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牛肝菌

✍ dations ◷ 2025-11-02 22:42:22 #牛肝菌科,亚洲真菌,欧洲真菌,食用菌

胡椒牛肝菌(学名:)是牛肝菌科中的一种小孔蕈类,分布于北美和欧洲大陆的混合林带。在巴西的外来树种和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本土树种坎宁安氏假山毛榉(英语:Nothofagus cunninghamii)()附近也有发现的纪录,并已经开始归化。胡椒牛肝菌的担子果菌盖约1.6~9 cm(0.6~3.5英寸),橙黄色,其下有棕色萌发孔。菌柄长约4~9.5 cm(1.6~3.7英寸),粗约0.6~1.2 cm(0.2~0.5英寸)。稀有变种 仅分布于欧陆,据黄色萌发孔。

1790年,皮埃尔·布雅德将胡椒牛肝菌命名为“”,分在牛肝菌属之下。但后来的证据表明,它与牛肝菌属的亲缘关系不大。于是1908年,费德里克·巴代以(英语:Frédéric Bataille)(Frédéric Bataille)将其重新分类,命名为“”,分入属。此属为牛肝菌科的初期分支,并与其他同科物种一样,有寄生的特性。本种曾经被认为是外生菌根(一种植物根系和真菌进行共生的构造),现在被认为有可能其实是寄生在毒蝇伞()身上,其菌肉(英语:trama (mycology))具有胡椒味,可用作调味品。

1790年,法国真菌学家皮埃尔·布雅德将胡椒牛肝菌命名为“”。但随着生物分类学的演进,本物种的属别不断调整,兹胪列如下:

而现在的分类是直到1908年费德里克·巴代以(英语:Frédéric Bataille)将划入新属“”,并以本种作为此属的模式种。其种小名“”为拉丁语,意思是“具有胡椒味”。因此其英文俗名也称之为“peppery bolete”,直译即为“胡椒牛肝菌”。

本种所属的属别,和一同组成牛肝菌科的早期分支,此属有许多种具寄生性。

本种有两个变种纪录:

胡椒牛肝菌为牛肝菌科中较小的个体,菌盖直径约1.6~9 cm(0.6~3.5英寸),呈橘黄色。初生时菌盖为凸面,成熟后逐渐平坦。干燥时表面会皱缩或呈腊面,潮湿时会微黏。萌发孔的颜色可呈黄褐色或红棕色,若有撞伤萌发孔则会成棕色。每个萌发孔都是多边形,约0.5-2mm宽,深约3-10 mm长。菌柄较其他牛肝菌为细,长约4~9.5 cm(1.6~3.7英寸),粗约0.6~1.2 cm(0.2~0.5英寸)。整个菌柄粗细大概均等,基部可能稍微粗一些。菌柄和菌盖的颜色相似,但稍微浅一些,基部则有黄色菌丝体。菌肉为黄色,有时稍微偏红,成熟时会呈紫褐色。无特殊气味,孢子印呈棕色至黄褐色。变种“”跟其主模式种很类似,但其萌发孔为淡黄色。另一变种“”的萌发孔较为粉红,食用起来带苦味,无胡椒味。

孢子表面光滑,梭形,长约 7-12 µm,宽约3–5 µm。担孢子长约 20–28 µm,无色透明,其中含有四个孢子,球杆状,内含许多油滴。隔孢(英语:Cystidia)梭形,有时尖端成球形,长30–50µm,宽9–12µm,有些透明,有些外壳则掺有金黄色色素。伞盖角质层(英语:cap cuticle)是由平行排列的菌丝构成,垂直伞面。这些菌丝10-17 µm宽,菌丝末端细胞成圆柱或椭圆形,且并非凝胶状。菌丝末端并没有锁状联合(英语:Clamp connection)的构造。

北美洲物种“”的子实体与本种相似,但在菌肉和孢子印中仍可做区分。的孢子印成蓝色,且胡椒味较不明显。另一种味道较淡的物种,颜色则较淡,且萌发管完全呈红色。欧洲物种外观上也与胡椒牛肝菌相似,但其萌发孔为红色,且茎上有红点。

子实体可能单独生长或群聚生长。可能分布于松柏门、水青冈,和爪哇疏林附近,通常生长于沙地。分布于欧洲个体的子实体通常会于夏末和秋天(8-11月)萌发。本物种为北美洲的广分布种,北美东岸的族群约在7月至10月结实,西岸则是9月至1月。墨西哥及中美洲亦有分布。本种亦在亚洲的巴基斯坦、印度西孟加拉邦、中国广东省,以及南非的开普省西南部和德兰士瓦省东部等,皆有采集纪录。

本种通常分布于松、柏等植物的附近,通常与毒蝇伞()和鸡油菌()长在一起。曾在南巴西的圣卡塔琳娜州和巴拉纳州的外来种火炬松()树下发现。另外,在智利湖大区的外来树种下也有纪录。

