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彝族
✍ dations ◷ 2024-11-05 16:29:15 #彝族
.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ruby"1;padding:0 0.1em;user-select:none}
彝(yí)族(彝语北部方言:ꆈꌠ),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900多万人(2010年)。中国大陆现有彝族871万4393人(2010年),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越南语:Người Lô Lô),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方承认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街等省。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亦有近百万彝族,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凉山彝族,纳苏颇)、“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倮倮”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彝族语言属缅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越南的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部方言的尼苏人。彝语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75年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该方案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族皆源于古羌族,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史书上说得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汉朝称“西南夷”。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蒙古骑兵自四川、云南、贵州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了反蒙联盟,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而蒙古贵族也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司)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罗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被认为有歧视之意,后废止。明朝时,地跨云、贵、川三省的彝族土司相互联合,大体实行相同的奴隶制度,基本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天启年间,土司举兵反明,彝族称为阿哲起兵。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土司、土目、奴隶主等势力遭到打击。国民政府时期曾在西康省的彝族自治区设立政治指导区。中国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少数分布于广西。彝族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包括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彝族也是云南和四川的第二大、贵州第六大、广西第十二大民族。海外彝族大约有百万,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只统计彝族人口大于>1% 的县。)彝族人说彝族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关于爨文的来源也有其传说,其一:在贵州彝族文献《西南彝志》中说是一位名为伊阿武的人发明了彝族文字,他是一位极为聪明、知天象地理的人,他创造了文字,并撰写了很多书籍。但在同一书中,又记载了一位恒本阿鲁,他创造了供奉祖先、彝族的象形文字。其二:彝文《帝王世纪‧人类历史》中提到,创造文字的是一名祭司─密阿叠者,他造文字、立典章,文化由他开始。(贵州大方县)而在贵州毕节区的彝族传说认为是一位吉禄老人从刻划六种家禽、六种野兽的形象中得到启示,进而演化成了彝文。其三:云南红河县彝族则认为,有个叫做尼莳的天上人,他种了两棵树木,分别是银树与金树,待花开了,金树开了3,500朵花,成了3,500个彝文字,银树也开了3,500朵花,也成了彝文字。于是,7,000个彝文字便如此诞生了。 云南元江、新平等哀牢山彝家山寨中,有智慧老人伯博耿根据鸟兽的足迹和形象来造字。
而四川于1975年发布了《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该方案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民间素有“打羊”、“打牛”、“杀鸡”迎宾待客之习。过去他们有父子连名制。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若悔婚,提出悔婚方需付出一定代价。以前彝族分黑白两种,以黑为贵,互不通婚。彝族人通婚要求比较严格,多为本民族内通婚。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彝族日常饮料有酒、茶,以酒待客。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彝历使用十月太阳历。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彝族年、跳公节、插花节、火把节、二月八年节、祭龙(祈雨)等。彝族传统文化中,彝族姓名遵循“姓、名、性别标志词”的结构。其中姓和名多为两个或以上音节,其中姓氏的来源包括祖先名字、祖先职业、祖先社会等级。其中名又分为“本名”和“尊名”两部分,本名主要用于族谱、宗教仪式和长辈的称呼;尊名又称作雅名,则用于晚辈对长辈的称呼。命宫、生肖、族名、器具、五谷、数量、家庭排行、星座都可成为彝族姓名命名的依据。而性别标志词具体体现为男性为“惹”、女性为“莫”。中国境内的彝族需将其姓名基于普通话读音音译转写为汉字,此类转写通常采用记音为主的原则而忽略其汉字音译名在汉字中的含义。近年来有汉语水平较高彝族人在汉译姓名时会考虑其汉字含义,如彝族作家琼梦石加的姓“琼梦”通常被汉译为“曲木”或“邱莫”;亦有彝族选择将自己姓名冠汉姓、汉名或完全使用汉名:如琼梦石加的汉名为邱志忠。四川凉山州布拖县彝族妇女云南红河州石屏县彝族妇女云南石林县彝族妇女云南宁蒗县彝族妇女彝文文献-宗教文书彝文文献-血缘谱系云南中部彝族手镯式样云南中部彝族妇女修容器具彝族乐器口弦彝族乐器三弦彝族乐器月琴峨山县火把节盛况
相关
- 氯苯那敏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又称扑尔敏,是在预防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和荨麻疹症状时使用的第一代烷基胺抗组胺药。相比于其他第一代抗组胺药其镇静作用较弱。氯苯那敏是在兽医,小动
- 磺胺苯吡唑磺胺苯吡唑是一种磺胺类药物,其INN名称是“Sulfaphenazole”。该药物可用于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等病症。该药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尚不明确,在大鼠(经皮下注射)体内的LD50(半
- 跳蛋跳蛋又称震蛋,是一种日本人发明的性玩具,用来放进阴道或肛门作自慰之用,由于体积小巧,可以整个放进阴道或肛门,也可以用来刺激阴蒂、乳头和龟头。跳蛋有一个蛋形的部分,有些有线有
- 最长寿者这是已确认世上最长寿者排名的表格,如最长寿者和最长寿男性。表中的长寿者的年龄须经由研究长寿的国际性组织(如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或老年医学研究组织(英语:Gerontology Resear
- 搅拌棒搅拌棒,为一种化学实验设备,通常以玻璃或塑料制成。主要用于搅拌以加速化学实验中的溶解作用或使溶液混合均匀,过滤时引流,点测pH,蒸发时搅拌,引燃红磷等。
- 小意大利小意大利是一个通用名称,指意大利人聚居的地方,通常在市区。“小意大利”有很多意大利特色,商店能买到几乎所有的意大利的商品,街道上也都是意大利的餐馆。“小意大利”意思是指
- 质体质体可能是指:
- 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克里斯汀·拉克鲁瓦(法语:Christian Lacroix, 1951年5月16日-),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以其名字出品的时装颇富盛名,唯一具有博物馆策展人资格的设计师,除时装外,亦擅于绘画、室内设计。
- 肝性脑病变肝性脑病(英文: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一种因肝衰竭引发思维混淆(英语:Confusion)、意识下降(英语:Altered level of consciousness)和昏迷的疾病。严重时称为肝性昏迷,甚至会
- 奈比多内比都(နေပြည်တော်;转写:ne-pranytau;Okell拼音:Neipyito),现为缅甸联邦共和国首都。缅甸于2005年11月6日从仰光迁都到原址以北大约320公里的一块绿地,2006年军人节正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