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线虫病

✍ dations ◷ 2025-01-22 19:39:37 #龙线虫病
麦地那龙线虫病,又名几内亚线虫病(GWD),是龙线虫感染所引发的疾病。人类饮用不洁净的水后,如果水中含有感染了龙线虫幼虫的水蚤,就会受到感染。患者起初没有症状。大约一年后,母虫通常会在下肢的皮肤上形成水疱,患者因此感到痛苦和灼烧。之后线虫会用数周时间从皮肤中逐渐脱出。这段时间内,患者行动与工作可能会受到很大困扰。该病极少导致患者死亡。人类是唯一已知能被龙线虫感染的动物。龙线虫粗约1到2毫米,雌性成虫体长60到100厘米之间(雄性则要短得多)。在人体体外,龙线虫卵最长可存活三个星期。在此期间,虫卵需被水蚤吞食。虫卵可在水蚤内继续存活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因此,该疾病若要保持存在,则必须每年都在人体中进行致病。对该疾病的诊断,通常可根据其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对该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并防止患者伤口接触饮用水可起到预防作用。其他预防措施包括:改善洁净水供应,对非洁净水进行过滤。使用布料进行过滤通常就可起到效果。受污染的饮用水可用化学品双硫磷进行处理,以消灭幼虫。龙线虫病没有药物或疫苗可用。线虫可用小棍花数周时间缓慢卷出。线虫脱出形成的溃疡可能会遭受细菌感染。龙线虫脱出数月后,患者可能依然感到疼痛。龙线虫病2013年共报告148起病例,较1986年350万起病例大幅减少。该病80年代在20多个国家中存在,现仅存在于3个非洲国家。其中,南苏丹病况最为严重。龙线虫病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被消灭的寄生虫病。龙线虫病在古代就已为人知晓。公元前1550年的埃及医书埃伯斯纸草卷(英语:Ebers Papyrus)就提到了该病。龙线虫病的名称源自拉丁语 “小龙带来的苦恼”,而“几内亚虫”这个名称,出现在欧洲人17世纪于西非沿岸的几内亚目睹该疾病之后。一种类似于龙线虫的物种会在其他动物中致病。该物种没有感染人类的迹象。龙线虫病被列入被忽视热带病中。

相关

  • 仑目雷姆(全称为人体伦琴当量,英语:roentgen equivalent man,符号为rem)为辐射剂量当量的单位,相当于一伦琴的X光射线或伽码射线。1956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把放射性工作人员的防护标
  • 密码子遗传密码(英文:Genetic code)是一组规则,将DNA或mRNA序列以三个核苷酸为一组的密码子转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以用于蛋白质合成。几乎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样的遗传密码,称为标准
  • 蜷丝生物蜷丝动物(学名:Filozoa)是后鞭毛生物下的一个单系群,包括动物与其他相近的单细胞生物。蜷丝动物的学名Filozoa系由拉丁字filum(意指“丝线”)与希腊字zōion(意指“动物”)所组成。
  • 裘维蕃裘维蕃(1912年5月15日-2000年9月18日),江苏无锡人,中国植物病理学家。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1980
  • 跖骨跖骨(英语:Metatarsal bones、Metatarsus)为足部的一个长骨群,共有五块,位于中后足的跗骨与脚趾的趾骨之间,跖骨没有个别命名,而是从内侧(大姆趾侧)到外侧以数字依次命名为第一跖骨(英
  • 莫达非尼莫达非尼(英文名Modafinil)是一种觉醒促进剂(英语:Wakefulness-promoting agent),被用于对发作性嗜睡病、轮班工作睡眠紊乱以及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的白天过度嗜睡(英语:Excess
  • 昆虫学动物学人类学 · 人与动物关系学 蜜蜂学 · 节肢动物学 医学节肢动物学 · 鲸类学 贝类学 · 昆虫学 动物行为学 · 蠕虫学 两栖爬行动物学 · 鱼类学 软体动物学 · 哺乳动
  • 官能基官能团(英语:Functional group),是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原子和原子团。根据所含π键的不同,不同的烃基官能团具有不同的性质。卤代烃中含有碳-卤素键,键能随卤素不同而有变
  • 磅士卑省磅士卑省(高棉语:ខេត្តកំពង់ស្ពឺ,罗马化:Khêt Kampong Speu,高棉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
  • 目的论论证目的论论证 (Teleological Argument) 是证明上帝存在的一种理论,属于后验性的证明方式,又可称作设计论证。该理论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后世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