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选择理论

✍ dations ◷ 2024-09-20 07:57:15 #生态学理论,种群生态学,种族与智力争议,选择

r/K选择理论(r/K selection theory)是二十世纪生态学上一个有关生物体如何权衡后代的数量与品质的理论,这个理论需要将性状和自然选择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这两个概念是相对比较出来的,在讨论生物生存策略时,会针对物种进行对比。其中r理论是指以牺牲父母投资为代价从而增加子代的数量,K理论则恰恰相反。本理论试图解释为何虽然两者皆是以“在最短时间t内提升族群数量N”为目标,却选择乍看之下完全相反的策略来达成。

具体解释K理论(少而精)的特色可以有:生物成熟的年龄较r理论来得大、体型较大、子代数量较少、较长时间照顾、一生繁殖次数较少。这两种理论并无孰优孰劣之别,并且实际上即使是同一种动物都有采取不同理论的可能,应该以相对来做为比较标准。

1970至80年代是该理论的盛行期,并用于辅助启发法。但是在90年代末期被几个实证研究驳倒,从而失去了其重要性。 其一部分被生活史理论取代,但是后者也吸收了r/K选择理论的很多要点。

r/K选择理论之术语是由生态学家罗伯特·麦克阿瑟和艾德华·威尔森基于其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研究 而创造出来的。

r/K选择理论假定生物进化时只会选择“r”或“K”两条路的其中一个。 “r”和“K”取自标准环境代数学,在费尔哈斯模型中有其进一步阐释:

“r”是族群数量N(若讨论对象为人类即为人口)的最大增长率,“K”则是当地环境的承载力。该方程式指出了“r”和“K”的变化对族群数量“N”的影响。如此,r-选择理论强调高增长率的重要性,即以后代的低存活率为代价,扩大生态位并生育更多后代。相反,K-选择理论则强调少生育,从而增加父母投资,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而两者皆是以在最短时间t内提升族群数量N为目标,却选择乍看之下完全相反的策略来达成。

由于r选择和K选择是相对定义,在实务研究上缺乏通用的操作定义。1980年代起,引用此理论的论文开始减少。莱斯里矩阵(英语:Leslie matrix)和密度依赖选择(density-dependent selection)等更详细的模型渐渐取代r/K选择。

相关

  • 相似疾病或共病指的是将某个特定疾病从其他展现类似症状的疾病中区分开来。医师对病患作鉴别诊断,诊断特定的疾病,或著至少消除立即致命的情有时每个可能的病因都被称为一个鉴别诊断(例如:在评
  • 史密森学会史密森尼学会,有时也译作史密松学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 /smɪθˈsoʊniən/ smith-SOE-nee-ən)是美国一系列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集合组织,其地位大致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国
  • 小托马斯·弗朗西斯小托马斯·弗兰西斯(英语:Thomas Francis Jr.,1900年7月15日-1969年10月1日),美国医生,病毒学家与流行病学家。弗兰西斯是第一位在美国分离出流感病毒的科学家,在1940年发现了另一种
  • 非晶物质无定形体,或称无定形体、无定形形固体,是其中的原子不按照一定空间顺序排列的固体,与晶体相对应。常见的无定形体包括玻璃和很多高分子化合物如聚苯乙烯等。只要冷却速度足够快
  • 泛美运动会泛美运动会是美洲的国际综合性体育活动,每隔四年举办一次。泛美运动会源自1920年代的中美洲运动会。1932年,举行泛美运动会的倡议首度被提出,其后成立了“泛美体育组织”(西班牙
  • 皮埃尔·特鲁多约瑟夫·菲利普·皮埃尔·伊夫斯·爱略特·特鲁多,CC,CH,PC,QC,FSRC(法语:Joseph Philippe Pierre Yves Elliott Trudeau,1919年10月18日-2000年9月28日),加拿大政治家,曾两度出任加拿大
  • 吸血鬼乌贼吸血乌贼(学名: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意指来自地狱的吸血鬼),又名幽灵蛸、蝙蝠蛸,是一种居住在深海的头足类,它其实是八腕总目也就是章鱼的一种,和墨鱼、鱿鱼是远亲,它和章鱼科
  • 垦丁天文台垦丁天文台(Ken-Ting Observatory, KTO)是设于屏东县车城乡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水族实验中心顶楼的教学天文台。由台湾天文学家孙维新在2000年设立并管理。垦丁天文台由台湾天
  • 毛利战争新西兰战争(New Zealand Wars),又称为土地战争或毛利人战争,指1845年至1872年之间爆发在英国殖民者与新西兰土著毛利人之间的一系列武装冲突,战争的起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
  • 猫咪咖啡馆猫咪咖啡馆是一类以猫为主题的咖啡馆,除了像普通咖啡馆一样提供有咖啡和其他饮料零食,馆内还会有一些猫陪伴顾客。此外,猫咪咖啡馆里的装饰也往往会有很多和猫有关的艺术作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