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

✍ dations ◷ 2024-09-20 05:40:09 #1944年出生,2001年逝世,德国作家,德国车祸身亡者,东英吉利亚大学校友

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Winfried Georg Maximilian Sebald,1944年5月18日-2001年12月14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阿尔格伊地区的维尔塔赫(Wertach,Allgäu),当今最有影响的德国作家之一。

泽巴尔特的父亲出身于巴伐利亚一个制造玻璃器具的手工业者家庭,他参军并且担任上尉一职,在维尔塔赫期间认识泽巴尔特的母亲并于1936年结婚,泽巴尔特是他们三个孩子中的老二。1943年泽巴尔特的母亲在大轰炸开始以前从班贝格(Bamberg)回到娘家,并于次年生下泽巴尔特。泽巴尔特一直到1963年中学毕业以前都生活在阿尔格伊地区。中学毕业以后由于心脏问题他被免除兵役,在德国弗莱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eiburg)开始学习文学。1966年在瑞士法语区的佛立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ibourg)毕业,同年移居英国。1967年结婚。1968年获得硕士学位(论文是关于Steinheim)。到1969年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1970年起执教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1973年以关于都柏林的论文获博士学位。

泽巴尔特从1980年代出开始出版他的文学作品,首先在英国和美国、接着在法国获得巨大的声誉。在法国他获诺贝尔奖提名。而在德国对泽巴尔德的接受则相对滞后,但他同样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1986年在汉堡大学以论文《对于不幸的描述》获教师资格。1988年成为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德国当代文学教授。1989年组建英国文学翻译中心。

2001年12月14日,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在英国诺福克(Norfolk)车祸中丧生。

泽巴尔德的全名是“温菲尔德·格奥尔格·泽巴尔特”,但是他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他觉得温菲尔德是“典型的纳粹的名字”,所以他称自己为“比尔”或“马克思”。因为他的父母是在德国准备进攻波兰的时候认识的,所以他觉得人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法西斯的产品”。从他对于自己这些与生俱来的一些印记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一直对那一段记忆不能释怀,或许这可以解释在他终其一生的思考和写作中无处不在的主题——与回忆纠缠的人。

泽巴尔特是当前日尔曼语言文学中被讨论最多的作家,无论是在非德语国家,还是在德语国家的德国文学研究领域。因为他在他的作品中以独特的方式处理的问题正好迎合了当前文化讨论中的热点问题。比如回忆和记忆的功能,形象话语(照片)对于历史和记忆的意义,图像语言以及互文性(Intertextualitaet)和不同媒体的揉杂(Intermedialitaet)。

泽巴尔特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局外人、漫游者、背井离乡的游子,像他一样离开故土到异乡寻找新生活的人。在他的文章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还有对于德国-犹太关系遗留问题的讨论。

泽巴尔特的文笔是独特的,他的文章打破了文学和文学研究那泾渭分明的界限。他的作品很难归类,那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小说的风格,不是我们熟悉的文学的形式。他讲故事的方式,他仿佛是不经意揉进他的故事中的黑白照片,还有他那有着浓厚伤感气息的叙述笔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他的作品。而他处理的问题,也可以看作是对尼采的追问“我们需要多少记忆?”的一个回答。

《道法自然-自然元素之诗》有三首长诗。分别处理了三个人物。第一首讲的是和丢勒同时代的著名画家Matthias Grünewald,第二首诗处理的是探险家格奥尔格·威廉·史特勒(Georg Wilhelm Steller),第三首诗中则涉及到作家泽巴尔特本人的经历。把这样三个互不搭界的人物归在这样一个“自然元素之诗”的题目下,泽巴尔特有他独特的考虑。他用一种非常诗意的语言描述这三个人物的经历,总有一种情绪,一种对于无可挽回的颓败的忧伤气息贯彻其中。尘归尘,土归土。自然回归成元素的进程已经开始,而且不会结束。

《晕眩、感觉》:晕眩是一种感觉,一种由于某种刺激对事态失去控制之后的反应。仿佛我们脚下坚实的土地被抽空,一下子如同走在悬崖边缘。晕眩还不同于昏厥,还没有完全失去意识,还伴随着存在主义者所最经常谈到的感觉——恶心。泽巴尔特以他一贯的细腻笔触描述了这一感觉。这本书中有四个故事。除了第一个故事围绕法国小说家司汤达以外,剩下的三篇故事中都有卡夫卡的影子。在最后一篇围绕作家本人回到故乡维尔塔赫的经历的故事中更是再现了卡夫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格拉胡斯猎人。

《异乡人-四个故事》:是泽巴尔特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四个被迫离开家乡的犹太人的故事,和叙事者本人的经历交织在一起。第一个故事中的主角亨利·塞尔文(Dr. Henry Selwyn)是叙事者的房东。第二个故事的主角保尔·贝雷特(Paul Bereyter)是他在松合芬(Sonthofen)上小学时的老师,原名阿明·穆勒。叙事者在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回去寻访关于他的事,发现他是个犹太人,在纳粹时期被禁止给学生上课。叙事者逐渐发掘出来的一些故事又重新唤醒了他对父母和其他松合芬人的愤恨。这种对过去讳深莫测的态度在叙事者看来是阿登纳时期人们对于过去的典型态度,在他自己家也是一样。第三个故事就是关于他的叔叔安布罗·阿德瓦特(Ambros Adelwarth),他为战争的屠杀场面所困扰,神经失常,心甘情愿接受电击治疗以求能够回忆起过去。第四个故事主角的原型是画家马克思·奥拉赫(Max Aurach)。他在童年时代被父母设法送到曼彻斯特得以幸免于难,而他的父母则没有逃脱被送往集中营的命运。马克思虽然决口不提过去,但是他作画的奇特方式却表明他内心中在与过去做激烈的斗争。他画一副画要在上面涂改几十次,直到他笔触的刻痕能够表现出消逝的痕迹。叙事者大段引用了他的母亲的日记,那些过去的美好回忆是马克思所不愿再次触及的,他作画的方式正表现了他潜意识中试图忘记,试图抹去回忆的冲动。

