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苦行僧
✍ dations ◷ 2025-10-19 22:25:38 #苦行僧
苦行僧(梵语:sādhu〔男性〕;sādhvī或sādhvīne〔女性〕)是印度宗教盛行的修练方式,流行于婆罗门教、耆那教等。今日多指居于山林刻苦修道的各种宗教修道士。汉语的“僧”,可以泛指各种出家修道士,并不一定是佛教僧人。时至今日,基督宗教的许多圣人也常被称为苦行僧(拉丁语:ascēticus),如圣方济各,圣瓦西里等。“苦行僧”一词容易被误解,认为单指佛教在丛林隐修的头陀。其实苦行、僧、头陀、比丘等词的出现,都比佛教的创始还早,都来自于婆罗门教等古印度宗教。而佛教虽然允许苦行僧的修行方式,但并非倡议苦行,而更多的主张中道。故凡苦行僧,多以印度教、耆那教等多见,佛教苦行僧著袈裟、剃发的形象与其差别也颇大。古印度常有苦行僧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带着象征湿婆的三叉杖,边走边吟诵古经文,露宿丛林。苦行僧必须忍受常人认为是痛苦的事,如自我体罚、长期断食、减少饮水、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忍受酷热严寒,甚至饮食秽物等事情,来锻炼忍耐力和离欲。一般婆罗门尊崇苦行僧,因为大多数的婆罗门都不是苦行僧。耆那教有两派别,天衣派主张苦行,白衣派不主张苦行。佛教中释迦牟尼成佛前曾修苦行,“昼便入林中。夜便露坐……至冢间。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体……日食一麻一米。形体劣弱。骸骨相连。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犹如败坏瓠卢……”。后来发现修苦行并不能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于是转以其他方法修行成佛。释迦牟尼佛曾在优罗毗罗村收五名苦行僧为弟子,此为佛经上记载的“初转法轮”。印度圣雄甘地一生多次绝食,生活极尽简朴,英国首相丘吉尔称他是“半裸的苦行僧”。
相关
- 博弈语义博弈语义是一种基于博弈论定义真或有效性等逻辑概念的形式语义,比如游戏者的赢策略。保尔·洛伦茨首先在1950年代晚期为逻辑引入了博弈语义。此后在逻辑中已经研究了很多不同
- 性悖轨性悖轨(英语:sodomy,所多玛)源自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中对非属自然法性行为的指称,一般是指男性与男性之间的肛交行为。也可以指女性与女性之间的性行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口交、肛交行
- 病理学家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病理学(pathology)是医学领域的一门分支
- 弗里茨·施特拉斯曼弗里德里希·威廉·施特拉斯曼(德语:Friedrich Wilhelm Straßmann,1902年2月22日-1980年4月22日),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938年,他和奥托·哈恩认证了中子轰击铀核产生的钡,发现了核
- 百战奇略《百战奇略》,又称《百战奇法》,是明朝刘基所著的一本军事著作,内容主要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百战奇谋成书时间,大约是刘基弃官隐居青田的时候。整本书的内容,是集刘基
- 冯 端冯端(1923年6月11日-),生于江苏苏州,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固体物理学。1942年苏州中学毕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6年毕业。毕业后留校,历任
- 陈佳洱陈佳洱(1934年10月1日-),上海人,中国加速器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北京大学校长(1996—1999)。父亲是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1934年10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1950年就读于大
- 劝诱改信劝诱改宗(英语:Proselytism /ˈprɒsəlᵻˌtɪzəm/ )是一种促使他人进行改变信仰从而接受另一宗教或观念的行为。英文当中与此概念相联系的动词劝诱(proselytize)来自希腊语前
- 梭菌蛋白酶梭菌蛋白酶(英语:Clostripain,EC 3.4.22.8,其它英文名有:clostridiopeptidase B, clostridium histolyticum proteinase B, alpha-clostridipain, clostridiopeptidase, Endoprot
- 伊朗历伊朗历(波斯语:گاهشماری ایرانی ,拉丁转写:Gahshomari-ye Irani),又名波斯历或Jalaali历,在中国也称回回阳历(但回回历或回历指伊斯兰历,不可用来指称波斯历),是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