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圈

✍ dations ◷ 2025-11-06 08:59:54 #太阳圈
太阳圈(heliosphere)是太阳所能支配或控制的太空区域。太阳圈的边缘是一个磁性气状泡,并且远远的超出冥王星之外。从太阳"吹"出的等离子体,也就是所谓的太阳风,创建和维护着这个鼓起的泡沫,并且抵抗来自银河系的氢气和氦气,也就是外面的星际物质,渗入的压力。太阳风从太阳向外流动,直到遭遇到终端激波,然后在那里突然的减速。航海家太空船积极的探测太阳圈的边界,穿越过激波和进入日鞘,为了到达太阳圈最外层的边缘,称为日球层顶的过渡区。当太阳在空间中移动时,太阳圈的整体形状是由星际物质控制的,它似乎不是一个完美的球形。以有限的资料用于未探勘过的自然界,已经推导出许多理论的架结构。在2013年9月12日,NASA宣布旅行者1号已经在2012年8月25日穿过太阳圈,当时它测量到的等离子体密度突然增加了40倍。因为日鞘标志着太阳风和其余银河系的一种边界,可以说旅行者1号已经离开太阳系,抵达星际空间。除了局部地区邻近的障碍,像是行星或彗星,太阳圈内的物质都是自太阳发射出来的,然而宇宙射线和高能中性原子(英语:Energetic neutral atom)可以从外面渗入。起源于极端高温的日冕表面,太阳风中的微粒达到逃逸速度,以每秒300至800公里(时速67万至179万英里或100万至290万公里)向外流。当它们开始与星际物质进行交互作用时,其速度减慢,终至完全停止。在太阳风低于音速的点称为终端激波;在它穿越日鞘时速度继续减慢并导引至称为日球层顶的边界,在那儿太阳风与星际物质的压力达到平衡。旅行者1号在2004年横越终端激波,而旅行者2号在2007年横越终端激波。它被认为在日鞘之外有弓形激波,但来自星际边界探测器的资料显示太阳在星际物质中移动的速度太低,不会形成弓形激波,它可能只是较温和的"弓形波"。航海家的资料导出日鞘有"磁性泡泡"和停滞区的新理论。旅行者1号在2010年检测到日鞘内的停滞区大约开始于113天文单位,太阳风的速度在那儿降至0,磁场强度倍增,来自银河系的高能电子增加了100倍,在2012年5月,位于120AU之处开始,旅行者1号检测到宇宙射线突然增加,这是接近日球层顶的迹象。在2012年12月,NASA宣布旅行者1号在2012年8月,在距离太阳122AU之处,进入一个新的区域,它被称为"磁公路",这是仍然受到太阳影响,但有一些显著的差异的区域。在2013年的夏天,NASA宣布旅行者1号已经在2012年8月25日进入星际空间。卡西尼号和星际边界探测器(IBEX)的资料在2009年挑战了"日球层尾"(heliotail)的理论 ,在2013年7月,IBEX的结果显示在太阳系的太阳圈有4条分裂的尾。太阳风中包含的微粒有来自日冕的离子和由微粒携带的场,特别是磁场。当太阳以大约27天的周期自转时,磁场也跟随着太阳风缠绕成螺旋线。太阳磁场的变化也随着太阳风向外传送,并且在地球自己的磁气层内造成地磁风暴。在2005年3月,装置在SOHO卫星上的太阳风各向异性仪(SWAN)的报告显示,原本应该被太阳风的微粒填满的太阳圈,藉以阻挡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介质,在周围的区域已经有星际介质渗入,而且可能在银河系区域性的磁场作用下产生了变形,成为非轴对称的形状。太阳圈电流片是转动的太阳磁场在太阳圈内创造出来的涟漪,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的结构。它伸展在太阳圈中,类似芭蕾舞的女舞者舞动着的裙䙓。太阳圈的外围结构取决于太阳风和星际空间风的作用。太阳风由太阳的表面向四面八方流出,在地球附近的速度大约是每秒数百公里(大约是时速一百万英里)。在远离太阳的某个距离上,至少超越过海王星的轨道,这股超音速的气流必然会减速并遭遇到星际物质。在这儿有几个阶段将发生:终端激波是在太阳圈内的太阳风因为与当地的星际物质交互作用,使速度降至亚音速的点(相对于太阳)。这造成压缩、加热、和磁场中的变化。太阳系的终端激波被认为在距离太阳75至90天文单位的距离上。旅行者1号在2004年通过太阳的终端激波,随后旅行者2号在2007年也通过了 。激波是因为从太阳辐射出来的太阳风微粒速度大约是每秒400公里,而声音的速度(在星际物质)大约是每秒100公里(正确的速度与密度相关,不能忽略其影响)。星际物质的密度虽然很低,不过它的压力是个恒定的常数;太阳风的压力则与太阳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减弱。当距离太阳足够远的时候,星际物质的压力变得足以让太阳风的速度降低至音速之下,这就会造成激波。其它形式的终端激波能在地球的系统内看见,或许最容易观察到的就是流水进入水槽中的拍打水槽底部造成的水的跃迁(Hydraulic jump)。在击中水槽的底部时形成浅的水盘,但水的流速高于该处的波速,于是迅速的分流使水滴溅起(类似于稀薄的、超音速的太阳风)。在浅盘的周围,形成激波前缘或水墙,在激波前缘之外,水的运动速度低于该处的波速(类似于亚音速的星际介质)。从太阳再往外,跟随在终端激波后的是太阳层顶(Heliopause),是太阳风的微粒因星际介质而停滞不前之处,然后来自星际介质的弓形激波通过这些微粒就不再会活跃了。 在2005年5月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会议上,艾登·史东博士以航海家1号太空船在2004年12月,距离太阳94天文单位处磁场读数的变化做为证据,证明它通过了终端激波。相对的,航海家2号在2006年5月,距离太阳只有76天文单位处,开始侦测到返回太阳系的微粒。这暗示了太阳层顶的外形可能是不规则的,在北半球是向外凸起的,而南半球则受到向内的挤压。星际边界探险号(IBEX)任务将企图收集更多太阳系的终端激波资料。日鞘是太阳圈的终端激波外面的区域,太阳风在此处因为与星际介质的交互作用,因而减速、压缩和产生湍流。此处与太阳最接近的距离大约在80至100天文单位;然而,日鞘的形状在空间中像彗星的彗发,尾迹在相对于太阳运动的路径上,会比朝向太阳运动的方向长了数倍。在它的迎风面,厚度估计在10至100天文单位之间。航海家1号和航海家2号目前的任务就包括对日鞘的研究。在2005年5月,NASA宣称航海家1号已经在2004年12月,距离太阳94天文单位,进入日鞘。稍早的报告,在2002年8月(距离85天文单位)现在已经被认为是不成熟的看法。太阳层顶是来自太阳的太阳风受到星际介质阻挡而停止之处;此时太阳风的强度不足以推挤开来自周围恒星的恒星风。他经常被认为是太阳系最外面的边界。根据一种假说,认为在太阳层顶和弓形激波之间存在着热的氢气,称为氢墙。这道墙是星际介质与太阳圈边缘互动的区域。另外的假说则认为太阳层顶在太阳系朝银河系内运动的方向上比较小。它也许会随着太阳风的速度和所在之处的星际介质密度而变化;并确定是远在海王星轨道之外。现仍在执行任务的航海家1号和航海家2号太空船,仍在研究终端激波、日鞘和太阳层顶。至今,航海家1号到达了终端激波,而根据NASA的报告,航海家2号也在2006年5月23至24日之间接近了。这两个任务也被期望最后能抵达太阳层顶。与此同时,预定在2008年发射的星际边界探险号(IBEX)任务,企图在两年内取得太阳层顶的影像。当太阳散发出的微粒碰到星际介质时,它们减速并释放出部分的能量时,许多微粒堆积和围绕在太阳层顶的附近。它们的负加速度和高能量创造了激波。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定义是:太阳层顶是太阳系磁场的磁层顶和银河系的等离子体流交会之处。精确的日鞘形状和距离迄今仍不能决定,行星际太空船,像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都朝向太阳系的边缘前进,最终都将穿越日球层顶。在2005年5月,旅行者1号被宣布已经在2004年12月,在85天文单位的距离上越过终端激波进入日鞘。在相对方向上的旅行者2号,在2006年5月当她距离太阳只有76天文单位时,因为侦测到返回的微粒,也被认为越过了终端激波。这暗示太阳圈的形状也许是不规则的,在太阳的北半球向外凸起,而南半球被向内挤压。。太阳活动 · 太阳天文学 · 太阳发电机 · 太阳望远镜 · 日食 · 太阳光 · 太阳辐射 · 太阳能 · 太阳物理学 · 太阳日 · 太阳系 · 太阳常数 · 太阳微中子问题 · 中微子振荡 · 蒙德极小期 · 太阳星云 ·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 日震学 · 标准太阳模型

