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革命论

✍ dations ◷ 2025-08-13 19:59:23 #不断革命论

不断革命论早在马克思的时代就有萌芽,后来托洛茨基对不断革命论加以完善,因此谈到“不断革命论”时,通常指的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拿破仑用“不断的战争”代替了法国大革命的“不断的革命”。

1850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第一次提出:德国工人阶级的战斗口号应该是“不断革命”。

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指出:“革命的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过渡阶段。”

托洛茨基认为,不断革命,就马克思赋予这个概念的意义来说,就是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阶级统治,不能停留在民主阶段,而要转而采取社会主义的措施,并进行反对外部反动势力的战争;意味着这种革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同前一个阶段相衔接,而且它只有在阶级社会完全消亡的时候才会结束。托洛茨基的这一理论有三个主要的思想。

第一个是关于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经过一段漫长的民主制时期才能走向无产阶级专政;而托洛茨基认为,落后国家只有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走向民主制。

第二个方面是,社会主义革命同样也是不断的。在无法确定的长时期内和经常的内部斗争中,一切社会关系都要经受改造。社会在不断地除旧换新。

不断革命论的第三个方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国际性。社会主义革命从一国基础上开始,但它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一国范围内要维持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状况。一国的革命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它只是国际链条中的一环。国际的革命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尽管它会出现暂时的衰退和低潮。托洛茨基的第三点思想与斯大林主义者的一国之内的社会主义产生冲突:后者认为在一个国家可以建成社会主义;但托洛茨基坚决反对这种思想,并认为斯大林主义者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斥责他们为“不肖门徒”。

相关

  • 翁布里亚语翁布里亚语是一门已经灭绝的语言,曾在古意大利的翁布里亚地区使用,操这种语言的人被称作翁布里人,他们曾经生活在特维雷河的上游东部地区。翁布里亚语由流传至今的三十座牌铭而
  • 诺乙雄龙诺乙雄龙是一种合成代谢类固醇. 在1965年FDA批准药物上市销售商品名Nilevar,在荷尔蒙不足、严重烧伤患者的治疗、严重创伤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方面作为雄激素合法使用。现在
  • 霍夫曼的故事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是法国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的最后一部歌剧,取材于德国浪漫派作家霍夫曼的小说,法语脚本由巴比埃和卡雷共同完成。1858年的《地狱中的奥尔
  • 交配类型配子(英语:Gamete)是单倍体细胞,它由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特定的器官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两性配子通过配子结合 产生合子。有性生殖的好处是遗传讯息的重组,这也是物种内遗传信息的
  • 注生娘娘注生娘娘,俗称“注生妈”,又作“注生娘娘”,是闽南、台湾和潮汕一带最受尊奉的生育女神,主管妇女的怀孕、生产,是许多不孕妇女或怀孕妇女的信仰寄托。注生娘娘的造像,多是左手执簿
  • SWI/SNF结构 / ECOD在分子生物学领域,SWI/SNF(英语: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ble)是同时存在于真核生物及原核生物中的一种核小体重塑复合物。简而言之,它们是一群与重塑DNA包装方式有
  • 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田是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实施的一系列土地改革政策之一。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实行三七五减租,于1951年实行公地放领,于1953年实行耕者有其田。民生主义解决土地问题的
  • 双向障碍躁郁症(英语:bipolar disorder,亦称双相情感障碍、情绪两极症,早期称为躁狂抑郁疾病、manic depression),是一种精神病经历情绪的亢奋期和抑郁期。情绪亢奋期(躁期)可分为“狂躁”或
  • 非洲语言非洲语言主要分为五个语系:此外还有许多比较小的语系和孤立语系,以及未分类的语言。原先划分出来的科依桑语系(包含50语言,12万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是一种过时分类,内部没有语系
  • 普莱西诉弗格森案普莱西诉弗格森案(英语:Plessy v. Ferguson),有时简称“普莱西案”,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案件,这个判决维护了种族隔离的合法性,使得美国南部各州在公共场合实施的“隔离但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