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属

✍ dations ◷ 2025-08-08 18:00:02 #木槿属
木槿属(学名:Hibiscus)是锦葵目锦葵科的一个属,是一类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常见的木槿属植物有:木槿、扶桑、木芙蓉、玫瑰茄。Hibiscus的字源自古埃及的神祇Hibis美神(现今埃及还有祭祀她的庙),今日被用为植物分类学锦葵科木槿属的属名,源自公元77年,一位希腊军医狄奥科里斯奉罗马皇帝尼禄之命,在地中海一带寻访药用植物,并编成《论药物(英语:De Materia Medica (Dioscorides))》医书,他被尊称为药物学之父,该书详细描述600余种医药用植物的特性,他以希腊字“Ibiskos”替沼泽锦葵(Althaea officinalis)命名,这是一种与木槿属同为锦葵科(Malvaceae)近亲的植物,常作为芳香疗法的原料,又称为药蜀葵。1735年瑞典的植物学家卡尔·林奈博士鉴定沼泽锦葵的特征认为应重新分类于蜀葵属(Althaea)植物较为妥适,于是舍弃原来的“Hibiskos”不用,将沼泽锦葵重新用拉丁文二名法命名为(Althaea officinalis L.),两年后,林奈于1737年替沼泽锦葵的亲戚木槿属植物命名,重新再启用“Ibiskos”为其命名“Hibiscus”,也代表“Ibiskos”古字由原来的种名一下子升格为属名“Hibiscus”,嗣后,“Hibiscus”一字应该是专指锦葵科木槿属的植物,具有此木槿属基因特性的再细分目前已超过250多种,较知名的包括有木槿(H. syriacus L.)、朱槿(H. rosa-sinensis L.)、黄槿(H. tiliaceus L.)、木芙蓉(H. mutabilis L.)及洛神花(H. sabdariffa L.)等种植物,惟原属于木槿属的朱槿,因杂交的新品种繁多,现在国际园艺科学协会所属的国际品种登录局委托国际朱槿协会(International Hibiscus Society)受理注册命名的就已高达18,991种(2016年3月29日),而没有注册命名(unnamed)及不知名(unknown)的朱槿品种更远远超过这个数量,且不断的继续推出新品种中,因此,一般人较常有机会接触,其曝光度也相对较为强势,不会再细究其学名究竟与其他木槿属的植物有何区别,今日遂普遍以“Hibiscus”一字做为朱槿的俗名,也就是简化直接以“Hibiscus”泛指朱槿了。

相关

  • 微生物微生物是难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微小生物总称,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藻类等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以及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无完整细胞结构的生物。 一般需要借助
  • 库欣综合征库兴氏综合征(法语:Le syndrome de Cushing; 英语:Cushing's syndrome)亦称库欣氏综合征、柯兴氏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其中包括库欣氏病(Cushing's disease,专指由原发性脑下腺瘤
  • 角回角回(Angular gyrus)为大脑顶叶的一个区域,位于颞叶上缘及缘上回(英语:supramarginal gyrus)正后方。角回与语言、空间感(英语:spatial cognition)、记忆提取、专注力,以及心智理论有
  •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建于1952年11月8日,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1956年2
  • 道路罗马道路(拉丁语:viae,单数为via)是古罗马的重要基础建设,由公元前500年开始,并随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版国的扩大而延伸这些罗马道路为罗马军队、官员及平民带来便捷的交通路径,更
  • 胺氧化酶胺氧化酶(英语:Amine oxidase)是一个涉及到组胺代谢的酶。EC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 2.1/2/3/4/5/6/7(2.7.10/11-12)/8/9  · 3
  • 全盛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李世民)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
  • 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其内容主要有两种。除了五谷外,还有六谷、九谷的说法,五谷说之所以占上风,可能和五行思想的兴盛有关。
  • 会阴海绵体会阴海绵体(英语:perineal sponge)是女性性器官下方一块海绵体的组织。在女性阴道开口和直肠之间。在会阴及会阴体的内部。会阴海绵体由勃起组织(英语:erectile tissue)构成。在性
  • 保护色保护色,又称隐蔽色,是动物体色会随着环境而改变,是为求生存、适应环境的方式。树蛙、锹形虫、赤尾鲐(赤尾青竹丝)、北极熊、蟹蛛、加蓬膨蝰都有保护色。隐蔽色可能出现在被猎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