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达曼语系

✍ dations ◷ 2025-05-19 22:53:53 #大安达曼语系

大安达曼语系是一个近乎灭绝的语系,曾由安达曼群岛上的大安达曼人使用。

安达曼原住民已经在这些岛屿上生活上万年了。他们的存在早已因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贸易船队和一些政权对海洋的探索而被外界得知,但外界和他们的直接交流鲜有发生且通常带有敌意。因此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尚未有任何关于他们语言的记载。到18世纪末,英国人第一次在安达曼群岛上建立殖民地时,大安达曼岛及周边岛屿上生活着约5千名大安达曼人,包含10个不同的部落,其语言多相而近缘。从1860年代开始,随着安达曼群岛上英国流放地的建立,以及后来印度次大陆移民和包身工的到来,安达曼原住民,尤其是大安达曼族群,开始受到来自外界的持续影响。这与大安达曼人因外界疾病大规模死亡有关,1961年大安达曼人仅剩约19人。

自那以来,他们的人数有所回升,到2010年有52人。但到1994年已没有能说北部方言的人,幸存下来的部落间的差别实际上也已因为通婚和移民不存在了。到了二十世纪初,尽管当时仍有普查将各个安达曼族群区细分为不同的类别,各部落间的隔阂已随着整体安达曼人口的大量减少而逐渐消除,大安达曼语言的多样性也因此受到了极大打击。另一方面,大量衰减之后的剩余人口在不同部落之间乃至与外来的缅甸克伦族与印度裔移民的通婚行为,也又再对族群内的语言多样性造成了更进一步的威胁。印地语为主要语言。

到了二十世纪后期,大安达曼诸语言之中的绝大多数皆已消亡。

在二十一世纪初,大安达曼族群已经只剩下约五十人左右了,他们被安置在一个名为 “海峡一号(Strait I.)” 的小岛上;他们中大约一半人说的语言是一种已被一定程度地改变,甚至已经被克里奥尔语化的阿卡-杰鲁语。这种经变化的语言被一些学者称作现代大安达曼语、,或简称为 “Jero” 或“大安达曼语”。印地语则逐渐称为他们的主要语言,甚至一半人只会说印地语了。

最后一名能记得部分阿卡-克拉语的人Boro Sr与2009年11月去世。

阿卡-杰鲁语最后一名半流利使用者Nao Jr.也于2009年去世。这之后,大安达曼语言已经不再有母语者了。最后一名能记得部分阿卡-博语的人于2010年去世,享年85岁。最后一名能记得部分阿卡-卡利语的女性名叫Licho,于2020年4月布莱尔港Shadipur死于慢性结核病。

截至2020年出版的报告,尚存三名半克里奥尔语使用者,他们将这种半克里奥尔语称作杰鲁。

大安达曼语系语言都是黏着语,有着丰富的前后缀系统。还有主要基于身体部位的名词类别系统,每个名词和形容词都能据其与哪个身体部位有关加前缀(基于形状或功能)。例如语言前面加的*aka-就是与舌头有关的前缀。以阿卡-比语yop“软”为例,形容词如下:

相似地,beri-nga“好”:

前缀:

Abbi (2013: 80)列出大安达曼语系如下身体部位前缀。

身体部位是不可让渡的领属,需要一个领属形容接头辞来补完,所以没法单说“头”,只能说“我的头”等。

基础代词几乎都相同,阿卡-比语为例:

“这”“那”分别是k-和t-。

由可信文献判断,安达曼语言只有一和二2个基数词。

下面是现代大安达曼语系(PGA)音系:

注意有些音在不同使用者口中也不同,可能因为印地语的影响。老年使用者发音不稳定的现象比年轻人更多。老年使用者更多地将辅音/pʰ, kʰ, l/分别读作/ɸ~f~β, x, lʷ/。边音/l/也可以是/ʎ/。唇齿近音/w/等音只出现在词中或词尾。/ɽ, β/可作为/r, b/的变体。

