  • 桑托斯桑托斯(Santos、Santosse)可以指:
  • 括约肌括约肌是人或者一些动物身上的一种肌肉类型。这种类型的肌肉分布在管腔壁,收缩的时候管腔就会被关闭,放松的时候,管腔就会开放。人的肛门、尿道、膀胱还有胃部的贲门和幽门都有
  • 白色人种白人(英语:White people),或称白色人种,指狭义的高加索人种(一般亦作西洋人、西方人或西人、洋人),是以人类肤色命名的人种名称,一般指拥有淡色皮肤的种族或群体;或是一类拥有淡色皮肤
  • 史蒂芬·恩德利希斯特凡·恩德利歇(全名斯特凡·拉迪斯劳斯·恩德利歇 德语:Stephan Ladislaus Endlicher)(1804年6月24日-1849年3月28日),奥地利植物学家、古钱币研究专家和汉学家。他出生于布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