在澳大利亚,本物种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东北边的原生树林,以及其北方的维多利亚省,通常生长于桃金娘榉(英语:Nothofagus cunninghamii)()身边。稀有变种“”仅在欧洲发现,包含奥地利、捷克、希腊、意大利,以及西班牙。而另一变种“”则广泛分布于欧洲的松柏树林,生长于松属、云杉属,及冷杉属附近。

胡椒牛肝菌虽然为寄生物,但其仍然会被一种霉菌“”寄生。这种霉菌对于真菌有高度专一性,目前已知的资料中,只知道会感染本物种。受到感染的个体会造成组织坏死,且会产生黄色的分生孢子。

胡椒牛肝菌一开始被认为与其他牛肝菌科物种一样,为植物的外生菌根,与植物进行互利共生。然而,科学家不管是在生物合成还是同位素研究上,始终找不到一套完整共生的模式。因此,有人认为,胡椒牛肝菌根本就是一种寄生物种,寄生于毒蝇伞所形成的内生菌根身上。在新西兰,毒蝇伞被认为是外来种,随着辐射松()携入境内。之后进行寄主转移,转至本土的南青冈科树种身上。而胡椒牛肝菌也随着毒蝇伞转至南青冈科树种附近。此外,与本种属同一演化支的,也被认为是寄生物种,这是本物种为寄生物种的另一证据。

胡椒牛肝菌可食用,味道相当辛辣。意大利主厨安东尼·卡鲁齐奥(英语:Antonio Carluccio)(Antonio Carluccio)建议其仅用于将其他蘑菇调味。本物种为许多国家的调味品。在食用之前,必须完全煮熟,以避免造成胃部不适,但烹煮期间,其胡椒味会渐渐淡去。若将其磨成粉,则其味道流失更遽。有些食谱将本种列为不可食用物种之一。子实体可用于染色,加入不同的媒材,可显黄、橙,及褐绿色等颜色。

胡椒牛肝菌菌体内含有硬化蛋白(sclerocitrin),此物质最早是在一种常见尘菌()体内发现,为一种生物色素,会让成菌丝体、菌柄等呈现黄色。其它分离出来的化学物质包含降褐绒菌素A(英语:norbadione A)、chalciporone、绒盖牛肝菌酸(英语:xerocomic acid)、杂色酸(英语:variegatic acid)、variegatorubin,以及一种黄色色素矿石素(chalcitrin)。矿石素使本种子实体具有苦味。而绒盖牛肝菌酸则是其他色素(如硬化蛋白、矿石素,和降褐绒菌素A)的生物合成原料。另外,在子实体中也找到了矿石素的结构异构物异矿石素(isochalciporone),及其衍生产物去水异矿石素(dehydroisochalciporone)。

一项对于捷克及斯洛伐克污染地区真菌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炼铅场附近及矿渣上面生长的胡椒牛肝菌生物累积锑元素的能力最强。在一个样品中发现锑含量达到惊人的1423 mg/kg(干重)。胡椒牛肝菌对于锑的耐受性,比起于同一区域其他常见真菌、腐生生物的和外生菌根还要高了十倍。。

相关

  • 炼金术士炼金术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目标是通过化学方法将一些基本金属转变为黄金,制造万灵药及制备长生不老药。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
  • 水分活度水活性(Water Activity,又称水分活度、水活度,简写Aw)指在密闭空间中,某食品的饱和蒸气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的比值,这个观念跟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有关:相对
  • 债权债权(德语:Obligation (Recht)、英语:law of obligations)是大陆法系法律体系中,一方当事人得请求他方当事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司法上权利,规范此类权利发生、进行及消灭之
  • Nancy, Jean-Luc让-吕克·南希(法语:Jean-Luc Nancy,1940年7月26日-),法国哲学家。南希1962年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而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担任助理教授。1973年在知名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
  • 阴部生殖器官是指在复杂生物体上任何与有性繁殖及组成生殖系统有关的组织(严格意义上,不一定都属于器官)。另外有相关的性器官一词,广义地说是指会带来性快感的器官。生殖腺是指产生
  • 谚文日谚文日(한글날),又称“韩文日”、“朝鲜语字母日”或“韩国语字母日”,是朝鲜民族纪念训民正音发明的纪念日。韩国订于10月9日,称为韩字日(한글날,Hangullal);朝鲜则订于1月15日,称为
  • 沙滩后街坐标:39°55′32″N 116°24′06″E / 39.92542950000001°N 116.4017689°E / 39.92542950000001; 116.4017689沙滩后街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西部的一条大街。沙滩后街东
  • 指甲剪指甲剪,又称“指甲钳”,是一种能将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的指甲及脚甲进行修剪或美容的刀具。指甲剪是由美国人沃斯·福克世基尔于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指甲剪通常是以金属制成,同
  • 大都会 (DC漫画)大都会(英语:Metropolis)是一个虚构的美国城市,出现在DC漫画出版的漫画书中,以超人的家乡而闻名。大都会首次出现在1939年9月出版的《动作漫画》第16期;它被设定成位于美国东北部
  • 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工作者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工作者(俄语:Заслуженный деятель нау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中文简称俄罗斯功勋科学工作者,是俄罗斯联邦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