安达曼群岛的语言可被分为两支,即大安达曼语系和翁甘语系,以及一个分类未定的桑提内尔语。一般认为它们有亲缘关系,但大安达曼语和翁甘语的相似性主要是基于形态和词法,共享的词汇很少。因此,即便是格林伯格这样的大尺度关系研究者也不赞同将所有安达曼语言划在一起。Abbi (2008)认为幸存的大安达曼语言应被视为孤立语言。大安达曼语系语言有:

格林伯格假设大安达曼语系与西巴布亚语系有关,且都属于一个更大的所谓印度-太平洋语系,但这不被其他语言学家接受。史蒂芬·沃姆认为大安达曼语系、西巴布亚语系和帝汶的特定语言间的词汇相似性“相当地引人注目,近乎同形例子也不算少”,但认为是底层的影响,而不是语言间直接的联系。

名称与使用人数如下:

相关

  • 弗拉·安杰利科安杰利科修士(意大利语:Fra Angelico,1395年-1455年2月18日)本名圭多·迪·彼得(Guido di Pietro),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画家,艺术史学家瓦萨里在其巨著艺苑名人传中称赞其拥有“稀世罕
  •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即CALI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利用该系统,可有效实现各种信息资源
  • 布兰佛德菊石见内文布兰佛德菊石(学名:),又名布兰弗菊石,是生存在侏罗纪末提通期至白垩纪初贝里亚期海洋中的一属菊石,和贝利亚斯菊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螺纹部分更圆。其化石被发现于南亚、南
  • 汝矣岛纯福音教会汝矣岛纯福音教会(英语:Yoido Full Gospel Church,韩语:여의도순복음교회)位于韩国首尔南部的政治中心、永登浦区汝矣岛的汝矣洞,是一家五旬节派神召会的教会。该教会由赵镛基和崔
  • 伊夫·梅耶尔伊夫·梅耶尔 (法语:Yves F. Meyer,1939年7月19日-),法国数学家,小波分析理论的创始人。 伊夫·梅耶尔曾在突尼斯市学习数学, 1957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1966年在Je
  • 陈兼陈兼(英文名Chen Jian),现任美国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研究讲座教授、中国与亚太研究项目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 讲座教授,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的历史学家。1982年在华东
  • 社交舞社交舞,又称交谊舞或交际舞,是来源于西方的一种舞伴舞。社交舞当前已经以社交形式和比赛形式出现在世界各地。包括简单易学的普通交谊舞(,俗称“普交舞”)和按全世界统一竞技比赛
  • 司马靳司马靳(?-?),又作司马梗,秦国将领,夏阳(陕西韩城)人,伐蜀大将司马错之次孙,史学家司马迁的七世祖。早年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与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长平军数十万,后与白起一起被秦昭王赐死于杜邮(今咸阳西郊),埋葬在华池。司马靳之孙司马昌为秦时铁官。白起的事迹多见于司马迁著作《史记》的《白起王翦列传》。司马迁的远祖司马靳亦参与这次的战役,后来与白起同被赐死杜邮,因此很可能是家史。《异迹略》中,记载陕西宝鸡一带,只要疫病一起,就会立“克长平四十万士卒秦太尉武安君白”、“武安副将司马靳”旗号祭祀,希望司马
  • 认知神经科学 (期刊)认知神经科学是由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所出版的学术期刊。该期刊有同行评审机制,每年会出版四期。 内容为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实证和理论文章, 涵盖领域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语言、行动、决策、情感、社会认知和执行功能。期刊的共同主编为萨塞克斯大学的Jamie Ward 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Sharon Thompson-Schill 。 该期刊强调本科和研究生水平的神经科学。目标受众为大专院校神经科学领域的师生、相关领域的临床从业者以及研究人员。该期刊的格式不同寻常,它可以刊登篇幅较短的文章(最多4000字)
  • 工具理性工具理性(英语: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德语:Zweckrationalität)为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概念,与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相对。又叫做“效率理性”、“功用理性”、“技术理性”、“科学理性”,指的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或者手段的有用性,为了达到事物的最大功效,以及实现人的某种功利目的而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