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混乱型依附行为
✍ dations ◷ 2025-10-22 15:03:13 #混乱型依附行为
依附理论(英语:attachment theory)是一种心理学、演化、动物行为学理论,旨在探讨“人际关系”:二或多个个体间的感情纽带。依附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幼童因为社会与情感需求,而至少与一名主要照顾者发展出亲近关系,否则将造成其心理与交际功能长久的不健全。此理论是由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所提出。关于依附理论的一著名系列动物实验是哈利·哈洛对恒河猴所做的实验,此实验显示依附不仅仅是由生物本能如饥饿所激发。在这一系列实验,新生恒河猴出生后很快从它们母亲身边带走,并为它们提供了两个代理母亲,一个是由铁线做成,另一个是木头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两个人偶皆加温并可在胸前装上奶瓶提供食物。此实验是观察猴子会趴附提供柔软衣物接触的人偶或提供食物来源的人偶,结果是这些猴子会趴附柔软衣物人偶,无论提供食物与否。这些猴子在柔软衣物人偶在附近时也较为积极探索周遭,似乎此人偶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将来,无庸置疑地有重要的影响,而依附理论和教养息息相关。尽管茱蒂·哈里斯出版的《教养的迷思》一书认为,父母教养对子女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一般学界的共识认为,先天与后天的因素,都对心理发展有影响,且在后天因素中,父母教养的影响是不容否认的。研究一般认为,不论其他先天与后天的因素,教养本身对子女将来的成就有20%至50%的影响。依附理论不单引领了“依附”作为一种心理社会性过程的关注,亦带出大家对儿童发展的新认知。根据佛洛伊德理论,人在原欲(libidinal)的驱使下,对于不同物件的注视,会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会对人造成创伤,可能会导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论却认为:成长中的儿童并不需要打破原来的依附,而是:安思沃(Ainsworth)的实验理论指出十二至十八个月大的婴儿,在母子相处的情境下当陌生人介入时,婴儿对母亲所表现的依附行为根据对60名新生儿在一周岁前的追踪调查,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了依附在一周岁前的阶段性发展理论。根据该理论,在新生儿刚出生的第一个周年里,依附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的这个理论,被认为基本正确,但是学术界对这个理论的以下方面提出了质疑和反对:一个安全型依附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当主要照顾者(普遍为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环境,和陌生人互动,当主要照顾者离开时可能会难过哭泣,当主要照顾者回来时,小孩会很快地靠近照顾者寻求安抚。安全依附有助社会及情绪的发展,婴儿才能适应与亲本分离致力于探索环境,而发展出自我概念,此理论其具影响性。此类型的小孩即使当主要照顾者就在身旁时,面对探索和陌生人时依然会感到焦虑。当照顾者离开时,小孩会非常的沮丧;当照顾者回到身旁时,小孩又变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顾者保持亲近却充满愤怒,当照顾者开始注意他时又会想要反抗。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此类型的婴儿的母亲/主要照顾者特性为:照顾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满足婴儿的需求、不一致的行为。此类型的小孩会回避和忽视主要照顾者的存在,在照顾者离开或回来不表现出情绪。照顾者在时不去注意;照顾者离去亦显不出紧张痛苦;照顾者去而复返非但不表高兴,反而回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陌生人出现时无特殊反应。小孩不会去探索环境不管谁在那里。小孩面对对待陌生人和照顾者是一样的。不管谁在这个环境,也没有太多的愤怒。逃避型小孩的母亲/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没耐心、对婴儿不敏感或表现出负面的反应、并拒绝身体接触等反应。逃避依附的婴儿表现出退缩、孤立、对学习没兴趣、缺乏动机,也可能会缺少人际关系。此类型的小孩没有固定连贯的反应方式。会依据环境的回应来表现反抗或回避。小孩经历过受惊吓的照顾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顾者。因为人际互动是不稳定的,所以导致孩子无法有一致性的反应。面对照顾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顾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镜子,而混乱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顾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从一面破碎的镜子看见自己。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成长时所经历的依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长大后的恋爱态度,因为他们在恋爱时会采取同一方式来对待他们的爱侣。
相关
- 性交疼痛性交疼痛(英语:Dyspareunia),是指经常或反复于性交时出现的外阴、阴道或下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也称性生活不适,是女性性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包括性交痛以及由此而导
- 临床药学临床药学(英语:Clinical Pharmacy)是药学的一个分支。临床药学是以病人为对象研究药物及其剂型与病体相互作用和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旨在用客观科学指标来研究具体病人的合理
- 约瑟夫·班克斯约瑟夫·班克斯爵士,Bt,GCB,PRS(英语:Sir Joseph Banks,1743年2月24日-1820年6月19日),英国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曾长期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参与澳大利亚的发现和开发,还资助了当时很多年轻的
- 草本植物草本植物是一类植物的总称,但并非生物分类学中植物的一个单元,与草本植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
- 郁金香参见正文郁金香在植物分类学上,是一类属于百合科郁金香属(学名:Tulipa)的具鳞茎草本植物,又称洋荷花、旱荷花、草麝香、郁香(《太平御览》)、红蓝花、紫述香(《本草纲目》),原产地从南
- 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类似物(英语:Insulin analog),又称餐时胰岛素,泛指通过对胰岛素结构的修饰模拟正常胰岛素的分泌,并模拟胰岛素生理作用的物质。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家对胰岛素结构和成分
- 生物多样性热点生物多样性热点是一些具有显著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但同时正受到来自人类的严重威胁。这概念最初来自诺曼迈尔斯(英语:Norman Myers)的“环保主义”(1988 & 1990)和“热点:地球的生物
- 半水雌二醇雌二醇(Estradiol,E2)是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是主要的雌性激素,负责调节女性特征、附属性器官的成熟和月经-排卵周期,促进乳腺导管系统的产生。雌二醇等雌激素的血清浓度在月经
- 李连捷李连捷(1908年6月17日-1992年1月11日),河北玉田人,中国土壤地理学家,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土壤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32年毕业于燕
- 巴戟天巴戟天(学名:Morinda officinalis),别名密梗巴戟天、鸡肠风、鸡眼藤、三角藤。为茜草科巴戟天属的植物。生长于山谷林下,分布于中国南方等地。常绿攀援状灌木;肉质根状茎,不定位肠