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镉

✍ dations ◷ 2025-09-13 08:10:30 #镉化合物,氢氧化物

氢氧化镉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d(OH)2。它是一种离子化合物,为白色晶体。它在镍镉电池中是一种关键性的化合物。氢氧化镉的碱性比氢氧化锌强。

氢氧化镉可以通过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热的硝酸镉溶液反应得到:

另一种制法是将氢氧化钾固体加入至碘化镉溶液中,产生的沉淀先加热至其溶解,再静置溶液使之逐渐冷却,析出氢氧化镉。

氢氧化镉也可通过水热法合成。如将20份的氢氧化钠配成的溶液加入1份乙酸镉配成的溶液中,再加入溶液等体积的乙二醇,搅拌半小时后,转移到水热反应釜中反应,在60℃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4小时,得到产物。

用硝酸镉溶液和5%KOH溶液反应,硝酸钠作为矿化剂,进行水热合成,可以得到六边形纳米盘Cd(OH)2

较新的合成方法还有微波法,如在聚乙二醇(PEG-10000)溶液中加入0.8mol·L-1的硝酸镉,搅拌均匀后,再加入等体积的0.8mol·L-1六次甲基四胺(HMTA),继续搅拌,之后转移到瓷坩埚内,加盖,置于微波炉中低温加热8min,冷却到室温后分别用一次水和多次乙醇洗涤,在60℃下干燥4h,得到Cd(OH)2螺旋形纳米线,反应机理如下:

反应产生的纳米线的直径与长度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来控制,而阴离子的种类对产物的形貌有较大影响。

此外,固相反应也能得到氢氧化镉。如将镉盐(Cd(CH3COO)2·2H2O、CdCl2·2.5H2O、3CdSO4·8H2O或CdCO3·4H2O等)和PEG-400混合均匀,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研磨半小时后放置5小时,用水与无水乙醇洗涤,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可以得到具有晶形的产物。

氢氧化镉有α、β和γ三种形态的结构。其中β型为六方晶系,γ型为单斜晶系。

在固体氢氧化镉中,不存在OH…O氢键。

氢氧化镉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碳酸镉。当氢氧化镉加热至150℃时,它会分解,生成氧化镉。

作为一种碱,氢氧化镉也能溶于酸:

此外,它还能和氨水、氰化钠反应,产生配合物而溶解:

和氢氧化锌不同的是,氢氧化镉仅微溶于氢氧化钠(5mol·L-1)溶液,溶解度为0.13g。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Na2

氢氧化镉在镍镉电池中有应用。

化学化工上,它是制备其他镉化合物的原料之一。

接触皮肤、吸入或吞食有害。

对水生生物毒性很大,并且会造成长期的水体污染。

Cr(OH)3

相关

  • 精准医学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简称PM),是一种针对病患的个别情形,进行医疗卫生个别化的医学模式,包括医学决策、治疗、实务以及药品都是针对此病患的情形所规划的。此医学模式下,诊
  • 缺牙症缺牙症 (hypodontia)代表病患缺少一定数量的牙齿,特指缺牙数在六颗以内的情形〈不包含智齿〉。在乳牙期阶段,上颚的患病率较下颚高,且多为侧门牙缺乏。另外,缺牙数超过六颗〈不
  • 黾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二百〇五个(十三划的则为第一个)。就正体中文中,黾部归于十三划部首,而简体中文则归在八划。黾部只以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
  • 吉尔伯特·斯托克吉尔伯特·斯托克(英语:Gilbert Stork,1921年12月31日-2017年10月20日),美国有机化学家。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尤金希金斯名誉化学教授。斯托克烯胺反应就是根据他命名的。
  • 四氢叶酸盐四氢叶酸(英语:Tetrahydrofolic acid,简称为THF)是叶酸的一种还原型衍生物,由二氢叶酸还原酶还原二氢叶酸得到的一种辅酶。这种辅酶在转移一碳化合物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医学导
  • 始海百合纲Gogiida始海百合(eocrinoids)是一类已灭绝的棘皮动物,生存于寒武纪至志留纪。大多数有茎(Column),有典型的海蕾的萼(Calyx)。萼板(Thecal plate)不规则排列,萼板之间有外露的缝孔(Sutura
  • 光学玻璃光学玻璃是制造光学镜头、光学仪器的主要材料。光学玻璃必须有高度精确的折射率、阿贝数和高透明度、高均匀度。最初用于制造镜头的玻璃,就是普通窗户玻璃或酒瓶上的疙瘩,形状
  • 天主教蒂鲁吉拉伯利教区天主教蒂鲁吉拉伯利教区 (拉丁语:Dioecesis Tiruchirapolitana、泰米尔语:திருச்சிராப்பள்ளி மறைமாவட்டம்)是罗马天主教的一个教区,位于印度泰米尔
  • 特尔祜特尔祜(?-1658年),满洲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孙、广略贝勒褚英之孙、安平贝勒杜度第三子。崇德四年(1639年),封为辅国公。崇德六年(1641年),跟从大军围攻锦州,大败明兵于松山、杏
  • 穿透力穿透力(penetration)是指任何武器能够侵入目标物体内部的能力。在被阻力完全静止前侵入的深度越大,穿透力就越强。如果能够侵入目标本体的全部厚度,则称为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