《土星环》是一本游记。叙事者在英格兰的苏福克(Suffolk)地区进行了一次朝圣之旅。用典型的泽巴尔特式的伤感气息的笔调描述与这一地区有关系的人的故事:医生兼学者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伦勃朗(Rembrandts)的一幅主题为一次解剖课的画,罗格·凯斯门特(Roger Casement),约瑟夫·康拉德(Josef Conrad)等等。虽然是以游记的形式,但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游记。泽巴尔特所看到的,是一副和过去交织在一起的风景。在泽巴尔特仿佛不经意的随心所欲的漫游中,总是遇上那些特别的故事留下的痕迹。他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宫殿,回忆夏多部里昂的爱情,甚至还写了欧洲和中国的丝绸交易。和他走完这一程的读者再一次发现,泽巴尔特又一次带他重温了那些被人遗忘的人和事,指给他看历史怎样成为废墟。

《为这些年》是一个用英语写的短诗的集子。每首诗都涉及这个秘密:据说拿破仑是个色盲,他没办法区分红色和绿色。

《奥斯特里茨》是泽巴尔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奥斯特里茨的经历和《异乡人》中的马克思·奥拉赫有些相似。他忘记了他的过去,也不知道他自己本来的名字。在他寻找自己本来名字的过程中找到关于自己母亲的一些故事。最后陷入混乱之中,没有能力回忆,也没有能力从回忆中脱身出来。据说这部小说参照了苏希·贝西赫芬(Susi Bechhöfer)的自传,并因此引发争论。讨论作家是否有权力不经本人允许这样做。但在笔者看来,重点不在作家是否能够以何种方式写作,而是作家所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同样面临的:人到底需要多少记忆?

《墓地》:Campo Santo在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中是“墓地”的意思。对应的德语词是“Friedhof”。泽巴尔特死后斯芬·迈尔(Sven Meyer)以此为名编辑出版了他的散文。既有以次纪念早逝的泽巴尔特的意思,也是因为泽巴尔特写过同名的散文。

《未讲完》泽巴尔特对超现实主义画家和蚀刻家阳·彼得·特里普(Jan Peter Tripp)的作品非常着迷,为他写过很多文章。这本集子就是两人合作的结果。33幅以眼睛为主题的图片来自特里普,泽巴尔特则写了33篇短诗。“人们得把自己绑在桅杆上,才能抵挡这些句子如同塞壬歌声般的魅力。”巴特曼(Bartmann)这样评论道。

相关

  • 鄂温克语鄂温克语(又译埃文基语或索伦语、Evenki,1930年代前与鄂温语合称通古斯语)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民族语言,为通古斯语族中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使用人口约2.9万人。鄂温克世居地区跨越俄
  • 行政公职局行政公职局(葡文: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e Administração e Função Pública;葡文简称:SAFP),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研究、协调和辅助公共行政和公务员事务的部门,隶属
  • 迪纳利国家公园和保留区德纳利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英语: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或德那利国家公园暨保存区建于1917年2月26日,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内陆,占地24,585平方公里。北美最高峰迪纳
  • 2016年8月18日月食2016年8月18日月蚀是一次预期会发生但事实上没有发生的月食。这次月食标志着109沙罗序列的结束。如果发生这次月食,其将是2016年三次月食中的第二次。一些模型预测在2016年8
  • 背靠背连接背靠背连接是指将输出设备与相似或相关的输入设备进行直接连接。在通信中,背靠背连接是指不通过传输线将发送器与接收器相连接。通常用来测量和测试,因为背靠背连接可以排除
  • 侠盗猎车手:失落与诅咒《侠盗猎车手:失落与诅咒》(英语:Grand Theft Auto: The Lost and Damned,原名“侠盗猎车手IV:失落与诅咒”)是2008年4月上市的《侠盗猎车手IV》于Xbox 360、PlayStation 3和Windo
  • 顾锡东顾锡东(1924年-2003年6月29日),笔名金易,浙江嘉善人,中国戏剧作家,越剧编剧、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共产党党员。顾锡东生于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父亲顾殿卿是清末最后一届秀才,在西塘
  • 邓玉函约翰·施雷克(Johann Schreck,1576年-1630年5月11日),汉名邓玉函,天主教耶稣会德国传教士。生于康斯坦茨。1618年4月16日,随金尼阁在里斯本启程赴东方。1619年7月22日抵达澳门。同
  • Koda Kumi Driving Hit's 5《KODA KUMI DRIVING HIT'S 5》(飙速快感混音极选~5)为日本歌手倖田来未于2013年3月20日发行的第6张混音专辑。官方网站介绍
  • 基斯·索尼尔基斯·索尼尔(英语:Keith Sonnier,1947年7月31日-2020年7月18日),美国后极简主义者、行为艺术家、影像和灯光艺术家。他是1960年代将灯光运用于雕塑的首批艺术家之一,也是过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