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茨·盖格

✍ dations ◷ 2025-07-22 10:28:37 #德国哲学家,1880年出生,1937年逝世,哥廷根大学校友,慕尼黑大学校友,莱比锡大学校友

莫里茨·盖格(Moritz Geiger)(1880年-1937年)。从他的学术生活来看,他上大学时最初学习心理学,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产生了兴趣,因此而转向研究哲学。在此期间,他认识了著名心理学美学家特奥多尔·利普斯(Theodor Lipps),成为后者的学生和密友,在学术思想上深受后者影响,他在《艺术的意味》(die Bedeutung der Kunst)这部著作中屡屡提及利普斯及其理论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盖格于一九零八年开始在慕尼黑大学任教;在认识了埃德蒙的·胡塞尔以后,他开始研究现象学,后来又专门研究现象学美学。一九一三年,他开始和胡塞尔一道主持《哲学与现象研究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发表了《审美享受的现象学》一文,奠定了他作为现象学美学创始人的地位;此后,盖格尔便与他的学术上的密友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亚历山大·普凡德尔(Alexander Pfander)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现象学团体,这就是著名的慕尼黑学派。他们不再只强调方法论方面的那些细枝末节,而把主要精力放到那些实质性的价值及其个人实现上。因此,把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方法坚持下来的正是这个慕尼黑学派。

从1909年起,盖格就在大学里开办著名的美学讲座,他的讲座生动形象、坦率质朴,代表了当时审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以至于把沃尔夫林的追随者和那些研究哲学、艺术史、文学史的大学生都吸引了过来。这里需要突出强调的是,本来现象学方面的学术著作(当然也包括现象学美学的学术著作)大多以深奥艰涩著称,但是,由于盖格既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出色师长,所以,抽象的理论、枯燥的概念在他这里获得了勃勃生机,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诗意了,这也是《艺术的意味》最突出的特色。1923年,他作为哲学教授来到哥廷根,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他也曾在里加大学、斯坦福大学发表过美学演讲,在哈佛举行的国际哲学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在此期间,他还把他在《审美享受的现象学》中开始酝酿的《艺术的意味》一书的大纲公诸于众,使之成为其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1933年,盖格移居美国,出任瓦萨尔大学哲学系主任;尽管他这时已是重病在身,但他仍然热切地献身于《艺术的意味》一书的写作和译成英文的工作,直到1937年为此而奋斗到最后的一息。

相关

  • 缬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英语:Valganciclovir),是一款抗病毒药物,用以治疗因艾滋病或器官移植造成巨细胞病毒感染,代表性的药品品名为 Valcyte 。本品只能压制感染,无法治愈,需长期使用。此药是
  • 编码区基因的编码区(英语:Coding region),亦称为“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或“CDS”(Coding DNA Sequence),是指DNA或RNA中由外显子组成,编码蛋白质的部分。该区域的边界范围从靠近5′
  • 高雄县高雄县,为中华民国已经废止的一个行政区,位于台湾西南部,与台南县、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县、台东县、花莲县、南投县、嘉义县相邻,包围着高雄市。北缘嘉南平原,西滨台湾海峡,东南
  • 人类性别分化人类性别分化是人类性别差异之中的发展过程。 它被定义为表现型结构的结果对于产生贺尔蒙而跟随性腺决定的过程。 性别分化包括生殖器,体毛于两性上产生差异的过程,并扮演着性
  • 假定宇宙论原则不是一种原理,但即使只是一种合理的假设或是通则,仍然严格的限制了许多合理的宇宙学的理论。它论断了在大尺度观测下的宇宙该呈现的面貌:在大尺度的观测下,宇宙是均质
  • 库努牡库努牡((英语:Khnum)(亦可拼写为"Chnum", "Knum"或"Khnemu")是最早的埃及神祇之一,原为尼罗河源头之神。由于尼罗河每年的固定泛滥会带来淤泥与黏土,而河水则带来生命,所以库努牡也被
  • 新生代 (杂志)《新生代杂志》(NEW GEN. Monthly,前称New Generation)由澳门新生代青年文化会出版、澳门基金会及澳门文化局赞助,是以澳门年轻人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刊物,1999年创刊。《新生代》
  • 垃圾邮件垃圾电邮(英语:email spam)是滥发电子消息中最常见的一种,指的就是“不请自来,未经用户许可就塞入信箱的电子邮件”。垃圾电邮的主要特性包括:垃圾电邮的防制:“SPAM”最初是一个罐
  • 印第安斯普林斯印第安斯普林斯(英语:Indian Springs)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的一个非建制地区。该地的面积和人口皆未知。印第安斯普林斯的座标为34°19′50″N 118°20′01″W / 34.
  • 伊格纳兹·普莱耶尔伊格纳兹·约瑟夫·普莱耶尔(德语:Ignaz Josef Pleyel,法语:Ignace Joseph Pleyel,1757年6月18日-1831年11月14日),法籍奥地利作曲家,商人。普莱耶尔在38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24。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