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氏奇美拉蛛

✍ dations ◷ 2025-02-23 21:52:23 #蛛形纲,白垩纪动物,史前蛛形纲

应氏奇美拉蛛()是蛛形纲下的一员,为目前奇美拉蛛属()下已知唯一的一种。本种发现于约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之中。目前关于该物种所属的高阶分类群尚有争议,可能属于乌拉尔蛛目(英语:Uraraneida)(Uraraneida)。

本种的发现将乌拉尔蛛目的可考的生存时间向后推了1亿年,且其化石标本保存状况相当良好,为该目提供了相当珍贵的细节。应氏奇美拉蛛的尾鞭附近,保有相当接近原始蜘蛛的纺织器,故学者从本种的特征推测,乌拉尔蛛目和蜘蛛目的共同祖先可能同时具有尾鞭、丝管,以及纺织器。乌拉尔蛛目继续保留尾鞭的祖征,蜘蛛目的尾鞭则退化掉,螯肢上演化出毒腺。

本属的学名“”的“”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奇美拉(Chimera),为一只由不同动物组合而成的怪兽,反映该物种同时具有多类蛛形纲生物的特征;“”的意思则为“蜘蛛”。种名则源自于标本提供者应嫣灵女士的姓氏。

本种外观上大致与蜘蛛类似,螯肢与中突蛛亚目或猛蛛亚目类似。毒牙上无毛,是否具有毒腺尚未明了。后体部(opisthosoma)具节,这点与中突蛛亚目类似。后体部且具有两对明显的纺织器(spinnerets),以及一对残余纺织器构造。后体部尾端具有尾板,且拥有一长条状尾鞭。触肢(pedipalp)上具有两根圆钝状尖刺(apophyses)。

截至2018年 (2018-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本物种已有五件标本发现。2017年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及黄迪颖分别带领两个团队,各取两件标本同时各自进行研究。2018年2月,王博及黄迪颖团队分别同时于《自然—生态学与进化(英语: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论文,王博团队将该物种命名为应氏奇美拉蛛,并据此发表新属奇美拉蛛属。两人研究的四件标本皆有特化触肢,应皆为雄虫。仅有第五件标本没有触肢,推测可能为雌虫。

两份研究皆同意该物种在蛛形纲研究上的重要性,但对于本物种在系统演化树上的位置有不同看法。王博等人认为该属较接近蜘蛛目,黄迪颖团队则认为该物种应属于蜘蛛目另一已灭绝的姐妹群乌拉尔蛛目(英语:Uraraneida)。该目在外观上也类似蜘蛛,且亦有尾鞭。

相关

  • 甲杓肌甲杓肌(thyroarytenoid muscle)是一种宽而薄的肌肉,形成声带的主体,支撑著室壁及其附加组织。 甲杓肌也起到放松声带的作用。甲杓肌起于甲状软骨的下半部分,及中环甲韧带。甲杓肌
  •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英语:mendelian inheritance)是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之一(另外两个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它由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G.J.Mendel, 1822~1884)经
  • 已灭绝植物列表本条目收录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已记录灭绝植物信息。注:表格中标有*中的物种为存在存疑物种表格中标有+中的物种为是否灭绝存疑物种AnnulariaSigillariaLepidodendronCalamite
  • 肉齿目肉齿目(学名:Creodonta),又名古食肉目,是一目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存于古新世至中新世。它们与食肉目有一个共同祖先,而且一样拥有裂肉齿。肉齿目是5500-3500万年前非洲、欧亚大陆及
  • 格哈德·赫茨贝格格哈德·赫茨贝格(德语:Gerhard Herzberg,1904年12月25日-1999年3月3日),出生于德国汉堡,德国-加拿大物理学家、物理化学家,197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27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毕业,不
  • 自转旋翼机自转旋翼机(Autogyro、Gyroplane)简称自旋翼机,是旋翼航空器的一种,介于飞机和直升机之间。自旋翼机大多以尾桨提供动力前进,用尾舵控制方向。它的旋翼没有动力装置驱动,仅依靠前
  • 高氯酰氟高氯酰氟是具有化学式ClFO3的活泼气体,具有类似于汽油和煤油的独特甜味。有毒,是一种强大的氧化剂和氟化剂。是高氯酸的酸性氟化物 。 尽管高氯酰氟的生成焓( Δf°=-5.2千卡/
  • 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原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西安航空工业学校,隶属原航空工业部。1957年合并兰州航空工业学校。1960年升格为专
  • 埃贝尔河埃贝尔河(英语:River Hebert)是一条完全位于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坎伯兰县的细小感潮河道,该条河道最终会流入同样位于新斯科细亚省的坎伯兰盆地。根据该省2011年的估计,一共有9092
  • 陈惇临陈惇临(?-?),字彦庄,广东潮州府潮阳县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丁卯乡试四十四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一百十六名,登三甲第六十六名。任福建闽县知县。任广西副使,赠太仆寺少卿。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