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对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

✍ dations ◷ 2025-07-02 03:45:16 #亚洲服装史,汉服,服装文化

历史上汉族对周边地区服饰的影响深远,周边地区的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人服饰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

在汉人服饰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人仍穿着简单的土著服装,或为套头装,或为对襟装。直到古坟时代后期,受中原和朝鲜半岛服饰的影响,豪族服饰出现了左衽的倾向。进入飞鸟时代,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宫廷开始仿照中原隋朝的服饰制度,制定了自己的冠服和朝服制度,东亚大陆的服饰制式对日本的影响走向系统化

琉球人与日本和族同源,同时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衣冠与明代汉人服饰、江户时代和服一脉相承,称为琉装。琉球国于16世纪时确立了阶级制度和相应的服饰制度。

韩国称韩服(韩语:한복/韓服),古时及北朝鲜称朝鲜服(朝鲜语:조선옷朝鮮옷)。古朝鲜半岛平民多穿白衣,只有贵族才能穿带花纹的绫罗绸缎。朝鲜三国时代末期,唐人将汉人服饰带到朝鲜半岛,那里的贵族才开始穿着襦、裙、袍、裤,其新罗国服饰与唐人相同。朝鲜王朝中期,汉人服饰深受明朝衣冠制式的影响,诞生了如今赤古里裙、袄裙、周衣等样式。

近现代韩服改良了汉人服饰的部分细节,如:女性的赤古里裙上衣极端,下裙的位置提高;男性的腰带位置也有提高;男性长袍的衣长稍有减短,至小腿位置;系带位置靠中;护领普遍较宽。

历史上,秦朝统一百越,越南领土归服中国,但由于和中原距离较远,中原帝国的控制力有限,故越南和中原帝国分分合合,直到宋朝时越南丁朝皇帝被册封为交趾郡王,首次从中国领土变为中国的藩属国。此时的越南已经受到汉族文化极深的染化,历代正统服制多因袭或模仿中原汉族王朝的样式。越南在属明时期,于明朝的统治下被迫“束发易服”,被明朝征剿过后幸存的土著都掌人亦被强迫“更名易服”,以及更改有都掌特色的地名,消除都掌文化。后黎朝时期,越南朝廷曾颁文禁止清朝风俗流入越南。阮朝建立后,一方面对大清称臣,一方面对朝服、官服、礼服等正式服饰做出了明确规定,官服主要参酌大明制度,此时代的服饰与中原宗藩装束十分相似。阮朝又影响了真腊等其藩属国的衣冠制度。

北魏王朝原是由鲜卑族成立,孝文帝继位时只有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主持政事他迁都洛阳,发起汉化改革,禁穿胡服,改穿汉服;禁说鲜卑语,改说汉语;改胡姓为汉姓。“魏太子恂不好学,体素肥大,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魏主赐之衣冠,恂常私著胡服。”拓跋力微的长子拓跋沙漠汗在中原期间,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归北时,因穿着汉人的服饰,又援弹飞丸,射落飞鸟,结果引起鲜卑部落各首领的疑忌与恐慌:“太子风彩被服,同于南夏,兼奇术绝世,若继国统,变易旧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国诸子,习本淳朴。”太武帝拓跋焘曾因为贺狄干“言语衣服类中国,以为慕而习之,故忿焉,既而杀之”。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推行“用夏变夷”的服饰改革后,至东、西魏又大肆复旧。

汉族和藏族同源于汉藏先民,同样具有交领的衣着特点。历史上汉藏文化又有着长期交流,藏人的藏袍深受汉服的影响,很早就出现了右衽、系带的特点。但为了方便劳动,通常将衣长改短;为了避寒,又将袖长增长。

建州女真从朝鲜人记载的“杂乱无章”走向“贵贱有别”的过程当中受到了汉族服饰很大影响。明代初期禁止民人穿着“马褂的先祖”对襟衣和罩甲等服饰:“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唯骑士许服……其不应服而服者罪之”,但后来由于禁令渐渐废弛而逐渐走入民间,这一世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被认为会对关外的满洲有所影响,由于满洲的崛起有赖于骑射之利,而对襟衣之类又便于骑射。在此情形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满洲被指理所当然地吸收并大量借鉴了明代的冠服制度,例如马甲就是由明代罩甲演变而成。

公元1129年,金朝政权下令禁民汉服,又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后来海陵王首先宽松了政策:“诏河南民,衣冠许从其便”,最后结果反而是女真人的服饰汉化。

契丹族习惯着长袍左衽,圆领窄袖,疙瘩纽襻,裤脚放靴筒内,有髡发的习俗。有研究指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其很多风俗和契丹人相同,曾使用契丹文,服饰也仍和契丹人一样左衽。在建立辽国后,采取官分南北的政策。南官管理汉人,采取汉制,故官服也沿袭“汉服”;北官管理契丹人,采取契丹国制,故官服因袭契丹族“髡发左衽”的风格,称为“国服”;又,凡三品以上官员行大礼时一律用汉服。常服和官服同,皇帝和汉官著汉服,皇后和契丹官著契丹服。