相关

  •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是带有胆碱头基的磷脂。磷脂酰胆碱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通过机械加工或己烷萃取等方法可从蛋黄、大豆等来源中提取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属于卵磷脂的一种。二棕榈
  • VisItVisIt是一个开源型交互式并行可视化与图形分析工具,用于查看科学数据。利用VisIt,可以可视化二维几何模型以及三维空间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网格之中所定义的标量场和矢量场。在设
  • 小腿腿(英语:Leg),通常指人体的下肢,功能之一在于行走。广义来说,是指其到支撑作用的结构,对于动物来说,通常呈近似圆柱状。由于需要分散重力,通常腿部的末端会形成较宽大的结构,例如人类
  • 药学国际单位国际单位(英语:International unit,简写为IU;法语:unité internationale,简写为IU)是用生物活性来表示某些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及抗生素量的药学单位。
  • 逃逸速度宇宙速度(英语:cosmic velocity),是指物体从地球出发,要脱离天体重力场的四个较有代表性的初始速度的统称。计算宇宙速度的基本公式如下:航天器按其任务的不同,需要达到这四个宇宙
  • 光明网光明网是光明日报社旗下的新闻网站。前身为光明日报电子版,于1998年1月1日正式进入互联网。
  • 香槟液泡香槟液泡(英语:Glistening)是发生于软性可折叠式的人工水晶体在白内障手术植入眼内一段时间后 ,镜片内容易产生细小液泡的一种现象 ,这些细小液泡称为之香槟液泡。可能原因很多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英语: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简称CMB,又称3K背景辐射)是宇宙学中“大爆炸”遗留下来的热辐射。在早期的文献中,“宇宙微波背景”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R
  • 刘婷刘婷(曾用名:刘霆,1986年-),浙江湖州人,毕业于浙江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她于2014年10月9日接受性别重置手术,于2015年4月8日完成手术出院,引发了中国大陆民众的关注。刘霆于1986年
  • NNTP网络新闻传输协议(英文:Network News Transport Protocol,缩写:NNTP)是一个主要用于阅读和张贴新闻文章(新闻组邮件)到Usenet上的Internet的应用协议。这个协议也负责新闻在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