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氏奇美拉蛛

✍ dations ◷ 2025-10-06 21:07:13 #蛛形纲,白垩纪动物,史前蛛形纲

应氏奇美拉蛛()是蛛形纲下的一员,为目前奇美拉蛛属()下已知唯一的一种。本种发现于约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之中。目前关于该物种所属的高阶分类群尚有争议,可能属于乌拉尔蛛目(英语:Uraraneida)(Uraraneida)。

本种的发现将乌拉尔蛛目的可考的生存时间向后推了1亿年,且其化石标本保存状况相当良好,为该目提供了相当珍贵的细节。应氏奇美拉蛛的尾鞭附近,保有相当接近原始蜘蛛的纺织器,故学者从本种的特征推测,乌拉尔蛛目和蜘蛛目的共同祖先可能同时具有尾鞭、丝管,以及纺织器。乌拉尔蛛目继续保留尾鞭的祖征,蜘蛛目的尾鞭则退化掉,螯肢上演化出毒腺。

本属的学名“”的“”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奇美拉(Chimera),为一只由不同动物组合而成的怪兽,反映该物种同时具有多类蛛形纲生物的特征;“”的意思则为“蜘蛛”。种名则源自于标本提供者应嫣灵女士的姓氏。

本种外观上大致与蜘蛛类似,螯肢与中突蛛亚目或猛蛛亚目类似。毒牙上无毛,是否具有毒腺尚未明了。后体部(opisthosoma)具节,这点与中突蛛亚目类似。后体部且具有两对明显的纺织器(spinnerets),以及一对残余纺织器构造。后体部尾端具有尾板,且拥有一长条状尾鞭。触肢(pedipalp)上具有两根圆钝状尖刺(apophyses)。

截至2018年 (2018-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本物种已有五件标本发现。2017年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及黄迪颖分别带领两个团队,各取两件标本同时各自进行研究。2018年2月,王博及黄迪颖团队分别同时于《自然—生态学与进化(英语: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论文,王博团队将该物种命名为应氏奇美拉蛛,并据此发表新属奇美拉蛛属。两人研究的四件标本皆有特化触肢,应皆为雄虫。仅有第五件标本没有触肢,推测可能为雌虫。

两份研究皆同意该物种在蛛形纲研究上的重要性,但对于本物种在系统演化树上的位置有不同看法。王博等人认为该属较接近蜘蛛目,黄迪颖团队则认为该物种应属于蜘蛛目另一已灭绝的姐妹群乌拉尔蛛目(英语:Uraraneida)。该目在外观上也类似蜘蛛,且亦有尾鞭。

相关

  • 交沙霉素交沙霉素又称为“角沙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中包含一个14元环)。交沙霉素为白色或微黄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极易溶于乙醇、乙醚或氯仿,极微溶于水。该抗生素由那
  • 定义域定义域(英语:Domain),是函数自变量所有可取值的集合。给定函数 f : A → B {\displaystyle f:A\righ
  • 南方巨兽龙南方巨兽龙属(学名:Giganotosaurus)又名南巨龙、巨兽龙、巨型南美龙,是鲨齿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9千8百万至9千7百万年前上白垩纪森诺曼期。其正模化石标本在1993年发现于巴塔
  • 俄罗斯联邦国歌《俄罗斯联邦国歌》(俄语: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имн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拉丁转写:Gosudarstvenný Gimn Rossijskoj Federací)是俄罗斯在
  • 元弘之变元弘之乱(日语:元弘の乱,げんこうのらん)也称作元弘之变,是一场发生于元弘元年(1331年),以后醍醐天皇为核心,企图推翻镰仓幕府的倒幕运动。最终由足利尊氏、新田义贞、楠木正成、赤松
  • 陆军工兵训练中心陆军工兵训练中心,简称工训中心,位于台湾高雄市燕巢区,阿公店水库旁,是一所隶属于陆军教育训练暨准则发展指挥部的兵监学校。
  • 台北国际牛肉面节台北国际牛肉面节,为台湾一项以牛肉面为主轴的新兴节庆活动,主办单位为台北市政府产业发展局产发局是不是应该来编辑一下历年前三名店家,什么资料都查不到台北市商业处。该活动
  • 牙位表示法牙位表示法是牙医学中给每颗人类牙齿编号表示的方法。常见的有:
  • 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Argelander,1799年3月22日-1875年2月17日),普鲁士天文学家,编辑出版了波恩星表。阿格兰德1799年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梅梅尔(今立陶宛
  • 伊丽莎维塔·莱维娜伊丽莎维塔(丽莎)莱维娜(英语:Elizaveta (Liza) Levina)是俄裔美国的 数学统计学家,密歇根大学统计系Vijay Nair讲席教授 。她在高维统计(协方差矩阵估计(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