随着胡汉文化的交流,辽国初期时契丹人就出现了“长袍右衽、衣裳分制、妇女下衣着裙子”的汉服制式,在辽国中后期更甚,胡汉混装的现象颇为明显,契丹人著汉服,汉人著契丹服的状况颇为普遍。

蒙古人最初披发左衽,衣服与契丹相同。蒙古汗国受汉文化影响后又多着右衽的辫线袄和质孙服。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则延用了前代服装。

元朝前后蒙古袍受汉服影响产生了质孙服,质孙服又反作用于汉服,使产生了曳撒yè sà制式,“曳撒”的名字即来自于“质孙”。清朝以降,受满人服饰的影响,喀尔喀蒙古的服饰明显具有满服的特点,当今常见的蒙古袍都以喀尔喀蒙古袍为主,但大部分蒙古族地区仍然能见到交领右衽的传统服饰。

汉服随古代汉族移民传入台湾,台湾各族原住民均有其民族服饰,与汉服并无关连,不过被汉化的原住民亦可能穿着汉服,而一些原住民的早期服装也看到类似汉服的交领右衽样式。早期台湾汉族服饰由于明郑政权的建立而主要遵循明朝仪制。1650年代后,满清政权开始尝试与明郑谈判,从郑成功以至郑经,服制问题始终是明郑与满清双方谈判时所重视的条件之一。

一些台湾原住民如布农族人在清初至日治期间与汉族人有经济上的来往,部分部落的布农族人在与汉族人彼此交易中,获得了汉族人的衣饰,也穿起了汉服。自从接触了汉族文化之后,逐渐形成男穿长衫女穿裙,日本人铃木作太郎在1932年的著作里指出,布农族人的穿着和泰雅族人同样是麻织布上衣,只是妇女后来仿汉人穿着绵衣衫裤。可见在日治时代,部分部落的布农族已经大量穿着汉服,与传统族服正为穿用。

明郑时期延平王郑成功画像

清治时期彰化县西螺社巴布萨族服装

布农族少女服装

布农族妇女服装

19世纪平埔族男性服装

19世纪平埔族女性服装

相关

  • 尘卷风尘卷风(dust devil)又称为尘暴等是一种强劲、明显形状、存在期相当长的旋风,尺寸从小型(宽度约为1米,高度约为几米)到大型(宽度大于10米,高度大于1000米)。尘卷风通常不会造成损害,但
  • 平辈平辈是对辈份相同的人的称谓。平辈包括亲属的平辈,例如(兄、弟、姊、妹),同学、同事、朋友等。谦称用的“舍”字,仅适用于向同事、同学、朋友介绍家族内的亲属,对亲属中的人说及其
  • 水半球水半球是地球上以东经178°28',南纬47°13'为中心的半球。该中心点在新西兰的海面上。水半球是相对于陆半球的半球。水半球仅有全球七分之一的陆地,包括大洋洲、南极洲、东南
  • 系外行星学系外行星学(英语:Exoplanetology,或 Exoplanetary science)是与太阳系外行星相关的科学研究学门。该学门涉及天体生物学、天文物理学、天文学、行星科学、地球化学、天文化学和
  • 沈德潜《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之《沈德潜像》,清叶衍兰摹绘沈德潜(1673年-1769年),字.mw-parser-output ruby>rt,.mw-parser-output ruby>rtc{font-feature-settings:"ruby"1}.mw-parse
  • 罗贝托大公 (奥地利-埃斯特)罗伯特·卡尔·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迈克尔·玛丽亚·安东·弗朗茨·斐迪南·约瑟夫·奥多·胡贝特·格奥尔格·皮乌斯·约翰尼斯·马库斯·德·阿维亚诺(Robert Karl Lu
  • 达玛稣的圣老楞佐次级圣殿达玛稣的圣老楞佐次级圣殿(意大利语:Basilica Minore di San Lorenzo in Damaso)是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的一个罗马天主教领衔堂区和宗座圣殿,供奉致命圣人圣老楞佐。它被纳入文书院
  • 网络身份网络身份 (英文Internet identity,简称IID),或称互联网人格,是互联网用户创建在线社区和网站上的社会身份 。它也可以被认为是对于自我身份的积极创造。虽然有些人选择在网上使用
  • 我的老爸鬼话连篇我的老爸鬼话连篇(Shit My Dad Says)原先只是推特上的一系列帖子,作者是贾斯汀·哈伯(英语:Justin Halpern)。当时,他还是个半失业的喜剧作家。帖子的内容是引用哈本的父亲,山姆平常
  • 爵士歌手 (1952年电影)《爵士歌手》(英语:)是1952年的美国电影,重拍1927年著名电影《爵士歌手》。导演是迈克尔·柯蒂茲,主演有丹尼·汤玛斯(英语:Danny Thomas)、佩吉·李(英语:Peggy Lee)和爱德华·弗朗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